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故事】我参与志书编纂的经历‖梁志友
我参与志书编纂的经历
梁志友
2017年底,一个陌生电话说想请我帮助编纂《供销社志》,还约了时间协商合约。自企业改制后,供销社的概念已然生疏,而且修志这种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文字工作从未涉足,做没有把握的事我心里十分忐忑。但单位领导说我是老供销人,对供销社的历史较熟悉,领导的真诚相邀再加一旁供销社熟人的劝说,犹豫不定的我最后下决心接了任务。
我深知自己是修志生手,不敢懈怠。那年,我一边跑图书馆查阅编修相关书籍,到地方志编纂中心向行家里手求教,到网上搜寻同类版本,一边着手拟纲目。因志书编纂是个系统工程,除遵循记事体的规范,也有记述语的原则。志书纲目又是行文的架构,章、节、目、条,中规中矩,上溯下延连贯。与作文提纲有共通也有区别,都有着提纲挈领作用。志书横排纵述,采用编年体、记述体结合,架构章法自始至终用第三人称。记述遵从事实而不能情绪化。
纲目审定后犹一幢木房立起排立、梁柱,有了轮廓,后边钉椽子、盖瓦、镶板壁、做门窗……活计才会有条不紊,最终完成屋宇修造。而椽、檩、方、板、瓦材料就是志书所需资料、图片和数据。缺瓦漏雨、缺板进风、柱斜房歪,人住进去也会心有余悸。收集资料犹文学作品收集素材。拟纲目时我就在思考并着手准备,心想接了活当不了鲁班也要做个老实本分的木工,也是秉承自己笨鸟务实的天性。我开始在一间仅有一排档案柜卷宗,其余乱堆放的近百袋编织袋资料,满屋充斥着潮气霉味、灯光昏暗的屋子“淘金”;然后跑档案馆翻阅打了防蛀药味的档案;持着介绍信一个个部门查阅;回家后还不忘整理归类的前期工作。那些日子,我脑海里堆积的几乎都是资料数字,自己成了搬运的脚夫,还赔上了练武术、乒乓、晨跑和习作时间。亲朋好友见状不理解,有当面劝说,有背后哀叹,到底图啥,不如省几个退休费参团旅游。好在喜欢做自己热爱的事,感到充实,也就顾不了别人的评判。编纂中遇到疑点难题及时与单位沟通、向专家请教,也常有睡梦中突然有悟、夜半亮灯伏案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很为自己那股劲唏嘘。
两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把一本20多万字的样书送审,最后勉强交了作业,才晓得这碗“饭”还真不好吃,付出的成本无法用金钱计算,但也收获到情感慰藉。完稿后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快感。如果用今天的思维和创新的眼光来看自己吃的“第一只蟹”,无论纲目架构、纵横布局,还是记述的语体、事件概述,打分的话,至多及格。当然,就像养鸟人能懂鸟鸣,种花者能悟花语,种稼穑的农家能感知每粒粮食心事一样,各有自己的执念和乐趣,旁观者难以完全体味那种境界。进了这个圈子,从学徒到见习,聚滴水为凼,陆续接手了几个重要部门的志书和镇志,总算不负时光,用几年时间交了份自以为合格的卷子,给平凡人生添了一缕光亮。几年里,在书山卷岭、文字海洋中击浪前行,还挤出时间写了些地情习作见刊,被收录进市、县政协文汇及地方刊物,有些也是阅览资料时汲取的养分而成。
感谢前辈们留下的文字富藏,它敞开了历史的一角窗口,让我看到家乡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世间的众生万象。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曾有文字见诸《星星诗刊》《四川作家报》《新闻视野》《散文诗》《四川群文》《雅安日报》《青衣江》《二郎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报刊及《方志四川》等微信平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