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5-15 15:32:58

喻培伦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03-15 16:2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喻培伦,字云纪,内江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出生于一个著名的糖业商人家庭。

  喻培伦少年时代入私塾,每闻塾师讲到历史上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际,他总是要追根寻底,感慨时甚至泪声欷歔,不能自禁。他常常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胆揭露和嘲讽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并镌石以寄怀,自署“世界恶少年”,以封建统治的叛逆者为荣。他聪明好学,但他厌恶旧学科举,对数理新学很感兴趣,尤对西方传入的机械时钟最为入迷,喜欢探究这些新东西的结构原理,还常常模拟制作。

  1905年秋,19岁的喻培伦偕其弟培棣沿江而下,东渡日本求学。船行至汉口靠岸时,兄弟俩游览江堤,误入租界,喻培伦险被巡捕推入江中。丧权之耻、辱国之恨虽早存喻培伦胸中,但这是他第一次亲受其辱。同年底,喻培伦抵达日本,他先考入警监学校学习,1906年存转入经纬学校,次年初又改入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攻读理科,年底毕业后,仍留在大阪学习化学及摄影技术。喻培伦欲以实业振兴国家,还到日本各地进行调查,计划在国内兴办火柴、缫丝、发电等新式企业。

  喻培伦与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员接触日多,对革命的认识日益深刻。1908年3月,资助其弟培棣回国参加革命党人在云南河口举行的武装起义,由此受革命党影响更深,对革命党人的活动更加关注。河口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入低潮,喻培伦却在这个时候经吴玉章介绍于1908 年夏,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一说 1907 年冬由喻培棣等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喻培伦“锐身以国事自任”,献身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

  1908年,同盟会在国内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迭遭失败后,部分革命党人主张用暗杀手段对付清朝亲贵大臣,喻培论是这种主张的拥护者之一。他认为“暗杀为个人动作,较易举”,而用以进行暗杀的“利器”,“莫便于炸烈药弹”。为了研制炸弹,喻培伦利用自己所长,先在日本一所私立学校潜心研究化学,继于1908年9月,又转入日本千叶医校药科,废寝忘食地钻研炸药学。一次在试制炸弹的过程中,不慎将炸药引爆,喻培伦手眼皆伤,浑身浴血。日本警察闻声赶来时,喻培伦已换去血衣,强忍伤痛,装作药物试验的样子,才幸免被捕。数月后喻培伦伤愈,竟致左手残疾,但他毫不气馁,继续深入钻研。为求得较为安全可靠而又有较大威力的炸药,喻培伦“穷搜各国制炸秘籍……探其所著,典衣购材,殚心虑以验之”,终于取得成功。他将自己的研制方法及经验写成《安全炸药制造法》,广为印发给革命党人,“世至以‘炸弹大王’号之”。

  1909年夏,革命党人获悉两江总督端方调任北洋大臣,将溯长江绕道汉口进京,便决定在汉口将他暗杀。喻培伦被派去执行暗杀任务,因端方临时改变进京路线,计划没有能够实现。同年秋后,喻培伦、黄复生等潜入北京,筹组暗杀机关。由于喻培伦摄影技术高超,他们便在宣武门外琉璃厂开设“守真影像馆”做掩护,准备暗杀行动。最初,他们拟炸庆亲王奕劻,因戒备很严未行,后又准备炸贝勒载洵、载涛二人,也未能得手。最后,他们决定暗杀掌握清廷权柄的摄政王载沣。为了加大炸药威力,喻培伦在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铸造了一个可盛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

  1910年 4月的一个晚上,他们在什刹海附近摄政王府外不远的甘水桥下埋设这颗巨型炸弹,第二天晚上,他们又去敷设引爆电线,但由于电线长度不足,只好再次改期。第三天晚上,他们守在桥下,“拟续电线,俟其过引燃之,未及毕,以桥畔犬嗥而觉”,他们只好撤离。其后,藏匿在桥下的“铁西瓜”被巡警搜出。事发后,黄复生等被捕入狱,喻培伦因当夜被推赴日本东京重购炸药,得以幸免。1911 年初,同盟会组织广州起义,拟集合各地同盟会会员中最坚决的中坚分子 800 人作为起义的基本队伍一“选锋”(即敢死队),协助制造炸弹。临起义前,他们又将制造炸弹的机关迁到广州城内。由于预定起义日期迫近,喻培伦两昼夜不曾合眼,加紧赶制,广州起义时“所用之炸弹,多出其手制造”。

  起义前夕,革命党人云集广州,清廷已有所察觉,戒备甚严。4月 26 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清军中有一川籍河南巡官向喻培伦报讯说,“四月五日前已有搜索户口之札,旦夕必行。”喻培伦立即转报起义领导人黄兴,提出起义“不特不能改期,且须速发方可自救”的主张。革命党人对此意见不一,有人担心失败,主张停止行动,退出广州。喻培伦在阐述了不可中道而废的道理后,说“举义诚知必死,然死国义也,吾人不肯死,谁肯死者? 国事将不可挽矣!”当时,有人劝喻培伦说,“‘公一臂废,何苦自送?’培伦奋曰:‘诸公具四体,不如吾偏枯人也。’”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革命党人,起义领导人黄兴当即决定第二天举行起义。

  1911年4月 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爆发,喻培伦等敢死队员臂缠白巾,足登黑面胶鞋,手持枪械,腰挂炸弹,怀着必死的决心,直扑两广总督署。他们攻入督署,总督张鸣岐已经逃出衙门,不知去向。攻下督署后,喻培伦率数十人转攻督练公所。他分析战斗形势,认为要想攻占督练公所,必须首先击溃观音山所驻的清军巡兵。进攻观音山巡兵的战斗打响了,喻培伦携弹冲向敌营,他身上背着大捆的炸弹,“越墙升屋,较诸人尤劲。”激战中,喻培伦身上多处负伤,但仍然“一人当先,抛掷炸弹,防勇为之披靡”。由于清军人多,众寡悬殊,喻培伦率部久攻观音山不下,遂转入城中巷战。他们在高阳里口与大队清军巡防营遭遇,被迫退到一米店中,用米袋筑成防卫工事,与清军激战。数小时中,喻培伦等“十余人力御巡防营四百余人,毙敌近百数,巡防营畏势不敢复来,始放火烧店而去。”喻培伦奋力向外突围时,却因弹尽伤发,力竭被俘。在敌人审讯中,喻培伦“述其炸弹之精及革命宗旨,对问官曰:‘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临刑时,喻培伦大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5月 1日喻培伦在广州遇害,年仅 25 岁。喻培伦与其他同难革命党人共72 人,丛葬于广州城东黄花岗,世人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并指令在他的家乡修建“喻大将军祠”,供后人瞻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在内江市建成“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