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我的修志故事】我在乡村修志书 ‖吴亦铮

作者:吴亦铮 (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 来源:《 成都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2-11-22 10:36:54 浏览次数:680 【字体:

我在乡村修志书

吴亦铮

国有史,地有志。志书可存史,可资治,可育人,可兴利。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西岭雪山和鹤鸣山之间的斜源花龙门村,有一座守了四代人的“愚园”,被当地人称为“书香传家”。“愚园”今天的主人刘应默几十年踏遍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用一支钢笔记录家乡变迁,为乡村写志,为游子存乡愁,为后人留家书,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

刘家四代人的愚园

1

引子

山峦红黄相染,高山流云、朝阳如金。遍布西岭雪山和鹤鸣山的漆树,在深秋和初冬间隙,绽放出了色彩斑斓的美。

这两座山对成都而言是有特殊意义的。西岭雪山是成都的旅游名胜,盛夏时是避暑胜地,严冬时又化身冰雪天堂;鹤鸣山则是成都的文化名片,东汉时张道陵在此创立了道教,鹤鸣山亦被称为“道教祖庭”,吸引了无数异士文人,留下了种种轶事传说。

两座名山之间,有一座远离繁华的静谧村落——斜源花龙门。清澈的斜江围绕着村落静静流淌,连绵的群山温柔地将村落环抱其中。山谷河畔,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川西特色农居星星点点散布,交织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画卷。

众多农家小院中,有一座宅院有些与众不同,有着考究的斗檐、精致的瓷砖墙以及宽大的门槛,远远望去有一种文气。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愚园。从清光绪年至今,百余年间,四代人曾在这里用知识与笔墨发掘、普及、传承着地方文脉,一直以来愚园就是当地人心中“文化”的象征。

现在,愚园主人叫刘应默,他先后写成了《大邑县·斜源乡志》《大邑饮食民俗志》《增补中国民俗志·大邑卷》《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志》数卷志书。几十年来,刘应默双脚踏遍了家乡的每个角落,用钢笔记录了家乡的点点滴滴……在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上,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刘应默父亲的诗成为高唐寺碑刻

2

白天是农人 夜晚是文人

2022年10月23日,霜降。

“老刘!我上山了哈,你跟着过来!”书房外响起了刘国琼洪亮且泼辣的声音。

“哎!你注意安全。”刘应默在床上应着声,缓缓坐起来,看着妻子背着背篼,在蒙蒙天光中走出了家门。

天有些冷。刘应默缩了缩脖子,将目光转到了床边的衣架上。那里常年挂着两套衣服,一套略显陈旧,是用来干农活的;另一套西装加衬衣,是“书房”的专属制服。

穿好衣服,刘应默搓着手走进厨房,开始做简单的早饭——几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碟自家腌制的泡菜。匆匆吃完,刘应默用饭盒给妻子打包了一份,背起另一个背篓,朝着山上走去。

这是秋笋收获的季节。为了保证自家笋子的新鲜,妻子每天都会提前上山掰竹笋,刘应默则需要带着做好的饭去找她,然后把第一波竹笋拿到离家差不多两公里的斜源小镇售卖。那里是游客会集的景点,人流量大,生意不错。妻子吃了早饭会背着第二波掰好的竹笋与刘应默会合,卖完后回家,继续一天里细琐且繁杂的农家生活。

来到山脚下,刘应默望着那条走过了不知多少次的山路,感到有些力怯。常年的农家生活让65岁的他双手粗糙,腰微微佝偻,头发也花白了……走山路背山货,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走在山路上,刘应默有些无奈地嘟囔:“还是晚上七点以后安逸啊。”

晚上七点后,是刘应默和刘国琼约定好的时间:之前的时间属于家庭,之后的时间属于自己。这种待遇,是刘应默不知争取了多少次,才固定下来的“特权”。

……

天擦黑,常年养成的生物钟让刘应默下意识地看了下手表,指针刚好指向七点。他几下把菜洗好,放到正在做饭的妻子面前,笑着说:“七点了,我进去了哈!”

