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04-29 09:20:16

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安市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广安府办发〔2016〕29号
来源: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12-25 14:2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广安经开区、枣山园区、协兴园区、华蓥山景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广安市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8日

广安市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促进全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和《中共广安市委办公室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广委办〔2015〕49号)等要求,结合广安实际,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部署,按照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第八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依法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方向,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挖掘历史文化,发挥地方文化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二)坚持依法治志。认真贯彻国家、省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坚持“一纳入、八到位”(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及“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不断增强依法编修志鉴和读志、传志、用志的意识。

(三)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修志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全面推进修志编鉴、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推动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四)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存真求实、质量第一,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志成果。

(五)坚持修用并举。遵循修志为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地方志资源开发,不断拓宽用志渠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2016—2020年,进一步完善地方志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依法治志工作;提高市县两级志鉴编纂质量,加强地情文献编纂工作,编纂出版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专业特点的精品志鉴和地情文献;搜集整合全市旧志资源,整理、点校、影印出版旧志作品;建成市县两级方志馆,大力开展地方志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开展读志、传志、用志活动;强化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主要任务

承担地方志编纂任务的单位包括市、区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广安经开区、协兴园区、枣山园区,以及相关承编单位,参与并提供地方志资料任务的单位包括广安市境内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一)志书编纂。积极拓展志书编纂领域,开展地方史、部门(专业)志、企业志、院校志、名镇志、名村(社区)志、街区志和各类图志、简志等的编纂工作,确保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作品高质量。同时做好第三轮修志的准备工作。

(二)年鉴编纂。按时完成《中国县镇年鉴》《四川年鉴》等国家和省年鉴中有关广安部分的供稿任务。市、区市县每年编纂1部地方综合年鉴,年内公开出版。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编纂部门(行业)年鉴或大事记。

年鉴编纂要坚持正确的编纂体例,创新编纂内容,突出年鉴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增强年鉴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提高年鉴质量和可读性,充分发挥年鉴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三)地情文献编纂。大力开发地方志资源,依托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地域文化、历史名人资源,编纂出版反映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地情文献,市、区市县每年编纂出版1部以上地情文献。编辑市情、区市县情等地情资料读本,为社会公众服务。

(四)古籍整理。征集整理历史古籍和文献资料,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历史古籍和文献的整理,开展雍正版、乾隆版、嘉庆版、咸丰版、光绪版《广安州志》和民国版《广安州新志》,以及各区市县旧志的点校整理或影印出版,编辑出版《广安历代方志集成》。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历史古籍、旧志书、历史文献的数字化。

(五)资料建设。加大依法搜集地方志资料力度,实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各供稿单位要按时按质报送地方志资料;多渠道搜(征)集地方志书、年鉴、地情文献、家(族)谱;搜集整理广安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有关广安重大历史事件、突发自然灾害等资料,搜集与广安有关的境内外名人的事迹、著述等,扩大地方志资料的征集范围,不断丰富方志馆(室)馆藏结构和内容。

(六)开发利用。加强对地情资料研究开发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通过编纂地情书,撰写论文、专题资料等方式展示地方志成果,有条件的地方要编印地方志期刊,为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

大力推动地方志书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企业的“四进”活动,全市重点抓好40个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的读志、传志、用志活动,宣传推广地方志工作,扩大地方志影响,发挥地方志教化育人的作用。

(七)方志馆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方志馆(室)建设。广安市方志馆纳入市博物馆一并规划建设,规划面积1500—2500平方米,区市县方志馆(室)面积为300—500平方米,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20年前市、县两级全部建成方志馆(室),完善馆库功能,逐步建成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公众化的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确保地方志文献的科学保管和有效开发利用。

加大方志馆技术设备购置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技术先进、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方志馆(室)数字化管理和保护体系;建立健全馆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度;加强对各类地情实物载体、家(族)谱、口述历史、录音录像、照片图册的搜集工作,让方志馆成为地方志和地情资料的收藏展示中心、地情资料的研究咨询中心、地方文化的交流中心。

(八)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市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和志书、年鉴、旧志资源、地情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做好地方志资源的全文、目录、多媒体数字化,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新出版的志书、年鉴、地情文献应同时备有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加强全市地方志网站建设,实行省市县三级网站联网,资源共享,做好网站维护和栏目、内容的完善、更新,实现地方志资料网上服务。

(九)宣传交流。深入宣传贯彻《中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结合地方志书“四进”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志法规和成果宣传,提升社会公众的地方志法规意识及依法修志观念,提升地方志文化影响力。

加强省、市、县地方志部门的纵向合作与指导;加强与市外各兄弟市县地方志部门以及地方志相关单位、院校的横向交流合作;加强地方志对外交流,推动地方志成果走向海外。

(十)理论研究。开展地方志课题研究和历史人文专题研究,发掘历史文化精髓,鼓励地方志部门和社会各界编纂出版地方志作品,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地方志与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衔接协作机制,推动地方志工作多方位发展。

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出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

通过政府转移委托、项目课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志书编纂、年鉴编纂、地情文献编纂以及古籍整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地方志成果质量。

加强对地方志学会的指导,开展地方志工作的理论研讨、业务培训、学术交流、考察调研等,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导、社会各界全面参与修志编鉴的途径和方式。

