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马小彬同志在2018年度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1月22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3-20 17:39:00 浏览次数:1886 【字体:

不忘志鉴编修初心  践行文明传承使命

——在2018年度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1月22日)

马小彬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和2018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部署,总结五年及2017年全省地方志工作,部署2018年任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亲临四川指导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在此,我代表省地方志办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 五年及2017年全省地方志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省砥砺奋进、拼搏实干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办公室有力指导下,全省地方志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批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规划纲要》和《规划》为抓手,强化“存史、资政、育人”履职担当,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取得可喜成绩。

(一) 坚持核心看齐意识,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扎实筑牢“四个意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安排,全省地方志系统积极组织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省第十次、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历史研究、编史修志的新思想、新要求,全省地方志系统干部职工坚持学深悟透,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举措部署上来;坚持知行合一,政治站位和“四个意识”不断提高。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自觉,进一步增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觉,进一步增强了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的政治自觉。

(二) 践行依法治志,持续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依法治志形成良好格局。五年来,省委省政府依法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地方志事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实施十年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2015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6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首次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11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发《贯彻落实<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地方志工作纳入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志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自贡、宜宾、阿坝等市(州)修订了《条例》实施办法;成都、泸州、绵阳、遂宁、南充、广安、雅安、眉山、甘孜、凉山等市(州)以“两办”名义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各市(州)及大部分县(市、区)出台了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为全省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五年来,按照依法治省总体要求,地方志普法工作不断深入。在省法制办支持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纳入省政府立法计划安排,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纳入了省政府常务会学法内容。省地方志办坚持抓好学法普法、法规完善以及执法检查工作,坚持常态化的每周例会学法,用地方志工作法规指导日常工作;将依法修志纳入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明确权责清单。全省151名地方志工作人员办理行政执法证。省地方志办积极配合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法制办,定期对全省各地、省直机关开展地方志执法检查调研、民主协商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条例》的贯彻落实和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围绕“一纳入、八到位”,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为理顺依法行政工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17年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省地方志办班子建设;11月省委编委会为省地方志办新增副主任领导职数1名;省地方志办班子按一正两副配备,厅级干部职数达到5名,领导班子得到加强,专项经费保障有力、工作条件不断完善。从省到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体制完备。攀枝花、乐山、凉山等市(州)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绩效管理。

(三) 突出工作优势,传承四川历史文化根脉

五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战略要求,省地方志办提出加强巴蜀文化、红色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地震感恩文化等四川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建设,留存历史记忆,讲好中国故事四川篇章,传播好四川声音,塑造四川良好形象,让地方志文献活起来,以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抗震救灾志编纂有力推进。近年来,四川先后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叠加重创。按照国务院、省政府部署,省地方志办和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地方志机构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以真实记录全省各族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恢弘历程为己任,坚持以为后人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使命,第一时间启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4· 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及“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记的编纂。目前,已完成《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文献汇编》13卷编辑出版,《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8卷(1000万字)编纂出版;《百日攻坚——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文献辑存》已定稿印刷;《四川“8·8”九寨沟地震大事记》连续编印10期;汶川特大地震6个重灾市(州)中有5个重灾市(州)抗震救灾志编纂出版,39个极重灾、重灾县(市、区)志已出版或交付出版抗震救灾志29部。此外,我省还为国务院部署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11卷提供资料长编稿1500万字。

二轮三级志书编修成效显著。四川是全国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试点省之一。2017年底,规划编纂的《四川省志(1986—2005)》93个分卷已终审验收75个分卷,其中出版印刷40个分卷;21部市(州)志已出版17部;181部县(市、区)志已出版173部。综合年鉴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年度“蓝皮书”,各地坚持每年以政府名义部署年鉴编纂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衍生产品不断增加。《四川年鉴》出版中、英文版。全省21部市州年鉴、183个县(区)年鉴中有165部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各地年鉴编纂精彩纷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办网络年鉴,推出成都年鉴微信公众号;绵阳市打破区域局限,创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省交通运输厅、统计局、科技厅、教育厅、成都铁路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等20个省直部门连续编纂出版部门(行业)年鉴,多次在全国年鉴评奖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近五年来,全省有近20项地方志优秀成果分别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创新拓展全面铺开。地方志工作肩负“为党立言、为国为民存史、弘扬文化、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五年来,各级地方志机构践行新发展理念,重点加强了四川优秀资源的保护利用,协力加快经济强省建设。