“去嘛去嘛,喊吃饭了就出来!”妻子白了他一眼。

刘应默快步走到水槽前,用肥皂洗了几遍手,带着几分欢快,一头扎进了西厢书房。他脱下做农活的衣服,挂好,换上那套干净的西装外套。

洗手更衣,对刘应默来说,是对“文”的尊重。这份仪式感,祖祖辈辈都在遵守,他自然也不例外。

白天是农人,夜晚是文人,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活,却在刘应默身上和谐共存。

刘应墨

3

笨居室归来堂 四代“书香传家”

西厢房是刘应默的祖屋“愚园”中面积最小的一间,有二三十平方米。刘应默将其分割成两部分,用两扇门隔开,靠北一间是藏书室、会客厅,称作“归来堂”;靠南一间是写字间和休息室,称作“笨居室”。这间曾属于四代人的书房,还有那张三代人用过的书桌,那支两代人用过的钢笔,对刘应默有着特殊的意义。

清光绪年间,刘应默的曾祖父刘武贤最早创立了私塾“笨居室”,为当地孩子启蒙开智,教了50年。祖父刘安杨将祖屋改建成了现在的格局,取名“愚园”,自己则主理方圆数十里的堪舆事务。父亲刘禹衬先是在“愚园”里继承了“笨居室”,教书育人数载后参加抗美援朝,光荣负伤后进入唐山铁道学院学习,成了一名桥梁设计专家,参与国内多条铁路的建设,之后因身体原因回了成都,在铁路中学任教,退休后回到家乡,将荒废多年的“笨居室”重新打理出来,更名为“归来堂”,继续教授当地孩子习书画。

从开蒙识字,到道教文化,再到书画艺术,刘应默之前的刘氏祖辈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传承着家乡文化,而到刘应默这里,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修志。

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乡志、村志、饮食民俗志……这是刘应默几十年来坚持写作的成果。他不用电脑,不用智能手机,一笔一画,都靠一支钢笔。刘应默说,写书、写志,必须要“写”出来才足够地道、足够虔诚、足够原汁原味,才是“守文”的真谛。

4

修志三十年 屡次历险记

“别别别!我马上走,马上走!”面对从农家院子里气势汹汹追出来的几条土狗,刘应默慌忙转身逃开,不小心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哪里来的贼娃子,跑到人家祖坟上拓啥子碑哦,我看就是来偷坟的!” 院子里传来女主人火爆爆的声音,“莫追了,回来!”

几条土狗听到主人的呼唤,放弃了追逐,摇着尾巴回了家。刘应默这才扶着树,大口喘气。

之前听说天城山一个村里有元朝留下的碑文,刘应默专程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发现碑文刻在人家的祖坟上。听说陌生人要来“拓碑”,当地人完全不理解,这人得不得是个“盗墓的”?交涉未果,刘应默假装离开,后又偷偷返回。没想到刚拓完就被发现了,于是就有了放狗的一幕。

“你咋个了哦?被打了嗦?”刘国琼看到灰头土脸的丈夫,有些心疼,也有些好笑,递上了热毛巾。

“差点被狗咬了。”刘应默一边擦脸,一边拿出拓好的碑文给妻子看。“你不晓得吧?老家那边有一支蒙古人的后裔,我从碑文上看他们是宋末元初时到的大邑……”

“莫说了!我又听不懂。”刘国琼对丈夫做的事不感兴趣,“你上次在九龙山遇山洪,这次天城山又遭狗咬……要不然还是算了吧,搞不好把自己的命都整没了。”

“咋可能把命整没得?我是写书,又不是打仗。”刘应默不以为然。看着手里拓好的元代碑文,他想到天城山有一处崖碑,听说是唐代的,下次还要去一趟,拓下来放进书里。

还有一次,他是真的差点把命都整没了。

当时他正在天城山的悬崖上拓印碑文,拓到一半,脚下的土石方忽然断裂,整个人滑下了二三十米高的悬崖,挂在半腰上的一棵树上。等他反应过来,才发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呼救了半天,没见到一个人。

