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4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66期(总第67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1 18:19:0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2024529—30,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全国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国村志编纂业务培训班在河北省宁晋县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全国村志编修工作经验,高质量推进村志编修,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当前,我省正积极推进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现将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宁晋县推进村志编修工作经验刊载如下,请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加强编纂业务指导,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亮点,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进一步抓好本地镇村志编纂工作。

守正创新谋发展 奋楫笃行志新篇

——河北省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指导帮助下,河北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方位推进村志编修工作,开创了村志编修事业新局面。

一、村志编修成果

河北省现存最早的村志是民国14年的定州《翟城村志》。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村志零星编修。20世纪90年代,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孙继民编修的《滦南县安各庄乡铁匠庄志》为代表,个别专家学者开始编修村志。至20世纪末,以井陉县为代表的少数县开始在有条件的村编修村志。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号召下,各地纷纷掀起编修村志热潮。截至20244月,全省共编修村志1253部、综合卷村镇志8部,正在编修村志641部、综合卷村镇志4部,准备启动419部。其中,秦皇岛市已完成全域综合卷村镇志编修,石家庄市、邢台市均实现村志编修启动全覆盖,鹿泉、赞皇、高邑3个县(区)完成全域村志编修。202312月,石家庄市鹿泉区、邢台市宁晋县荣获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县(区)称号,这是中志办命名的首批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单位。

二、推动编修工作的主要措施

在村志编修过程中,河北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不断扩大村志编修范围,提升村志编纂水平。

(一)加强总体规划,有序推动部署

河北省先后印发《河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工作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编修村志。一批有条件的市(县)也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鼓励政策,形成一大批村志编修成果。202312月河北省召开村志编修工作推进会,为省村志编修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二)提升业务能力,推进质量建设

1.业务培训,提高素质。近年来,省档案馆(省方志办)始终与村志编修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多次赴秦皇岛、石家庄、邢台等地就村志编修进行现场授课。各市、县也通过组建编修工作专家库、举办培训班、组织有经验的老同志和业务骨干深入乡村开展业务指导,解决业务难题,提高编修人员业务水平,累计培训200余次。

2.建章立制,规范编纂。坚持依法修志,严格遵守《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编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资料,秦皇岛市编印《村镇志编修培训手册》,邢台市、保定市竞秀区等地印《村志编写指南》;鹿泉、赞皇、宁晋等地建立县、乡、村三级审查验收制度,保障志书编修质量。

3.调查走访,充实资料。资料的丰富性、准确性、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村志的质量。各地不断拓宽资料收集路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合作与购买服务等方式,丰富、校正资料内容,石家庄市鹿泉区在村志编修中累计调研100余次,形成经验类调研报告40余篇,为编纂高质量的村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破问题瓶颈,化解编修难题

1.诚邀五老,破解主编选定困境。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复退军人)人员是村志编修工作的主力军,村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河北省有近万名五老人员自愿加入修志的行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河北省志》总纂龚焕文帮助家乡编修《小车村志》。高邑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崔占吉参加编志,历时3年,编修《南蒲底村志》。

2.拓宽渠道,克服资金短缺挑战。为保障编修工作顺利进行,各地积极寻求多元化解决方案。一是财政拨款,宁晋县、赞皇县、石家庄市鹿泉区财政投入力度显著。二是企业赞助,如黄骅市《西胡庄村志》由村内7位爱心企业家联合捐赠。三是村两委自筹,如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志》由村集体承担。四是村民捐款,如雄安新区安新县《王家寨村志》由村民自发捐款解决。

3.寻求合作,解决公开出版问题。为解决村志出版难题,2023年,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与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宁晋县坚持村志出版必须有正规书号的总原则,先后到20余家出版社接洽出版事宜,以保证编修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

三、村志开发利用成果

河北省在编修村志的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挖掘村志资源,在招商引资、地情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反映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编修村志反映了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增强党群团结,巩固基层党的建设。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后张庄村两大家族因村两委换届产生矛盾,乡党委组织村民读村志,回顾两姓氏先祖团结合作立村初衷,解决了矛盾,促进了选举及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记录乡村历史,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村志中记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等要素,有利于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助力乡村企业发展。唐山李八廒村依据村志记载的水稻高产技术进行田间管理。保定大文村修志时发现本村种植优势,决定发展红薯种植、恢复粉条加工,并创新加入中药材生产五行粉条。高邑县通过编修村志助力签约落地10余个产业项目,推动村志由一本村志一项事业转型升级。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修村志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城县依据《两口村志》深挖放河灯民俗,申请非遗项目,留存文化根脉。昌黎县《长峪山村志》、沙河市《王硇村志》为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佐证材料。临城县竹壁村大力弘扬村志中饺子宴敬老活动,树立了良风美俗。

