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浅谈图照在方志中的运用 (郭能勇)

作者:郭能勇 来源:临朐史志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0-10-20 19:19:11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以图入志是中国地方志的优良传统

方志在南宋定型之前,属于地理书的范畴。方志在那段上千年的历史中,有过“图经”“图志”“图说”等多种名称,说明自古方志与图就密不可分。至少从秦汉起,古代修志人欲究一方地理之奥秘,并达方便使用之效果,图便在早期方志中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体裁上的主角。其实,起源于春秋战国国别史、地理书和原始地图的中国地方志,从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重视了图的运用。《山海经》作为方志的源头之一,最早就是以地图为主体,以经文为注脚的。到后来,“图失不传,文字反客为主,造成只有文字而无图的史籍,如杨慎、毕沅、沈钦韩、洪亮吉等皆有此论。”明人杨慎作《山海经补注序》,认为“《山海经》图最古,源于夏之九鼎。”可见最原始的方志,已经是图文并茂的著述。

汉唐时期盛行的“图经”,曾经是数百年间最重要的方志种类之一。它忠实继承了《山海经》的衣钵,以“图”为最主要成分,“经”是“图”的文字说明,反而成了陪衬。宋人王应麟在《玉海》中称:“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训”,也就是说,图经是图加文字说明。中唐时期的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方志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以贞观年间(627649)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然后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惜图已遗失,我们今天见到的只是不完整的文字。

自方志基本定型至今,又过近千年。南宋以后,以图为主和地理、政事并重的方志逐渐泯灭,而由以“志”为主体、囊括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景式内容的综合型方志所取代。其间,历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方志得到长足的发展。方志的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到一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文字在志书中占绝大多数篇幅,但方志前辈们在印刷工艺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还是注意使用了各类手绘的“图”,如行政区划图、山川地形图、官府衙门平面图,本行政区域内“八景”“十六景”或“二十四景”图等。《上海市志·测绘志》中列举清初以后的旧县图十余幅,几乎全部来自旧地方志。这些图为当代和后世保存了形象直观的历史资料,其存史价值与资治、教化功能是文字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图与文字的有机结合,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增加了广度和深度,更加可读、可看、可用,增强了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道历千百年而不衰的亮丽风景。

二、第一轮修志中图照入志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地方志发展的生命之源。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骤变,时间显得越来越宝贵,迅速、直观地获取资料信息的欲望越来越迫切。方志要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单凭文字难以奏效,必须在图照上作文章。

现代的新方志编纂,图照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图、气象图、水系图、土壤图、物产图、交通图、建置沿革图、行政区划图、城市区域图、文物分布图、战役战争图、文物分布图、商业网点图、工矿企业分布图等被普遍采用。而19世纪30年代以来摄影技术的问世与普及,当代网络、数码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为图照在新方志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中,许多方志界同仁力主多用图照并竭尽全力实行之,效果颇佳。如90年代出版的《福建省志》多卷本,仅地图集就单设4卷,除有《普通地图集》外,另有《历史地图集》《地理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各一卷。《普通地图集》是福建省第一部使用电脑制图的大型地图集。它以直观形象的地图语言,结合图表和文字介绍,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福建行政区划、居民地、水系、地貌、气候、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国土信息。图集由序图、分县图、城市图和文字介绍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序图5幅,分县图73幅,城市图13幅,文字介绍约10万字。其他专业志也是图文并茂,如《生物志》几乎穷尽了当地的动植物种群、稀有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多幅图照,深受方志界注目;浙江省《绍兴县志》410万文字,收录图照1400余幅,凸现了生动、直观、形象化的效果。该志所收地图中,除有《行政区域图》《地势图》《交通图》《气候城区分布图》《水系图》《土壤图》《地质矿产图》《地土利用现状图》及《卫星影像图》等众多当代地图外,还大量选用了历代史志中的古图,在“建置”“自然环境”“镇乡”“水利”“城乡建设”“军事”“教育”“文物”等编的编首,共冠以自南宋至清代的相关古图30余幅。各编编前的题头照片,亦均选用具有说明本编主旨的代表性物件。如“教育”编的题头照片为蔡元培殿试试卷,“土地”编选用了当地“东汉建初买地刻石拓片”的照片,“县政机构”编题头照则为“唐代会稽县钢印”。足见该志图文资料搜集之广,编者用心之苦。作为一部县级志书,其篇幅已经超过许多地市级志书,其文图俱佳的过硬质量,使人读后并无冗长之感,好评如潮。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只是不多见的特例。第一轮修志的大多数产品,忽略了图照的运用,除卷首的彩页和部分随文表格外,连篇累牍的文字充斥全书,使大部分读者感到淡乎寡味,难以读完全书。即使这少量的图照,也存在主题窄、范围小、质量低等许多问题。领导视察、剪彩、奠基,会议场景、办公楼照片占了很大比例,选材的目光只是围绕领导层打转;偶尔有基层照片,也常集中在节庆活动、文体娱乐几个点上,雷同化、平庸化倾向显而易见。有的照片主题不明确,构图不合理,清晰度差,以人物为主体的则形象不端庄,主要人物、近景人物面部表情不自然,无美感可言,与“一图胜千言”的主旨相去甚远,影响了方志“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发挥。