当时他真有些绝望,开始后悔。没想到为写志会遇到这么多事,闭门羹、被狗咬、山洪、泥石流……一次比一次危险。

“如果真的这次交代了,老婆怎么办?6岁大的孩子怎么办?年迈的父母又怎么办?不行,我不能死在这。”脑海中闪过的亲人,让刘应默因为恐惧而失控的身体,又流回了些许力量。

他慢慢调整姿势,抓着从山上铺下来的枯藤,小心翼翼地踩着突出的土方,一点一点向上爬,硬是凭借着一股子毅力奇迹般地爬上了山崖。站在坚实的地面上,他的两条腿一直在“打闪闪”,汗水打湿了全身,在平地上躺了十多分钟才颤抖着勉强起来。

拓完了碑文,刘应默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家中。

“又咋子了?”看着灰头土脸的刘应默,妻子还是好气又好笑,刘应默却不像平时那样嬉皮笑脸,插科打诨。

“掉下悬崖,差点就交代了……”刘应默声音有些发颤,把妻子惊呆了,半晌方回过神来,一边哭一边捶打刘应默,“你要是不在了?我咋个办?娃娃咋个办?”

刘应默也说:“要不然……还是算了吧?”

“算了?几年的努力你舍得?”沉默良久,妻子最终约法三章:“你写书我支持,但你要答应,第一,危险的地方不能去;第二,该做的工作必须做好;第三,以后白天的时间必须要顾家,晚上七点后才能看书写字!”

刘应默重重地点了点头,说:“你放心,我会有分寸的……”

终于,《斜源乡志》在1987年成书出版了。这本由11个篇章、15余万字架构而成的“乡志”填补了斜源乡长期以来的地方志空白。1993年,该书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革命博物馆《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博览会》颁发的证书并被展出、收录。此后刘应默陆续完成了《大邑饮食民俗志》《增补中国民俗志·大邑县卷》,并撰写了大邑第一部村级志书《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志》,于2015年出版。

刘应默撰写、编辑、增补的地方志将家乡周围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地理社会等进行了全面梳理,让后人了解到大邑不仅有鹤鸣山、西岭雪山,同时在宋蒙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背景中都留有独特的印记。

《斜源乡志》的参展证书

5

十年变迁 乡村“芜思”

刘应默的“归来堂”存放了近30本黑皮笔记本,它们是刘应默40多年写志过程中归档积累下的宝贵资料和心得感悟。刘应默给它们取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芜思”。

“以前的斜源镇,旁边是新源煤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上就两条路,路边是茅草房,空气里飞扬的全是煤渣,当地人出门都不敢穿白衣服……”

“煤矿关了,斜源被打造成了文旅特色街区,旅游业成了家乡新的支柱产业。如今斜源已是西岭雪山的山前第一镇……”

“大双路修通了,从大邑到西岭雪山有了大路,交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让家乡的经济腾飞……”

“斜源镇上侯记餐馆生意越来越好,老板家从以前的困难户变成了‘网红店’,他家的椒麻鸡味道是最正宗的……”

在“芜思”的文字流转中,最深情的部分是对斜源近十年变迁的记录与刻画。年轻时写志修史,让刘应默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太多情感,也有了罕有人能及的深入了解。今天的他或许会记错儿子的生年,但如果有人请他讲述家乡的故事,他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三天三夜。

“碧雀仙踪秀天堂,愚园翰墨魅力扬。暗径寒幽凿隧道,药谷梵宇仙山藏。琼楼老树流波伴,栖伏箬蓑静弹弦。溪山环廊西源卧,罗汉骑鲸引凤鸾。”刘应默写的这首《斜源新八景》,将家乡的道教佛教文化、深山古树风景、中药材产业、精品民宿旅游产业巧妙地融入其中。

