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读志用志>详细内容

留住方志里的乡愁

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4-03-12 14:04:50 浏览次数:388 【字体:

编者按: 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民族、社会发展,到工农商、教文体,再到民情风俗、历史人物、方言、歌谣、谚语……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村志是全面、系统、客观记载农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不少自然村的消失让“回不去的故乡”成为了现代人的伤痛。为了及时抢救、保护乡村历史文化,2017年3月,天津市西青区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工程”。修志人锲而不舍,将村民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乡村变化,以村志的方式留存,传承乡土文化。目前,工程启动时的162个村全部完成了村志编修工作。

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本本村志就像一扇扇窗口,牵动着游子的心,留住了乡村文化的根与魂,诉说着乡村的前世今生。

一本村志,几多乡愁

西青区地处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南方向,北有被誉为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南有精武会创立者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家乡精武镇,以及爱国武术家韩慕侠出生地王稳庄镇,历史文化积淀久远、底蕴深厚。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村落已经或正在消失,尽快抢救一大批地域文化民俗遗存刻不容缓。2017年3月,西青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尽最大力量留住乡村文化的“根与魂”。

一次刻不容缓的“文化接力”

西青区各村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档案管理和村志编修基础不尽相同。村村修志,困难可想而知。一面是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村里老人们的殷切期盼,另一面,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搜集工作和大量时间、精力、资金投入,不少农村基层工作者和村民犯了难。

“编修村志能把咱村里的前世今生留下来,不仅有助于当下的乡村治理,还能让后辈了解自己的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西青区档案馆原副馆长边秀文走村串巷做工作。区委、区政府专门印发文件,设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批复专项资金,这才解开不少人编修村志的“愁疙瘩”。

此时,谢连华从西青区融媒体中心抽调到档案馆,负责协助各村编写村志。“我家有修志传统,我父亲曾参与《西青区志》编修。如今,修志的接力棒交到我手中,我自然要尽全力做好。”谢连华说。

图片

谢连华(右)和村干部一起交流 李然 摄

即便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也了解不少当地风俗,谢连华作为村志执笔人的指导员,还是发觉“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大到修志的体例、章节目录如何细分,小到“公元”等时间表述如何规范……谢连华事无巨细,一一规范。

一场旷日持久的“寻根之旅”

修志非一日之功。西青区档案馆一级调研员杨鸣起说:“搜集资料好比盖楼房打地基,基础打得牢,村志才能更厚实。那段时间,档案馆里总是人头攒动。”通过档案资料,各村村志执笔人对各村的自然变化、村庄变迁、社会变革、人口繁衍一一考证,大事小情都不放过。

图片

一本展出的村志 李然 摄

“走出去”采访和调查,才能挖掘出更丰富的史料。“某些村曾隶属周边区县,为了溯源历史,我们还大量走访了周边省市、区县的档案馆、史志部门。”谢连华说,反复考证,是对历史的负责。

编修杨柳青镇的《东碾砣嘴村志》时,村民们想把民间口口相传的乾隆皇帝曾来过杨柳青镇的事迹写进村志,谢连华一行跑遍了天津的档案馆,没有任何史料能够佐证。后来,他们专程来到位于故宫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清实录》和《大清高宗皇帝起居注》,确认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编修村志还挖掘出一批独具村味乡韵的历史文化。让《东碾坨嘴村志》的主编之一任兆清颇感怀念的是村里老人七拼八揍唱出的《东碾坨嘴村砸夯号子》。“起夯嘞,那个砸夯嘞,嘿嘿;使劲嘞,别砸脚嘞,嘿嘿……”任兆清哼唱两句,仿佛回到了那时村民们互帮互助、齐心合力建设新家园的记忆中。

2021年2月,历经近4年时间,西青区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工程”时的162个村,全部完成了村志的出版印刷工作。令人振奋的是,《王兰庄村志》和《凌庄子村志》还入选了首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一份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

一本村志,能带给人多少寄托?68岁的任兆清感触颇深。他在修志过程中挖掘出不少尘封已久的“赶大营记忆”,成为远在新疆的“赶大营”后裔寻亲、寻根的依据。

“赶大营”最初是指天津杨柳青人追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做生意、运送物资。从19世纪7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移民新疆。因此,“赶大营”与“闯关东”“走西口”一起,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

