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11-30 00:10:11

省志编委简报2015年第10期

作者:XXX 发布时间:2015-05-05 14:44:36 浏览次数:1036 【字体:

省志编委简报

10期(总第72期)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555


探究历史规律  镜鉴资治育人

——《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文化研究》的重要启示

为深入探究两宋时期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及进士文化,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动作为,将《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文化研究》课题作为挖掘地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2014年组织专家课题研究组,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8000余字的专题研究报告。《巴蜀史志》《四川经济日报》等媒体刊发了报告主要内容,《天府智库》以《优秀高端人才群体涌现需要什么条件?——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及当前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启示》为题出了专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靖平批示将其作为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资料。

眉山志办以深具代表性的“眉山进士群体”历史文化为着眼点,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深刻阐释了文化发展的力量,从而揭示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鱼水关系。

《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文化研究》对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特征、成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两宋时期眉山科举发展繁盛,选举制度完善,从而使参加科考人数、考取进士人数不断增加、步入仕途的影响不断扩大,据有关史料记载,两宋时期共909名进士出自眉山。这一时期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巅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等显著特征。除此之外,苏轼兄弟虽未中状元,但以其较高的艺术造诣与卓越成就勾画了眉山文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报告指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原因。

客观方面:一为宋朝的大环境。其一,“文官政治”。“重文抑武”的国策有效地调动了文人的积极性,文人的地位和价值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科举完善。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的限制呈逐渐放宽趋势,强化了对于举子与考官的行为规范。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正式考试机构的形成、规章制度的制定,极大地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从而增加了天下知识分子对于新政权的向心力;其三,文风的转变。通过进一步开展古文运动,在科举考试中反对柔靡浮艳、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这就使得崇尚学习质朴自由古文的眉山士子在科举中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二为眉山的小环境。一则社会稳定。唐代至五代至宋代的600多年间,眉山社会稳定安宁。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眉山人民生活安定,有时间、精力和心思从事于农业生产和读书学习,文人有了生长和发展的机遇,才使进士群体的出现有了可能。二则经济发展。两宋期间,眉山得益于植树种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役等政策,经济得以发展。吃饭穿衣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富庶之家的子弟才有条件读书学习,参加科举考试。三则出版繁荣。宋代,眉山刻印书籍已自成体系,有官刻、家刻、坊刻,是全国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书籍的大量需求,进而促进了眉山耕读的氛围和学校的教育。四则教育兴盛。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教。两宋时期,眉山办学盛行,出现多所官办、民办学校,众多优秀教师的涌现为大批眉山士子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更有家族式文化教育的兴盛,满足了更多学子的求学需求。

主观方面: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继承着先秦两汉以来“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眉山学子普遍具有“以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的文化心态,这是他们勤奋学习、博取功名的内在动力。二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信念。眉山学子发奋好学,为参加科举考试,大多自幼好学、刻苦攻读,扎实的功底为眉山士子的科举成功奠定了基础。

研究报告认为,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具有重要的符号与现实意义。眉山的科举文化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眉山虽地处西南一隅,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以“三苏”为代表的进士群体,却形成了科举史上的巅峰。由此可见,文化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既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进士群体文化现象为象征的眉山文化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昭示后人必须充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而其培养进士的成功经验亦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望全省地方志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第八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川委办(20159号文件精神,学习、借鉴眉山等地的做法和经验,立足本地实际,主动积极作为,深度挖掘历史资源,扎实加强地情研究,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育人”的历史和现实功用,提高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为本地及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地方志工作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