为弘扬巴蜀文化,省地方志办组织承编了省政府部署的《四川简史》(干部读本)、《四川当代史(1949—2009)》(8卷,400万字,已完成5卷)、《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丛书(20卷,1000万字,其中9册500余万字已送出版社)编纂工作。收集整理了数千张四川抗战历史图片、数千万字抗战史料,为《四川抗日战争志》编纂创造条件。为抢救四川历代政区沿革发展史料,组织整理出版了《西康通志稿》(上下册,120万字),编纂出版《西康通志》(上、中、下册,200万字)、《川北行署区志》,省交通运输厅出版了《四川现代公路史·现代公路》,增强了巴蜀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为抢救保护四川藏羌彝民族文化资源,出版了《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册,100万字)、《迪山日记》(10册),《四川羌族通志》(上、下册,120万字)即将出版。在红原、德格、喜德县开展双语志书出版试点工作。

为配合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推行河长制工程,在省政协、林业厅、水利厅、环保厅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四川江河志》《四川乡镇简志》《四川自然保护区志》等编纂工作。

为对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的“十大工程”项目,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镇(村)志、乡镇(村、街)志、名酒志的编修指导。《李庄镇志》入选首批11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成都、宜宾、泸州、绵阳、凉山、攀枝花、眉山等市(州)相继启 动名镇名村志及乡镇志编纂工作。《五粮液志》《泸州老窖志》《中国郎酒志》《沱牌 舍得(酒)志》申报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2017年,成都、自贡、德阳、内江、广安、雅安、资阳、阿坝、甘孜等市(州)积极探索出版各类特色地情书籍,《方言志》《川剧志》《川菜志》《川酒志》《川盐志》《川茶志》及《都江堰志》《乐山大佛志》《黄龙志》《大熊猫志》的编纂出版,丰富了四川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增强了四川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旧志整理成果丰硕。五年来,省地方志办完成《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共四辑、128册)、《迪山日记》《西康通志稿》《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出版,《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四川地方志目录(二)》将出版。成都、绵阳、遂宁、乐山、南充、广安、雅安、达州、阿坝等市(州),大邑、中江、西充等县旧志整理成效显著。2017年,成都市出版巴蜀历史文献《蜀藏》《巴蜀珍稀乡土志会刊》《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献汇刊》《成都精览》等系列书,《雅州府志》《金川妖姬志》等25部历代方志的整理出版,旧志“古为今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 服务中心大局,不断提升资政辅治水平

主动作为,着力推送堪存堪鉴成果。2016年4月25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宽窄巷子,作出“应该把过去的历史资料、成都志,特别是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的重要指示和要求。省地方志办赓即部署以编纂《宽窄巷子志》为切入点,拓展谋划发掘成都城市历史人文景点文脉接续工作,编纂具有成都记忆的地情文化系列丛书。省委办公厅《每日要情》以“省地方志办集中力量编纂宽窄巷子历史专著”专题登载。目前该志进入总纂。