“十年间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 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诠释。”看着眼前的山水、田园、雨雾、古树,刘应默心情舒畅,也很自豪。每次出行,他总是能找到书写的素材,将所见所得化作文字、化作期盼,写进“芜思”。

“‘芜思’或许不会发表,但我会一直写下去。”如今的刘应默始终保持着晚间七点开始写作的习惯,在他眼中,“家乡的房子会变,道路会变,风景会变,但曾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踪迹,这就是我对家乡文化的守望。”

现在,刘应默希望上高一的孙子刘全将来能接续这份传承地方文化的责任,为此,还给他取了一个别号——“愚园全希”,意为全家的希望。

刘应默撰写、编辑、增补的地方志

一份咸烧白与《斜源乡志》

刘应默开始写志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偶然。

“老板儿,你这个烧白味道咋有点不对喃?”坐在镇上的餐馆里,刘应默点了一份许久没有吃到的咸烧白。吃着吃着他觉得味道有些不对劲,但哪里不对劲,一时又说不上来。

“哎呀,刘哥,都是新鲜肉,哪里会不对呢?”餐馆老板熟稔地笑着说。

“确实不对,前几年你爸做的咸烧白味道更醇更香,现在你这个和城里馆子味道没啥区别,还有回锅肉也是这样。”刘应默慢慢抓到了一点线索——家乡的味儿没有了。

“和城里的味道一样,那说明我们也‘洋盘’了哇?”老板开玩笑说:“现在我们的酱油豆瓣都是在县里买,肯定大家都差不太多了撒。”

“以前你们用的酱油好像是镇北老张家的吧?”

“张伯走了好几年了,他儿子女儿也出去了,酱油铺都关了好久了哦!”

刘应默心里咯噔一下,他猛然发现,家乡曾经熟悉的东西正悄然离去……

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了。20世纪70年代末,刘应默进入成都机动车厂工作,成了家乡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人,此后很难得回一次老家。每次回来,家乡总是在发生变化,要不就是新修了一条路,要不就是起了几栋新楼房。这次,他发现家乡的味道也开始变了,不仅是舌尖的味道,还有记忆里的味道。

“必须为家乡记下点什么!”刘应默心里有了这个念头,必须赶在“老物件”消失前把它们尽可能记下来。“要不然这家乡的味儿,就散了!”

刘应默匆匆回到家里,扎进西厢房翻箱倒柜。爷爷端着茶杯,慢步走到他身旁,问:“你干啥子?”

“我找以前写《刘氏族谱》时收集的资料。今天去馆子吃饭,发现味道不对,听说张伯走了,酱油铺关了。我要把它们记下来,写成一本书。”

1985年,刘应默的第一本书《刘氏族谱》出版,一时间在家乡声名鹊起,毕竟在那个年代,写书的都是能人。

爷爷是刘应默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提供者,见多识广的他本来就是当地的“百事通”,对孙子愿意为家乡写书极为欣赏。他半眯着眼笑着问:“你准备咋个写?”

“没想好,总之就是记下这些老物件。”

“那你为家乡写本‘志’嘛!”

写志,对当时只有20多岁的刘应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中,村志、乡志大多是由当地文人自发完成的,如果没人愿意做这些事,那村庄的建立、历朝历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家族的兴旺或衰败、村庄名人和故事、轶闻趣事等种种往事,就会随着人的流动和死亡而散轶,被时光湮没,出现文化断层。

因此,地方志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记录过往,更是为后代保存文脉。要写成一本地方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需要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情况,还考验作者的知识深广。一些看起来细枝末节的小事,背后隐藏的却往往是地方的文化肌理,因此地方志也被称为地方上的“百科全书”。

“好!那我下一本就写《斜源乡志》!”爷爷的话让刘应默找到了方向。

来源:《 成都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12版

文/图:吴亦铮 (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

来源: 《 成都日报》2022年11月18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