(四)助力村民自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利用村志总结经验,作出科学决策。石家庄北故城村两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利用村志查阅相关数据,如老干部任职情况、宅基地发放情况等。承德《八间房村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呈交验收组,促进该村成功评为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

(五)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开拓育人新路径。激发村民爱国、爱乡之情,发挥其育人作用。承德庙宫村两委依据《庙宫村志》举办传统民俗春节联欢晚会,促进村民团结,树立和谐乡风。辛集《寨子村见闻录》依据村志编纂,并作为教材用到课堂上,教育引导学生励志中国梦,报效祖国。石家庄市鹿泉区将编修村志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相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给予批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既强化了村史的建设,鼓励人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又促进了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发展,关工委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四、编修工作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积极组织推进。村志编修是河北省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中志办主要领导和省委领导在《河北省村志编修情况调研报告》上作出肯定性批示后,省档案馆(省方志办)于202312月召开全省村志编修推进会,2024年馆领导再次带队调研,全力推动村志编修工作。此外,各市、县领导高度重视村志编修。王涛同志在赞皇任县长、在宁晋任县委书记期间,先后推动了赞皇县、宁晋县村志编修启动全覆盖,体现了县领导的历史文化情怀和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示范带动,发挥榜样力量。确立标杆,以点带面,发挥领头羊效应,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模式。石家庄市鹿泉区在2022年完成全域村志编修后,成为河北省各县学习的标杆和追赶的对象。邢台市通过扩大宁晋示范效应,引导和推动其他县(市、区)加快村志编修步伐。秦皇岛市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开的做法,成为河北省最先开启全域编修村镇志的市。

(三)开门办志,汇聚编修合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形成万人修志的盛况。各市县充分调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村民、五老深度参与修志,汇聚成村志编修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因地制宜,编修模式多样。河北基本形成一志一村一志多村的编修模式。宁晋县、石家庄市鹿泉区村村有村志;秦皇岛市以县为单位推出村镇志+特色村志的多元编修形式;定州市、枣强县编纂乡村系列丛书,兼顾了全面与个性,可操作性强。

(五)数字村志,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村志能更好地提升地方文化影响,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石家庄市鹿泉区为试点推动村志数字化建设工程,已建立特色知识库、知识图谱和资源导航体系,实现了乡村志书及11个特色知识库的全文检索,方便了各类专项、特色主题及重要人物等相关内容的挖掘、开发和应用。

(六)浸润文脉,壮大方志队伍。方志事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村志编修凝聚了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河北省已编和在编村志近2000部,直接编修人员近万人,间接提供资料、评审人员数不胜数,成稿后的村志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整个村志编修过程呈现了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壮大了方志队伍,为方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邢台市强力推进全域村志编修

打造邢台样板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省邢台市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邢台市档案馆(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建设,文化为魂。为激发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在中志办、省档案馆(省方志办)大力指导下,邢台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市委文化兴市战略部署,开展全域村志编修工作,把村志编修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市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效果显著。目前,全市已出版村志167部,正在编修320余部,拟启动编修220余部。

一、领导重视,强力推进,打造村志编修邢台样板

邢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志编修工作。一是列入全市重点工作。2023年全省村志编修工作推进会在邢台召开,宁晋县获评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县为落实好全省会议精神,邢台市明确提出打造村志编修邢台样板的目标。2024邢台市将村志编修列入全市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并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通过,列入市重点工作,开启了全域编修村志工作,为河北省首家,得到中志办领导充分肯定。二是加强调度。市委书记杨猛、市委副书记吕瑞民等领导高度重视档案方志工作,30多次作出肯定性批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村志编修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村志编修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部门业务指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全面推进。418日,市委副书记吕瑞民主持召开全市村志编修工作推进会,对全市村志编修工作进行再部署要求各县(市、区)将村志编修作为落实市委文化兴市战略的具体体现,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指导协调,做好舆论宣传,形成全市村志编修工作强大合力,打造展示太行泉城形象的金名片,以村志编修为和美乡村建设助力赋能。全市村志编修工作进入快车道。