各地地方志机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资政专题研究,积极撰写调研报告,得到领导肯定,不少建议被采纳,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省地方志办完成省政府办公厅下达的“一带一路”课题研究,成都、眉山、南充、内江、自贡等市开展特色文化、名优经济发展研究;绵阳、巴中、达州、广安、德阳、遂宁等市(州)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蜀道申遗调查、风景区打造及各类场馆规划布展等工作;自贡、甘孜等市(州)坚持编纂大事记记录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轨迹。达州市参与编制《达州市建设巴文化高地的建议案》,受到市委、市政协肯定。德阳市开展《德阳历史文化概览》《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历史文化索引》《十八大以来德阳发展述略》《修建三星堆古蜀文化广场建议》呈领导参阅,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积极参与,服务中心工作。省、市(州)、县(市、区)方志部门整合地方文献资源,助力各地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繁荣文化、防灾减灾、脱贫攻坚、党风廉政建设。省地方志办承担尹力省长出席国务院《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首发式及座谈会的讲话代拟稿起草;完成了省委交办的“建国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材料的收集整理任务;参加了省委省政府与外交部联合举办的“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全球推介活动省领导讲话稿内容补充。《四川年鉴》(英文版)《成都年鉴》(英文版)出版,记述四川省情,展示四川形象;启动《四川乡镇简志》编纂,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启动《四川石窟寺志》,追溯“一带一路”历史变迁;在省纪委组织下,与省纪委、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四川革命先辈先烈及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助力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省地方志办创办并将连续出版物《治川史鉴》,刊载行政区划沿革、自然人文地理、蜀中人物、历史事件、自然灾害、家风家训、法治建设、历代史志(领导话史志)等专题,为省市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提供决策和学习参考,增强了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都市地方志办编写的《成都精览》被省委宣传部列入领导干部推荐“月读”书目,与市纪委合作,开设“廉说蓉城”专栏,制播廉政文化影视片。广安、乐山市志办编纂《蜀警录》(文白对照本)、《乐山古代廉吏》,为机关、企业、学校提供地方历史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宜宾市志办与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出版《宜宾市精准脱贫图鉴》(2016、2017),德阳市史志办在全省率先整理出版《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大事记》《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中、下三册),抢救保护三线建设珍贵史料。

强化使命担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以及省委宣传部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省地方志办及时召开传承优秀文化专家座谈会,探讨地方志工作传承优秀文化实施路径,着手起草《四川省方志系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世代书香”“书香门第”“书香校园”“书香家园”为主题,推进“书香成都”,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成都天府文化建设。

(五) 强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方志馆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方志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建设规划,软硬件建设有力推进。四川省方志馆建设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成都市方志馆完成终审验收,2017年6月23日开放试运行;巴中市投入资金50万元,对市方志馆的展陈提档升级;南充、遂宁市编制完成方志馆展览设计方案;泸州市方志馆完成选址、设计等前期工作;绵阳市所辖9个县(市、区)方志馆建设全部纳入本地规划;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新都区、成都市郫都区、仁寿县、珙县、平昌县、西昌市、中江县方志馆建成并开馆。

信息化工作有力推进。省地方志办完成“四川省情信息库”(四川省数字方志馆)平台建设,完成第一期300册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加工、建库工作。“四川省情信息库”与“四川地方志”网站链接,实现了在电脑、手机上查阅四川志书年鉴。强化“四川地方志”网站维护和“方志四川”微信、微博内容更新,“方志四川”入驻“今日头条”,开通“方志四川”企鹅号。成都、德阳、泸州、巴中、雅安、眉山等市(州)开通微信公众号或专用短信平台,改版升级方志网站。成都市建成全国首家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方志馆”,入库志书、年鉴等1105部,图片6万余张,各类音频资料475部,视频资料223部。双流县、成华区数字方志馆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省、市、县建成地情网站34个,数字方志馆(数据库)5个,新媒体建设29个。

宣教工作持续展开。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工作,方志工作进入大众视野。《眉山地方志》推出“笔尖上的方志”专刊,自贡市在政务公开栏上设立“地方志法规”专栏,绵阳、乐山、眉山、资阳等市(州)积极与媒体合作,内江、乐山、泸州、珙县、兴文等地开展讲座、沙龙,召开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举办各种征文活动,宣传方志知识、方志文化。甘孜州向全州各级党政机关、党政领导、部门“一把手”赠送地方志书,发挥志书的“资政”作用,使地方志书成为党政领导的必读书,各部门领导的案头卷;德阳、内江市持续开展史志文化“七进”活动;绵阳市为社区党员干部上“文化自信与方志文化”专题党课,在社区书屋设“绵阳地方志”专柜。

(六)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综合实力

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五年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省地方志办坚持通过组织下达理论研究课题,持续推动地方志工作理论与实践工作。省地方志办制定《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课题(项目)管理办法》,五年来,共下达课题100余个,牵头单位、成员单位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大兴调研之风,出版了《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汇编》,编印了《地方志工作文献选》《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2017年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的总结为方志工作四川实践提供了借鉴参考。