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配备与地方志工作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各乡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要落实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地方志工作。适时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工作,交流经验,促进发展。

(二)加强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两条例一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与“两条例一办法”相配套的地方志工作规范性文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普法活动,营造良好的依法修志氛围。

争取人大、政协支持,将“两条例一办法”学习贯彻执行情况纳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范围,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调研,依法纠正执行不力等行为。

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地方志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开展地方志的执法工作。

(三)加强经费保障。各地政府要按照“两条例一办法”的规定,将地方志工作经费,以及地方志书、年鉴、地情文献、古籍等书籍的征集、点校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保障运行。改善地方志工作条件和图书资料收藏保管条件,做好修志、编鉴、出版、科研、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料文献保存等工作。

(四)加强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提供地方志资料,市委、市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专项督查事项,确保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市地志办要加强对全市地方志工作的督促指导,健全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督查通报制,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和完善地情资料搜集管理制度、修志编鉴工作制度和主编(总纂)负责制度,确保在篇目设计、资料搜集、总纂统稿、志鉴评议、审查验收、出版发行、报送备案等环节上均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保障志鉴质量。

(五)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地方志工作部门班子和队伍建设,把地方志干部培养交流、选拔任用列入统一规划,选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进入地方志队伍;各乡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专兼职人员,保障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加强地方志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具备专业知识的地方志干部队伍。

重视地方志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从社会各界选择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及业务水平的专家或地方志工作者,组建广安市地方志专家库,提高地方志工作水平。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采取聘请专家授课、举办地方志编纂专业培训班、交流学习、学历深造等方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每年开展省内培训不少于30人次,省外培训不少于20人次。

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对地方志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适当奖励。每两年由市地志办对全市地方志成果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一次通报表扬,每五年由市政府对全市地方志成果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一次通报表扬。

各地各部门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地本部门的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市地志办要对本发展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016—2020年广安市地方志规划编纂出版地方志作品

承编单位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市本级

《广安年鉴2016》《广安古代廉吏》,点校出版清雍正《广安州志》、乾隆《广安州志》

《广安年鉴2017》《广安家风家规研究》,点校出版清嘉庆《广安州志》

《广安年鉴2018》《广安建区设市二十五周年大事辑》《广安扶贫攻坚志》,点校出版清咸丰《广安州志》

《广安年鉴2019》《广安风景名胜志》《广安当代史1949-2018》,点校出版清光绪《广安州志》

《广安年鉴2020》,《广安历代方志集成》《广安历代人物》,点校出版民国《广安州新志》

广安经开区


《奎阁街道志》

《广安开发区图志》



协兴园区

启动协兴镇、牌坊村名镇、名村志编纂

《协兴镇志》《牌坊村志》《浓溪镇志》

《协兴园区图志》



枣山园区


《枣山镇志》

《枣山园区图志》



广安区

《广安区年鉴2016》《广安区概览》《花桥镇志》《肖溪镇志》《白市镇志》《龙台镇志》《石笋镇志》《恒升镇志》《浓洄街道志》

《广安区年鉴2017》《广安区人物传》《官盛镇志》《大安镇志》《悦来镇志》《兴平镇志》《井河镇志》《大龙乡志》

《广安区年鉴2018》《广安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广安区年鉴2019》《广安建区十五年巨变》

《广安区年鉴2020》《图说广安区》

前锋区

《前锋区年鉴2016》《前锋区情概览》,启动编纂《前锋镇志》《桂兴镇志》《代市镇志》

《前锋区年鉴2017》,出版发行《前锋镇志》《桂兴镇志》《代市镇志》

《前锋区年鉴2018》《前锋区名人录》

《前锋区年鉴2019》《前锋区人文与自然资源》

《前锋区年鉴2020》《图说前锋》

华蓥市

《华蓥年鉴2016》《天池镇志》《图说华蓥》

《华蓥年鉴2017》《安丙志略》

《华蓥年鉴2018》《辉煌历程—华蓥建制40周年纪略》

《华蓥年鉴2019》《华蓥乡村旅游志》

《华蓥年鉴2020》《华蓥市扶贫攻坚志》

岳池县

《岳池年鉴2016》《岳池史海轶趣》,点校出版清乾隆《岳池县志》

《岳池年鉴2017》《岳池民兵团会战襄渝铁路》

《岳池年鉴2018》《岳池名录》

《岳池年鉴2019》《岳池改革开放大事辑要》

《岳池年鉴2020》《岳池地名故事》

武胜县

《武胜年鉴2016》、点校出版民国《新修武胜县志》

《武胜年鉴2017》、点校出版清同治《定远县志》

《武胜年鉴2018》、点校出版清道光《定远县志》

《武胜年鉴2019》《武胜蒙元战争史》

《武胜年鉴2020》《走进武胜古八景》

邻水县

《邻水年鉴2016》《鼎屏镇志》《邻水史话》《邻水百家姓》(第一卷)

《邻水年鉴2017》,点校出版清道光《邻水县志》,出版《邻水革命先烈传》(第一卷)《邻水百家姓》(第二卷)

《邻水年鉴2018》《李准文选》

《邻水年鉴2019》《邻水革命先烈传》(第二卷)

《邻水年鉴2020》《邻水记忆》(续),点校出版民国《邻水县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分享到: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