二、市县联动、凝聚合力,实现村志编修全覆盖

村志编修列入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后,邢台市迅速进入全域编修村志模式。一是市级高位推动,聚力实施精品工程。邢台市成立村志编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清单,先后印发《关于规范编修县志、乡镇志、村志、家谱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志书编纂、促进邢襄文化传承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修工作的通知》,编印《邢台市村志编修指南》,对村志的指导和评审进行了规范。严格落实村志审查验收程序,确保志书编纂出版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树立质量第一观念,全力打造精品佳志。通过下乡入村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摸清县(市、区)村志编修底数,形成《关于邢台市村志编修工作的报告》,得到市委杨猛书记和吕瑞民副书记肯定性批示。建立村志编修工作台账,实行月报告工作机制,倒逼责任落实。组建全市村志编修工作专家库,分片对各县(市、区)加强指导培训,为县(市、区)村志编修工作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组织培训20余次、培训有关人员3000余人,全市村志编修工作蓬勃开展。二是县(市、区)闻令而动,合力打造全域工程。村志编修列入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后,18个县(市、区)迅速行动,先后召开村志编修启动会,印发加强村志编修通知或村志编修工作方案,全部启动了村志编修工作。各县(市、区)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组建村志编修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形成了四级联动组织体制,有力保障了编修工作高质高效开展,全市村志编修工作如火如荼。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用好宁晋典型示范县活招牌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打造宁晋示范亮点。2021年,宁晋县启动全域村志编修工作,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村志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宁晋县村史村志编纂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乡、村设立指导站,每年春秋两季召开全县成果展示会,组织培训180余场,培训人员5000多人。2024年,宁晋县出台《宁晋县整体推进村史村志编修工作方案》,前往安徽、浙江、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拓宽眼界,创新思路,对正在编修的村志进行了规范提升,明确全部村志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宁晋县村志编修进入新阶段。邢台市以宁晋县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县称号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挥宁晋县领头雁作用,着力提升村志编修质量和标准,努力实现村村有志,志志精品。不断扩大宁晋示范效应,通过交流联动、现场推动、重点拉动等方式引导和推动其他县(市、区)借鉴学习宁晋做法,加快村志编修步伐,确保村志编修工作整体高质量推进。

四、强化运用,助力振兴,塑造服务地方发展新品牌

志书贵在编修,重在致用。邢台市历来重视村志的开发利用,一部村志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效应。一是深挖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内涵支撑。编修村志时,宁晋县大二村将现存的清朝的天池寺碑进行了保护并拓片,临城县两口村深挖放河灯民俗,申请县非遗项目,抢救了历史,留下了文化根脉。二是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临城县竹壁村将饺子宴敬老活动写入村志并大力弘扬,树立了良风美俗。宁晋县赵平邱中村编写村志时,发现群众对婚丧事攀比之风非常不满,于是结合村志编修,完善村级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该村村规民约作为优秀村规民约在全市进行推广。三是挖掘和传承家风家训等乡村优秀文化,铭记祖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营造家风正、民风淳的社会新风尚。临城县竹壁村梳理了陈志美祖孙三代接力筑桥61年建成蛤蟆桥的事迹,形成了为民造福、牺牲自我、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蛤蟆桥精神,激励广大村民读者热爱桑梓、为家乡作贡献。四是助力品牌创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王硇村志》为沙河市王硇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提供了佐证材料。王硇村立足民居文化、石头文化,打造村史馆,提高了王硇的知名度、美誉度,丰富了王硇村旅游文化内涵。

整县推进 全域编修

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动力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宁晋县委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宁晋是千年古县,寓安宁晋福之意,辖17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人口86万,面积1110.9平方公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宁晋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志办和省市领导关怀指导下,牢牢抓住地方志事业发展机遇,整县推进村志编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承办了2023年河北省村志编修工作推进会,获评首批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县

一、党建引领、组织保障,凝聚村志编修的强大合力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构建县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牵头、专班推动、方志规范、乡村实施的工作格局。

(一)机构先行、专项推动。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村志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村史村志编纂工作方案》,列为每年滚动实施的重大专项,由县政协党组书记任项目长,抽调县政协、方志办、档案馆、党史办等12个部门的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以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目标化、目标节点化机制抓推进。