任兆清说:“我们修志时专程前往新疆查阅资料,并开展了寻亲活动。通过家谱,许多村里的家族与‘赶大营’后人续上了亲属关系。大家你来我往,互诉衷肠,故乡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

村志除了纸质载体外,也通过3D影像、VR技术等科技手段保留乡音。“口述史”和“一户一分钟”视频特色档案,弥补了纸质村志的不足,成为“村村建档修志工程”的一大亮点。

“有90岁的老人,就先不找80岁的。”边秀文说,让村里老人追忆过去、留下乡音,也是一种档案记录。截至目前,西青区各村共录制了近4800条特色视频,并逐一校对、编目、归档。随着乡村建设发展,“乡音数据库”还在不断扩充。

村志活起来,村庄靓起来

如何让一本本历经数年编修而成的村志“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西青区通过修建村史馆、发布乡村短视频、建立数字档案等方式,让村志焕发新活力。

飞上“云端”, 让根脉留得住

步入西青区档案馆新馆的特色视频展厅,一份“乡音数据库”格外吸引眼球。屏幕上,162个村名滚动播放,每点击一个村名,相应视频列表就会呈现出来。

图片

西青区档案馆一级调研员杨鸣起介绍村志的数字化展示 宋瑞 摄

这座档案馆更像是一座精美的博物馆,不仅陈列着30多年前编修村志的手稿、从新疆寄回的“赶大营”时期的牛皮箱、村民们主动捐出的老物件、老照片,还可以欣赏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村志内容。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该馆已接待3万余人次参观。

西青区档案馆副馆长范秀敏点开中北镇大梁庄村口述史,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讲起村庄的历史沿革。“这是我父亲,录制口述史时已经74岁了。他是村里的老干部,对村里过往了然于胸。”范秀敏说。

西青区还将村志“厚书拆薄”,打造一系列文化大讲堂、乡村故事会等视频专栏、新媒体节目,并常态化举办“小记者”进档案馆、村志档案进校园的“双向奔赴”活动,让乡村文化直抵人心。

启迪后人,让文化传下去

位于凌奥创意产业园的凌庄子村村史综合展览馆内,一张超大尺寸的“全家福”引人注目,全村人洋溢出的幸福笑脸,彰显出这个村子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属感。

从20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组织几近瘫痪、干群关系降到冰点的“上访村”,到如今集体固定资产超过33亿元、村民人手一份100多万元股份的全国文明村……时光掠影中,凌庄子村的过往和今朝交汇,让人们重温珍贵记忆,更好地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凌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凌奥集团董事长赵光勋说,村史综合展览馆让村志变得更加立体,大部分村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故事。

2020年9月,凌庄子村撤村建居,开启发展新篇章。“村志和村史馆记录着村子的过往,已经成为整个集体凝心聚气的根据地。”赵光勋说。如今,村史馆不仅是天津市红色教育基地、“四史”学习教育基地,更是他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场所。

当前,西青区已经建成10个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村史馆,展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激活产业,让日子有奔头

从“白滩寺,黄沙包,秸秆儿不过裤兜高”到“千亩田、折纤柳,西河春风拂锦绣”,这首从《白滩寺村志》中改编而来的村歌,2023年斩获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歌词道出的,正是白滩寺村之变。

“通过编修村志,我们整合村里的优势文化资源,借助生态优势,打造‘可耕、可学、可食、可游、可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杨柳青镇白滩寺村党总支书记王广宇说,这些年,村里将多个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村标和人文景点串珠成链,游客乘坐游船赏运河风光而来,让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只是白滩寺村,西青区各村正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唤活村志,助力乡村振兴。杨柳青镇不少乡村充分挖掘年画文化,“年画+旅游”红利不断释放;大沙窝村、小沙窝村用史料赋能沙窝萝卜种植产业;有岳飞后裔定居的岳家开村举办特色家风教育活动,让忠孝清廉风气萦绕乡间……

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说,以古鉴今、资政育人,一本好的村志能够让群众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传承下乡俗,对做好新时代农村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宣传推广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半月谈记者:邵香云 宋瑞

来源: 半月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