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五年来,省地方志办先后承办全国第一次地方志基层基础工作会议、全国第二轮志书(政治部类)编纂业务研讨会、第二次《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全国性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组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副主任刘玉宏、邱新立等领导多次莅临四川指导,有效地推进了四川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省地方志办也组织政府分管领导、市(州)地方志办主要负责人赴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新疆、重庆、中国台湾等地考察交流,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成都、绵阳、泸州、德阳、广安等市(州)亦组织到省内外对标学习、考察交流。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省地方志办以培训考察为抓手,“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进一步提升全省方志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培育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五年来,先后在井岗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清华大学举办“四川方志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育方志系统领导干部观大势、想大事、为大局,善综合协调的能力,拓宽四川方志系统“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思维和视野;在阿坝长征干部学院举办两期“四川方志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通过课堂与体验式教学,“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走红军路、受红军苦”,进一步锤炼干部坚强党性,补足精神之钙,全面提升全省方志系统青年干部这一“中坚力量”的综合能力;举办《四川省志》主任(主编)、市县志办主任培训班、学习会、方志系统理论研讨会,着力提升履职本领能力。

五年来,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肩负使命、履职有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建设。四川多项工作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受到领导肯定和社会各界好评。四川地方志工作自觉适应新时代要求,努力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由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编修志鉴一项工作向“多业并举”一项事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记录历史史实向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转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中指组及其办公室有力指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地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地方志办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站在新的历史时代,对标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存在的一些不足。地方志工作与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的期待、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有差距;依法治志在部分地区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地方志工作人员履职本领能力不足,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方志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方志文献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与服务中心工作和满足社会各界文化需求尚有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改进。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省地方志事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018年全省地方志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依法治志,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方志力量。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全省方志系统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谋划和重大部署,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历史研究、编修史志的新思想新要求,坚定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为党立言、为国为民存史。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志书年鉴编修中要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委部署保持高度一致。

(二)持续推进依法治志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继续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以“一纳入、八到位”为抓手,完善管理工作体制。围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以及省地方志办即将印发的实施意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继续完善地方志工作制度,及时研究制定有关地方志工作规范,指导全省地方志工作。继续加强对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调研。继续完善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行政工作,指导各市(州)做好地方志工作在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上的监控和管理,完善执法队伍建设。

(三)持续推进志书、年鉴编修

2018年是地方志事业“两全目标”实现的攻坚年、质量年,要力争全面完成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规划任务和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积极组织参与中指办“十大工程”申报。加强对志书编纂进度缓慢和尚未实现一年一鉴的市(州)、县(区)的督促指导。全面提升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丰富内容,进一步扩大年鉴覆盖面。要及时总结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经验,为第三轮修志工作作准备。

(四)持续提升存史资政水平

围绕全省“一个愿景、两大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加大对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科教文化、地震感恩文化、改革创新文化等四川特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利用多种形式,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和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省地方志办将正式出版《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羌族通志》;继续加强旧志抢救整理工作;继续开展地情资料收(征)集工作。加快《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当代史(1949—2009)》编纂出版。加强与省直部门以及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资源,推进传统文化、廉政文化、抗战文化、文化小镇建设、旅游与文化、名镇(村)志、自然保护区志等相关工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和社会各界需要。

(五)持续拓宽平台建设渠道

继续推进省方志馆建设。指导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开展方志馆建设。加大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第二轮《四川省志》、第二轮市(州)县(市、区)志书、《四川年鉴》、市州县区年鉴、地情资料、方志期刊、旧志资源、家谱族谱的数字化及“四川数字方志馆”建设。加强“四川地方志”网站及网站群维护管理,用好用活“四川地方志”网站手机版,“方志四川”微信、微博、政务头条号、企鹅号等新媒体,让方志文化活起来。推进各地方志网站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方志资源共享互通。加强地方志理论与宣传交流工作。继续举办“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四川方志期刊宣传工作会”。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研讨。做好向四川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推荐和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工作。

(六)持续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

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着眼政治过硬、本领过硬,进一步加强履职能力建设。要加强地方志人员队伍建设,着力增强省直部门、市(州)、县(市、区)志办主任、总编履职本领,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规范引领、业务指导能力。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筑牢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继续开展市(州)志办主任学习会、《四川省志》主任(主编)学习培训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方志馆工作、信息化工作、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等专题培训,为履职提供知识本领保障。

同志们,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履职、团结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指组及办公室的有力指导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方志力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