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我为母校修校志!”

来源:《教育导报》2024年第103期(总第3998期) 第2版 发布时间:2024-12-23 16:59:01 浏览次数:332 【字体:

“我为母校修校志!”

教育导报记者 马晓冰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的学生走进了成都方志馆,接触到“方志文化”,兴趣的火苗由此点燃。2018级4班学生吴玙童、张清琪、肖衍泰自发开启了“为母校修撰校志”的尝试,在学校老师、方志馆工作人员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他们合作探究,把“芳草校志”作为送给母校的礼物。

一份送给母校的礼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能给母校留下什么呢?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2018级4班的3名小学生思来想去,决定为母校送上一本他们自己编写的“校志”,让“芳草文化”更好地传播。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如果缺少了文字、影像等方式的记录,很多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人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遗忘,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他们记载下来,就能让更多的传奇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流传。在成都方志馆了解过中国现存较早且体例完备的地方志书之一《华阳国志》后,吴玙童、张清琪、肖衍泰3位同学对“修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发现,自己每天学习、生活的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却还没有属于它的“校志”。于是,他们从“地方志”的基础知识学起,认真了解了志书的编写方法、体例及结构,并以其他学校所编撰的校志为参考,逐步确定学校校志的主体结构。

“‘修校志’是一项系统性的浩大工程,对孩子们而言,完成它并不容易。”成都高新区综合实践特色工作室领衔人、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教导处主任林文红表示,秉持着“有意义的事就值得去做”的态度,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畏难情绪,而是积极地投入其中,查找、搜索资料,小组研讨、头脑风暴、修改优化,忙得不亦乐乎。

林文红也尽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在日常的综合实践课程外,她还带着“校志编撰小组”的3个孩子去旁听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的“120周年校志篇目大纲评审会”。

张清琪说:“这是我们3人学习的良机。边听、边记、边学,我们带着指导实践的笔记满载而归。”看到专家、领导、教师齐聚一堂为修撰校志进行研讨、部署工作,孩子们也深刻认识到了任务之艰巨、工作之繁杂。不过,孩子们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选择在能力范围内,以小学生的方式去完成这部“校志”。

过程中,林文红还邀请成都方志馆的吴芯竺老师进校园为孩子们开展讲座,以“如何编好一校之志”为主题,吴芯竺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捋清思路,使他们的编写有章可循。

如今,这本“芳草校志”已初见雏形。3位同学分工合作,分学校简介、发展历程、历任校长、校园文化、杰出校友、德育活动几个板块,完成了近1万字的初稿。“能为母校修校志,我感到很自豪!”吴玙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探究。

林文红表示,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不仅体现在实践成果上,也蕴藏在努力的过程中。在未来的综合实践课程里,还会有更多的学弟、学妹将这本“校志”延续、更新,一直修下去。

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如果说“校志”是3个孩子在毕业之际送给学校的礼物,那么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提升的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则是他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孩子们自主完成的。”肖衍泰的妈妈朱玲说,从四年级开始,孩子接触到了综合实践课程,两年间多次活动的锻炼,已经令他成为实践探究的“熟手”,如何小组分工、确定目标与步骤;如何划分维度、形成思维导图;如何搜集资料,进行选择、归纳与整理,孩子都了然于心,并且行动时很有主动性。“修校志”的过程中,孩子的这些思维和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运用、锻炼。

“因为孩子们所经历的综合实践训练从不是纸上谈兵,他们才逐渐锻炼出了面向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林文红常常鼓励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的具体表现、存在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群策群力提出方案。大家再一起讨论、比较各个方案的可行性,找到一个最贴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去落实。实践中,方案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修改,甚至是替换。

例如,在修撰“校志”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找到具有“芳草特色”的元素进行挖掘与呈现。可并非所有的资料都能轻易获取,调取学校过往档案的流程也十分繁琐,对接不同部门、搜集各方资料,让孩子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增加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林文红为孩子们提供了新的方向:一方面,由老师们作为联络人,帮助他们开展对历任校长、优秀学子的访谈;另一方面,建议他们从“学生活动”出发,结合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呈现更多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周密的设计和对实际的考察,孩子们再次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份专业性与操作性兼具的方案。

朱玲说:“这些能力虽然很少以量化的结果呈现,却会令孩子在未来的各个学习阶段中受益匪浅。”

图片

3位同学在成都方志馆学习志书修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修志,是一种学习方式

“校志编撰小组”的成员们在总结中写道:“为母校‘存档记忆’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感恩心与报答心。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入校、成长、离开,循环往复地书写着崭新的精彩青春,记录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也在于展望与共勉。”

志书是记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志书,孩子们与母校在更久远的时空长河里相遇,成为校园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而志书引发的学习不仅存在于校园场域,孩子们还可以记录下家乡、家庭的鲜活故事,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进行溯源。”林文红说。

在课程研发与设计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芳草南区小学与成都方志馆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形成系统的研学手册,以“以史育人·方志馆研学”为主题,面向小学高段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知乡、爱乡,知校、爱校对于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都方志馆展陈宣传部主任周丹丹表示,在方志馆内,孩子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成都的自然风貌、历史文明、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透过具体的人、事、物,触碰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多彩,增强对本土文化、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周丹丹介绍,在家庭场域中,也有家长以“家庭编辑部”的形式,创新创作新时代“家谱”,他们记录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高光时刻”、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大全”、代代相传的拿手技艺,还有祖辈讲述的人生故事。

成都方志馆曾专门开展过“谱牒传家”主题活动,孩子可以在文献资料里找寻自己名字的来源;在寻根问祖中感受自己家庭世代流传的温暖。周丹丹表示,家谱的编写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大难度,不过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家中开展类似的“修家谱”亲子活动,不一定要按照严格的章程进行,可以通过记录日常、探访祖辈、了解家风家教故事来进行。

“修志,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爱家、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可用之才,便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为他们提供这种文化的浸润。”周丹丹说。

图片

来源:《教育导报》2024年第103期(总第3998期) 第2版

采写:教育导报记者 马晓冰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