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巴蜀史志》>《巴蜀史志》2022年>详细内容

《巴蜀史志》 2022年第6期(总第24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31 14:53:19 浏览次数:1840 【字体:

《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封面

2022年12月30日,《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总第244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期设“时政辑要”“封面故事”“蜀中人物”“史料之窗”“巴蜀文献研究”“盆地探秘”“历史文化”“史志研究”“好书品鉴”“方志动态”10个栏目,刊发33篇文章,24万余字。

本期“时政辑要”共刊发3篇文章。其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崔唯航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作出肯定批示》《记录治蜀兴川壮阔历程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磅礴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综述》2篇文章,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省地方志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突出抓好“存史、育人、资政”三项主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显著特点和基本经验。《接续弘扬巴蜀文化 切实致力育人资政——写在〈巴蜀史志〉创刊40周年之际》一文,系统回顾了《巴蜀史志》创刊4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调整办刊定位,转变办刊思路,在宣传弘扬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名人事迹,报道全省修志动态、交流修志经验、指导修志实践、推动方志理论研究、宣传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展示了本刊从“不定期出版”到“双月刊”、从“内部出版”到“公开发行”、从“业务指导型”到“文化传播型”的美丽嬗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指示精神,本期“封面故事”紧扣红军入川9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组织策划了《川陕忠魂铸丰碑》《穿越历史时空 精神光芒永恒》《毛浴镇:“十六字训词”诞生地》《希望川陕苏区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徐向前元帅接见巴中汇报团回顾》《川陕苏区战时医疗初探》5篇文章,全面回顾了红军在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光辉战斗历程,深情追忆了徐向前等革命先辈对川陕苏区的关心支持,深入阐释了红四方面军留下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宝贵精神财富,重温老区光辉历史,缅怀先辈不朽业绩,汲取团结奋进力量,不断把老区振兴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

“蜀中人物”栏目刊发5篇文章。其中,《壮哉马老》一文,作者从回忆与马识途结识的点滴小事中,以小见大展现了马老低调做人、勤奋做文、老实做事的崇高风范。《科学与和平 拓展新天地——郭沫若与坂田昌一先生的友情》一文作者系郭沫若女儿郭平英,她回忆父亲与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交好的一段往事,凸显了中日两国科学家携手共同为人类幸福和世界发展竭尽全力作贡献的大爱精神。《王火:当代“谈迁”的另一面》将以连载方式,记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王火一生的沉浮与磨难,及其写作《战争和人》的艰辛历程。《驰骋湘渝川 威震华蓥山——记革命先烈王璞》《非凡的事迹 平凡的英雄——记抗美援朝特等功臣李炳舟》2篇文章,记述了革命烈士王璞和抗美援朝英雄李炳舟为了祖国甘于奉献、英勇牺牲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风范。

蜀中人物

“史料之窗”栏目刊发3篇文章。其中,《花开三线 再续辉煌——记射洪3536三线城的发展变迁》一文,讲述了3536厂建设发展的历程,展现了三线建设对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讲好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推动乡村振兴。《让井冈山精神永传承》一文,记述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建立和扩大过程中的重要战斗史实,大力宣传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参加红军的越西人有多少》一文,作者通过对越西县参加红军人数的考证研究,得出越西参加红军1000多人的结论,印证了红军长征路上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栏目刊发《巴蜀文字学发展述略》《宋代蜀人杨子建撰〈十产论〉述录》《略论龚道耕先生的〈尚书〉学研究》《清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对入藏沿途的书写》4篇文章,梳理了巴蜀地区文字学发展脉络,介绍并校注了中国古代妇产科医学的重要文献《十产论》,总结了蜀学大家龚道耕先生对《尚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清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对入藏沿途的书写内容及特点,展现了清代四川省编纂西藏方志的特色模式,凸显了该书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史料之窗

“巴蜀文献研究”栏目刊发《巴蜀文字学发展述略》《宋代蜀人杨子建撰〈十产论〉述录》《略论龚道耕先生的〈尚书〉学研究》《清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对入藏沿途的书写》4篇文章,梳理了巴蜀地区文字学发展脉络,介绍并校注了中国古代妇产科医学的重要文献《十产论》,总结了蜀学大家龚道耕先生对《尚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清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对入藏沿途的书写内容及特点,展现了清代四川省编纂西藏方志的特色模式,凸显了该书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盆地探秘”栏目刊发《边陲小县,何以深藏一座武侯祠?》一文,作者从史料中考证出位于越西县的“诸葛忠武侯祠”为清光绪年间任越嶲厅同知的蹇诜修建,并得出其修建原因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是古之士大夫做官为人楷模的结论。

“历史文化”栏目刊发6篇文章。其中,《四川:屡经灾难何安然?》一文,作者根据蜀地洪灾、地震、战乱、高温、干旱等多灾多难的历史,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找到蜀地仍安全美丽的基因密码,文章视野广阔、剖析透彻、客观真实、以理服人。《惊世“小双城” 其实“很中国”》一文,展现了三星堆、金沙遗址改写中国青铜时代历史,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极大提升中华文明的丰富程度。《寺观之外:文学作品中的青羊宫》一文,从地方志记载、文人笔下、游客眼中等角度,展现青羊宫宗教与民俗的多重属性,凸显了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文脉和文化符号。《人文蔚起话城厢》《“拱城”与“望城”》《寒露冷凝时 巴山秋意浓》3篇文章,介绍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绣川书院文化的兴盛和延续,资阳市“拱城”与“望城”两个小地名的由来,大巴山深秋时节的美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巴蜀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姿的绚丽风光。

“史志研究”栏目刊发《论志书总纂的基本任务》《浅谈民族地区志鉴工作特点——以四川阿坝县为例》《试论全媒体时代如何运用产品思维做好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志在乡土历史教材中的运用与不足——以初中乡土教材〈重庆历史〉(修订本,上册)为例》4篇文章,分别从志书总纂、民族地区志鉴编修、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于提高志鉴编纂质量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有裨益。

“好书品鉴”栏目围绕省地方志办原二级巡视员汪毅推出的《我与地方志二十年》一书,刊发了《我的地方志情怀——从〈我与地方志二十年〉谈起》《弦歌不辍 灼灼其华——读汪毅先生的〈我与地方志二十年〉》2篇文章,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讲述了汪毅同志从事地方志工作20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名地方志工作者充满激情、潜心钻研、笔耕不辍、硕果累累的精彩人生。

好书品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潘认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宣传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