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4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07期(总第712期)

发布时间:2024-10-31 18:05:06 浏览次数:492 【字体:

编者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方志,在历史传承、地方特色展示、社会治理与决策参考以及学术研究与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从乡镇村志编纂、地情文化开展、方志文化宣传三方面进行总结,深度诠释何故“留乡愁”、何为“传文脉”、何以“践使命”,既展现出方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充分彰显出方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秉承“党旗所指、史志所向”的初心使命,聚焦“存史、育人、资政”主责主业,找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着力构建大史志格局、打造“大宣教”矩阵、激活“大资政”效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将两篇文章于后,供全省地方志部门学习借鉴。

留乡愁记忆 展方志风采

方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贴近群众、培育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近年来,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坚持有所需、志有所为理念做实镇村志编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史志文化下基层等工作,不断彰显方志的当代价值和影响力。

一、留乡愁,乡镇村志编纂扎实开展

因四川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镇村数量大幅缩减。为保留乡愁记忆,把大变化写进新村志,大力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

一是规划先行,科学谋划蓝图。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统一部署,2021年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编纂。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文部署工作,高位推动。制定覆盖全市84个乡镇(街道)、21个特色村的《德阳市乡镇(街道)、村志编纂规划》,8年时间分批压茬推进编纂。目前,4519开展编纂,其中,116基本完成初稿,65村即将出版

二是因地制宜,本地人修本地志发挥修志主角作用,指导镇村搭建土班子精选本地有文化、知情、有情怀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充实编写队伍,力求志书有温度、忆乡愁如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志》,吸纳本地农民诗人参与编纂,发挥其知地情、有情怀、能写作的优势,志稿受到各方好评

三是加强培训,提升业务素养。镇村志启动至今,分层分类组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23场,800余人次参训。建立专家库,吸纳离退休党政干部、资深学者入库。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开展送编纂业务知识下乡活动,市县两级每年到镇、村开展针对性指导60余次,成功营造单位和指导单位各负其责、勠力同心良好修志氛围。

四是精品导向,坚守质量生命线。将精品意识贯穿编修全过程,坚持全链条品控。建立纲目按层级报审机制,规范体例,强调编纂突出时代特色。如,什邡洛水镇将李冰导洛通山、休闲避暑产业,罗江白马关镇将金牛古道、三国历史文化、骑行赛事等作为记述重点。印发《德阳市乡镇(街道)、村志稿评审办法(试行)》,实施镇村志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定稿制度。2023年,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联合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呈送省委、省政府,获省委常委签批。

二、传文脉,地情文化开发深入开展

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何以德阳为题,高质量推进地情文化整理开发。

一是贴近群众,系统挖掘地方文化。设立常年项目系统挖掘地情文化2013年以来,先后出版《德阳掌故》《德阳民俗》《德阳风景名胜》《德阳味道》等系列地情书10册,将历史沿革、典故、传说、民风民俗、自然人文景观、风味美食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受到各界普遍赞誉,也为镇村志编纂提供了历史线索和素材。

二是聚焦发展,忠实记录伟大实践。《德阳史志》期刊紧扣时代脉搏,及时聚焦中、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市委发展总思路、行业发展成就,可读可存,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史志期刊质量评估中,成为四川省唯一获得表扬的市级期刊。

三是精选主题,特色文化多元输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梳理形成《三星堆大事记》,助力三星堆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推介德阳,省市合作编辑出版《巴蜀史志·三星堆专刊》,什邡李冰陵、中江铜山三苏和罗江范家大院登录《巴蜀史志》封面。

三、践使命,方志文化宣传创新开展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推进方志文化宣传让方志文化走出闺阁、飞入寻常百姓家

修志为用,推进村史馆建设。全面秉持修志为用理念,打破修好了再用的固化思维,主动参与镇村文化阵地打造。指导旌阳区高槐村村史馆建设,开设小讲堂,设置史志书籍专柜,收藏史志书籍200余册,将史志文化与咖啡、陶艺、扎染等休闲业态和谐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指导中江县道桩村在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中,充分用好文家桥暴动这一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村史馆2022年以来,高标准整合镇村文化站(室)、村史馆等资源,挂牌设立、免费开放省市县三级阅览室21个,规划建设市县二级史志阅览室200个,已建成63

二是依托网络,打造线上村史馆。创新网上村史馆建设模式,依托市委组织部好德行微信小程序,分批推进网上村史馆建设,将覆盖全市816个行政村,服务人数超59万人。

是打造品牌,开展巡回宣讲。统筹社会宣教力量,打造史志文化巡回大讲堂品牌,深入基层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地方历史文化,以市县两级史志干部为主干,吸纳各地史志土专家,锤炼壮大宣讲队伍。因地制宜分众分类精准宣讲。2023来,开展史志七进活动60余次,赠书上万册,送课40余堂,受众超3000人次。同时,还用微信公众号、短信予以推送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史志、关注史志、支持史志。

〔此文系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在20241010日全国方志文化村建设现场会上的交流发言〕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史志工作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剑阁县史志中心)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秉承党旗所指、史志所向的初心使命,聚焦存史、育人、资政主责主业,找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积极谋划自主改革项目,识变应变求变发动活力创新力,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力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史志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合作理念,变单兵作战兵团作战,着力构建大史志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史志工作承担着整理发掘和研究开发重要历史资源、传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但长期以来,史志部门冷锅冷灶冷板凳,隐居闹市无人问,单打独斗、闭门修志写史、人少钱少项目少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坚持开门修史、众人成志理念,在集聚领导力量、部门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上改革探索,变单兵作战兵团作战,构建起同向发力、协作配合、同频共振的大史志格局。