(二)统筹各方、建强队伍。坚持村里的村志村民写,在各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编委会,聘请政治过硬、熟悉村情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5900余人,组建村志编修小组342支,开展专题培训180余场,全力编写富有乡村特色的精品志书,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三)上跑问计、整合资源。常态化赴省进市对接汇报,邀请省市方志办领导、专家来宁指导业务,宁晋籍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为村志作序、题词。同时,到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地图书馆、博物馆搜集资料,将宁晋县志、年鉴、组织史等近百部、30多个G的文献资料电子化,实现村志编修事事有出处、有依据。

(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按每部村志启动编修1万元、印刷制作2万元、书号出版2万元的补助标准,县财政每年预算列支400万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村志编修工作,并对评选为优秀的村志再次奖补,预计全部投入3300万元以上,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二、严把质量、求真求实,打造村志编修的精品工程

聚焦存实、存要、存真目标,严格质量管控,确保每部村志都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

(一)严把编修内容。以忠实记录党的决策部署在农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为主线,明确村落变迁、发展脉络、风土人情、优良传统等四方面编修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先后推出4个版本4500册的《村志编写指南》,防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成了覆盖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严格审查制度。实行三审机制,初审由村民代表集体审议史实问题,复审由乡镇编委会进行政治把关和体例审查,终审由县工作专班进行全面审查凡修改意见落实不到位的不得进入下一评审程序,并引进智能审校系统,确保全链条准确无误后,才能进入出版环节。

(三)严守精品目标。坚持细打磨、慎出书、出精品原则,每年春秋两季召开成果展示会,邀请省市方志办领导、退休老干部、县内专家进行评审检验,对进入出版印刷环节的村志,聘请国家级专家逐一审阅,全力打造精品村志。目前,拟出版村志336部,已完成初稿219部,出版或正在印刷78部;预计2024年累计出版120部以上,2025年累计出版240部以上,2026年完成扫尾。

三、凝心铸魂、开发利用,发挥村志编修的综合效益

坚持编是用的基础、用是编的延伸,创新线上线下应用载体,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一)建设馆库,搭建教育平台。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集展示、教育、研究、保管、收藏文史资料等功能于一体的县村史村志总馆,并高标准打造了黄儿营西村、小刘村、延白村等8个村史馆,坚持开放办馆,累计接15.78万余人次参观,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窗口。

(二)宣传引导,传承文化根脉。在全县开展村志点亮心灵,乡愁润泽人生”“读村志、传村史、爱家乡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宁晋历史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让村志从书本走进生活、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力激发了热爱桑梓、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先后有5名宁晋籍在外经商人员回家乡投资兴业。

(三)数智管理,拓展应用场景。坚持数字技术赋能村志编修,对已出版村志全部进行数字智能化处理,构建数字村志资源库,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元化形式,让群众沉浸感受村史、村情、村韵,打造数字村志应用场景。

(四)系统开发,推动成果转化。把村志编修与发掘修复史料、抢救保护文物、塑造文化品牌、培育乡村产业相衔接,挖掘保护了换马店村汉代古墓,推动石姑义救宁晋七姓的民间故事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金家庄糖瓜、乔家寨牛皮鼓等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重新焕发生机。

四、突出重点、紧盯关键,打通村志编修的难点堵点

抓住写、审、改、出、用五个关键链条,精准制定保障措施,确保村志编修工作破题起势、高效推进。

(一)始终抓牢党委领导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齐上阵,按强村精修,大村大修,有条件的村先修思路,理清目标任务,健全责任链条,统筹解决机制、人员、保障等一系列困难,严把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政治关、质量关,有力整合了资源凝聚了力量。

(二)始终抓牢开门办志这个基础。县委明确提出村里的村志村民写,村里的村志写村民,发动各村贤达人士组建编修小组,邀请重要时期、重要事件的亲历者、知情者参与,并组织专家团开展专业培训、巡回指导、以评代训等,既解决了人才短缺、编而不优等问题,又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热情,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始终抓牢依法规范这个关键。坚持村志出版必须有正规书号的总原则,健全村民、乡镇、县级三审制度,引入智慧媒体审校系统和黑马校对辅助软件,先后到中国出版协会、线装书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余家出版社接洽,有力破解了审稿、出版两个难题,确保了村志乡土气息浓厚、文化意蕴悠长、内容全面翔实。

(四)始终抓牢保存利用这个目标。锚定史志资政、开发利用、服务发展理念,一体推进村志展馆、数字村志建设,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传统技艺、非遗文化、优秀家风、基层治理成功经验等,确保留得住、用得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深沉持久的文化动力。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66期(总第671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江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