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关于史志研究的几点体会‖伍锋
关于史志研究的几点体会
伍 锋
关于史志研究问题,我想与各位同仁交流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热爱是前提
热爱需要较好的切入视角。要从史志研究的性质、特点、优势、价值、地位、作用等视角,深层次认识史志,全方位把握其重要性。
热爱是不竭的动力。只有热爱,才能持续;只有热爱,才不会厌烦;只有热爱,才能抵御诱惑;只有热爱,才可能有浓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温度;只有热爱,才不会感到疲劳。所以,爱因斯坦指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才会激发内生动力。
热爱才能彰显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尊严。
二、功底是基础
史志姓党。党领导下的史志研究,必须讲政治。违背党的基本原则的史志研究,违背党的指导思想的史志研究,是典型的“走偏入邪”,是会出大问题的。
三个《决议》是史志研究的基本遵循。三个《决议》所坚持的原则、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也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对陈独秀的评价。第三个《决议》的提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创新,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持续深入学习。
史志研究的基本理论必须掌握。毛泽东主席是我们党内最早关注党史的伟人,延安整风时他亲自上场为大家讲党的奋斗史。邓小平同志的务实、辩证、创新、宏观的党史研究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党和国家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功能、作用)。胡乔木、胡绳、张静如等一大批著名党史专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史志研究理论。
胡绳提出以“现实需要为依据而绝非以政治需要为依归”。紧密联系现实问题研究历史,寻找历史的借鉴,是胡绳中共党史研究的一大特色,也是胡绳一直坚持研究的目的。他自己一再强调,“从认识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出发……研究我们的历史”。因此,石仲泉同志将其归纳入这样一个学派,即:“从党的事业、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出发,在从事各科学术著述的同时,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着力研究、阐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派”。
张静如是著名学者,中共历史研究、中共理论研究专家,在长达60年的学术研究中,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包括以李大钊研究为代表的中共历史人物研究,以“五四运动”研究为代表的中共历史事件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当代社会史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现代化为代表的社会现代化研究等各个方面,张静如作出了重要贡献。张静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化和改进中共党史研究,尤其是在党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上的研究,已颇有建树。张静如认为:党史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是现代史范围内的一种专史。从这种历史认知出发,张静如首创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的理论,认为应在中国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研究党史,应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演化与变革中从整体上把握党史研究的主脉,这样才能将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锻炼文字是一项永远的练功。磨刀不误砍柴工。史志研究上科班出身的人不多,而且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只要不热爱,也会自废“武功”。即使是中途加入这个队伍的同志,只要不断地自我锤炼书面语言能力,没有赢在起点,也会赢在终点、赢在效率上。
三、路径是关键
史志研究要想出成果,也不是那么难得像登天的,关键是要持续发力,要找准路径,方法要得当。从宏观上,可以学习伟人们提出的基本方法。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胡乔木同志指出:一是研究党史,要注意四面八方:要写人民群众;要写朋友;要写地方与普通干部和党员;要阐明党的每一步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这样注意了四面八方写出来的党史,才能不只是一线一面,而是立体的。二是要详细地占有材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三是要搞清楚理论问题,通过党史表述这些理论。对此,胡乔木指出:“写一本党史涉及许多理论问题,不是系统地讲理论,而是通过党史表述这些理论。”四是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评论和解释党史上的问题,作出从历史到逻辑的总结。五是要写得脉络清楚,生动感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价值。
根据我这些年的体会,粗略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广泛收集和掌握史料。没有充分的史料,就没有原材料,史志研究基本上难以起步。
注意学习全国全省一流党史专家的研究成果,注重从中借鉴研究方法。古人云: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同时,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当然,要有铁的证据和强有力的理论做支撑)。
在基本定向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全国同类课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和研究状态,注意从他们没经意的地方下手,结合自己掌握的新材料,找一个比较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一定会取得让专家都感到惊讶的成果。
研究视角尽量选小一点,通过小中见大、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写出新意。
史志研究切忌急功近利、热炒热卖。一篇史志研究文章写出来后,最好搁一下,放一放,等过上半个月、一个月或几个月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值得再修改的地方。
要特别注重从当地党委高度重视的方面、从当地党委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出发,结合党史和方志上的史实,开展有针对性、转化速度最快的研究(资政服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伍 锋(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