一是市县纵向联动合力共推。深化“1+7”市县联动工作机制,采取主动汇报、邀请调研、承办会议等方式,极力争取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效破解机构、编制、人员、职级、经费等难题。市县联动召开党史地方志重点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座谈会6次,先后承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委党史研究室现场调研18次;承办川陕甘毗邻市党史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省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场参观;联动开展《广元苏维埃》、党史三卷、扶贫志编写,史志课题研究,史志信息撰写等业务培训35次。

二是部门横向联动合作共谋。强化史志中心与县部门的互动、互联、互融,主动参与中心工作、重大项目。深度融入剑门关高级中学提质专班,推进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协同县纪委监委打造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编印《廉洁文化口袋书》微读本5个部分6万余字;联动县委组织部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示范基地;牵头推进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建设,精心打造红色文化”“蜀道文化”“古树名木文化等五条精品文化路线;积极参与教育、文旅部门红色课程研发,红色主题线路打造,探索党史研学、红色旅游、思政教育三维一体融合新路径,打造剑门蜀道上的思政课

三是社会多向联动合拍共进。广泛整合统筹县社科联、县政协文史委、县委党校、县文史馆、四川省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县高完中学校等单位研究力量,组建史志专家人才团队,推荐7人进入县委、县政府领导咨询决策库,推荐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央省主流媒体采访23人次。通过购买服务、课题合作、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等举措,联动申报省市课题40个,省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2个,市立项13个,联合编纂《剑门豆腐图志》《人文剑阁》等史志书籍5册。

坚持创新思维,变唱独角戏奏共鸣曲着力打造大宣教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史志工作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职能职责。长期以来,史志部门对红色景区、纪念场馆、革命遗址等史志资源富集地和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缺少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史志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不断推进宣教队伍建设、宣教内容探索、宣教阵地拓展等方面创新求变,着力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大宣教矩阵。

一是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多维度聚才、选才、育才,打造敢讲、善讲、会讲的史志宣讲队伍,打破史志部门唱独角戏的困局。组建了“1+5”史志宣讲团队:“1”,即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上门求贤等方式吸纳21名本土史志人才专家进入人才库,组建史志专家宣讲团,进行史志文化主题、主旨宣讲。“5”,即依托县委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知客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进行史志文化小专题、小切口宣讲,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史志宣讲矩阵,营造人人都是史志宣讲员、处处都是史志宣讲地大宣传氛围。

二是探索订单化宣教模式。深化史志七进活动开展,探索推行订单式史志宣讲模式,根据听众需求、行业特点及不同的受众群体,量身定制剑阁红色历程、剑阁历史文化、剑阁历史名人、剑阁民俗风情、剑阁发展变化五大史志宣讲主题,细化红四方面军在剑阁、学大寨赶化林,翠云廊植柏护柏历史、剑门蜀道风云,李榕、黄裳,白龙花灯、杨村傩戏,县城搬迁、决策部署等35个宣讲专题,实现精准对接,有效破解讲什么听什么”“为宣讲而宣讲问题。先后开展史志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乡镇、进企业活动30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学生5万余人。

三是打造共享化宣教阵地。线下依托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化林村村史陈列馆、李榕纪念馆等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党建长廊、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史志阅览室等阵地;线上综合运用剑阁发布、剑阁融媒、直播平台等全媒体手段,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共同发声,着力打造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融合共生的史志宣教阵地。深度参与中国大蜀道博物馆、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协同建成260亩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广元市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省市县共建史志阅览室15个,因地制宜设置史志小微书架”200余个,配备史志类书籍约11000册。

坚持发展导向,变以史(志)辅政以智辅政,着力激活大资政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史志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史志文化是党执政最宝贵的文库”“智库,对于守护文化根脉、赓续红色家谱、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力量和特殊使命。长期以来,史志部门重存史、轻资政,重编修、轻研究,重记录、轻参与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秉持大局所需、史志所能理念,在资政方向、资政载体、成果转化等方面重点发力,着力形成大资政模式。

一是服务中心大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古蜀道视察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剑阁县委“1233”执政兴县战略,牵头组建课题组,从历史、理论、实践和价值四个维度,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翠云廊古蜀道等史料征集整理编辑。深度挖掘蜀道作为生态保护大道、文化传承大道、经贸交流大道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完成翠云廊古柏保护历史经验对加强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对建立健全党政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的现实意义等课题研究。

二是创办资政专刊。聚焦党史故事、文化传承、工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深入挖掘、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建言献策,委、县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决策参考。创办《史志资政》专刊,截至目前刊发121期、《特刊》6期,获得县领导批示18件次。《翠云廊:中国植柏护树制度演变发展史》《中国官员离任交接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思考》被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政参阅》刊发。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成立蜀道文化研究院”“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12条意见建议分别被中共广元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中共剑阁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出台的《决定》充分吸纳。《关于加强蜀道古柏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建议》被省委、省政府肯定,市委纳入全会决定,县委转化为成果运用,组建专班予以推进。《加速推进剑阁史志文化优势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变的建议》纳入县旅游百日大会战具体举措实施。

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请点击查看原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07期(总第712期).pdf


终审:唐海灵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