三、强化“图照意识”,提高第二轮志书的整体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一个全面转型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并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由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化。计划经济体制淡出历史舞台,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而代之,整个社会的新陈代谢以加速度发展。第一轮修志的下限一般为80年代中期,只写了这种巨大变革开头的几年,最重要的成果亟待第二轮修志加以反映。以更多图照入志,将历史变革的瞬间形象的凝进“一方之全史”,为“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华民族写照,其意义久远而绵长。

首先,新事物层出不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社会的新变化,需要以图照记录之。从经济方面看,特区、开发区、信息产业、企业集团、合资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农工商联合体、产学研一条龙等实体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有许多已成为工业企业的一员。许多从事种植业者告别了曾一度奉若神明的化肥,无公害绿色食品开始备受青睐。从社会生活看,电子邮件、网上购物、出门打的、自费旅游等新鲜事物,陆续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风靡一时的卡拉OK,在经历了几度辉煌之后,势头已逐渐减弱。习惯亦常为局势所改变。“非典”流行期间,众人一改沿用多年的见面握手习惯,改用语言问候。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色。扣紧其主流与特色,以图照反映社会的变革,就抓住了时代特色。

其次,各地的个性化特色凸现,需要以图照反映之。思想上的大解放,使各地在落实中央精神中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第一,中国地域广阔,环境、条件、经济基础不一: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沿海与沿边……都有许多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为各地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提供了舞台。第二,续修新方志的断限一般在近10~20年之间,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事业全新,成绩辉煌,过程波澜壮阔。对于修志工作者,如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利用一切有益的方法,编纂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开放志”,是需要首先弄明白的问题。对于一种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一部方志,也只有详独略同,凸现出自己的特点,反映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对于这种个性化特色,在以文字记述的同时以图照的形式保存下来,让后人具体化地感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历史,其意义不言自明。

第二轮修志,方志界对图照在志书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强调志书在形式上的创新,将图片资料与文字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已逐步成为一种共识。河北省《丰南县续志(1986—1993)》志首与随文图片各用103、137幅,其中“乡镇企业”一节用图29幅;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1991—2000)》志首与随文图片分别为114、130余幅,平均3个页码一幅;山东省《临邑县志(1986—2002)》则全书彩印,选用随文图照800余幅。不仅分志中有大量图片,序、大事记中也运用了图片,开本省三级志书全书彩印之先河。新编《青岛文物志》(2004年版)20万文字,图片400幅。新编《崂山志》(2003年版)文字50余万字,图片530多幅,图文并茂,编排新颖,在努力使志书“可信、可用、可读、可看”的实践中作了大胆探索,尤其在专志的形式创新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受到中指组和有关专家“有新意、有创造性、有提高”的评价。

恰当地使用图照,数量与质量是关键。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质量便无从谈起。但只片面追求数量,滥竽充数,即使有少量档次低劣的图照混进志书,也会严重影响到质量,甚至毁掉整部志书。

图照的使用数量,应该依照文字量确定合适的参照系数。过少难以体现“图文并茂”的要求,过多则有图片集、画册之嫌。万万不可矫枉过正,“因图害书”,恢复到“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训”——即图画加文字说明的“图经时代”(编纂完成续志后,亦可编纂以图照为主的“图志”,作为地方志的姊妹志。但那是另一类型的东西,不能替代完成常规型的方志)。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在续修《淄博市志》和指导区县志编修的实践中,尝试着规定了各级志书的图照数量。以页码为参照者,则平均每个页码1幅图照;文字在100万字左右的区县续志,图照不少于500幅,且上浮幅度不可超过25%。市志和重修的区县志,文字一般长于100万字,图照在七八百幅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幅。各承编单位图照入志的数量,亦应该有所不同。如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卫生、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等专业志要超过正常比例。各大班子的图照,市委、市政府应多于其他班子。

图照是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也需严格遵循志书确定的断限范围,是断限内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事物、事件的反映,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如果实物类场景与志书具体内容所涉及年代相比没有变化,现又搜集不到当时照片者,可以补拍。同一事物有年代不同的图照,可以合为一组做对比,更能彰显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进步。如代表性建筑的新旧照片对比:某火车站、某公园、某居民区、某农村、某交通要道(目前贫困人口尚占有较大比例,领导机关办公楼的新旧对比易引起负面影响,不宜列入)等。

图照的选材与摄影质量的好坏,是能否体现“图文并茂,比翼齐飞”主旨的关键所在。选材应紧扣各分志承编单位的工作特点和本职业务,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史料价值。工作照的选材,应机关、基层兼顾,侧重于基层,以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以会议场景、领导视察、典礼、奠基、办公楼、单位文体活动、捐助活动等为题材的照片,要严格把关、筛选,防止雷同化、平庸化倾向。鉴于各单位保存最多、最容易搜集的文体活动照片太多,应强调由其主管部门——文化、体育部门负责,其他单位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要涉及这类题材。

照片题材总的原则,是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和史料价值的照片。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特事、首事;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在本地的反映;本地三个文明建设中各条战线的一流成果;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工作)活动、生活场景;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新人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引进;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衰亡;重要人物的重要活动等。摄影作品的质量标准,首先强调拍摄效果。主题要突出,构图要合理,清晰度要高。其次,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人物形象要端庄。主要人物、近景人物面部表情要自然。  

图照运用以照片为主,但不能忽视手工绘画和地图、统计图、示意图的作用。恰当的运用,可以体现图照的丰富多样性,亦可以弥补照片之不足,加大地方志的综合性和厚重感,提高地方志的信息量。

作者:郭能勇,原淄博市史志办副主任,现为省地方史志专家咨询组成员。

来源: 临朐史志微信号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