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国方志动态>详细内容

【中华文化】《香港志》编修:本港有史以来最大文化工程

来源:《香港商报》2024年9月1日A4版 发布时间:2024-09-01 16:37:43 浏览次数:675 【字体:

《香港志》编修

本港有史以来最大文化工程

香港商报记者 王军 王娜 陈彦洁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香港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记录香港历史,传承这份传统,2019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应运而生,承担起编修《香港志》这一历史重任。

近日,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带队到访香港地方志中心,专访香港史专家、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教授,为大家揭开编修《香港志》这一浩大工程背后的故事。

记录香港人文风貌

初见刘教授,精神抖擞,很难猜到他的实际年龄。一番交谈之后,被问到为何要修香港地方志,他说,香港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回望历史,香港经历了从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在谈及香港的历史角色时,刘蜀永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提到,香港的地理位置令其成为亚洲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近现代的国际贸易,香港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到辛亥革命的秘密策划地,再到抗日战争的物资通道和救亡基地,香港的历史充满了斗争与牺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崛起。

图片

2024年8月21日,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左)一行到香港地方志中心,专访刘蜀永教授(中)。记者陈彦洁摄

刘蜀永特别强调了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大部分香港居民是从内地移民而来,这种血缘关系使得香港与内地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正是这种情感纽带,让香港民众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成为内地坚强的后盾。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香港的九龙海战、官涌之战中取得胜利,尽管最终因囯力不济而战争失利。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拒绝为法国军舰提供服务。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多次以香港为基地策划武装起义,尽管屡遭失败,但其斗争精神对唤醒民众及推翻封建统治意义重大。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成为重要的军事物资运输通道和抗日救亡基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坚持抵抗直至抗战胜利。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作为外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对内地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香港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上的大熔炉。刘蜀永特别指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同时,亦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如新界的春秋二祭、太平清醮等,天后庙的香火、圣诞节的彩灯,在香港可以和谐共存,看似矛盾,但却组成了香港别致的人文风貌。”

填补空白以史为镜

明清时期,现在的香港和深圳同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曾多次编修《新安县志》,但英占香港期间这一文化传统被迫中断。面对香港历史上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修志空白,刘蜀永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自香港回归祖国之日起,他便和刘智鹏、丁新豹等香港学者积极呼吁重启地方志的纂工作,让香港拥有自己的历史记忆。

从倡议到实现,修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二刘一丁”与一批爱国爱港人士合作,推动成立了香港地方志基金会和香港地方志办公室。由于早期社会共识不足、资金短缺等多重困难,香港地方志的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刘智鹏、刘蜀永及其团队从未放弃努力,在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董建华先生领导的团结香港基金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式启动香港修志。

图片

2004年6月9日,首次研讨香港修志的香港地方志座谈会在岭南大学举行。刘智鹏(左二)、刘蜀永(左三)在座谈会上。受访者供图

刘蜀永教授从事香港历史研究至今已整整42年,步入耄耋之年的他谈起修志工作仍神采奕奕。2005年,已退休的刘蜀永应岭南大学之邀来港研究香港史,并成为推动香港地方志编修的领军人物之一。

“我们致力于在2027年前基本完成62卷、2000多万字的香港志编修工作,任务极其艰巨。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香港历史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培养本地史志专家的重要途径。”刘蜀永表示。

经过辛勤耕耘,2020年底,《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终于面世。这部774页的巨著,记录了从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动到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7000多年间,香港社会的变迁。它不仅是对香港历史的全面梳理与客观呈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香港志》首册的主编,刘蜀永承担了总述的起草工作,刘智鹏、丁新豹参与修改。

图片

2020年12月28日,担任主编的“二刘一丁”与地方志中心几位召集人在《香港志》首册上架仪式上。受访者供图

《香港志》共分十个部类,包括总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物、专记及附录,共62卷合共逾2000万字。首册《总述·大事记》率先于2020年及2022年分别出版中英文版;2023年出版《香港志·自然》五卷四册。整套《香港志》计划于2027年完成首轮编修。

刘蜀永特别强调,《香港志》编修意义重大。“《香港志》是香港的《香港志》,更是国家的《香港志》。我们希望通过《香港志》的编修和传播增强港人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同时增进内地同胞甚至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了解。”

《香港志》的编纂,首先在于“存史”。它系统、全面地记录了香港从古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资政”是地方志的另一大功能。《香港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提炼,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还是社会治理等方面,《香港志》都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教化育人”是地方志的最终目的。《香港志》通过生动翔实的历史叙述与文化传承展示,让香港市民了解香港是怎么来的,香港人是怎么来的,香港与国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为香港年轻一代提供了解历史、寻根朔源的窗口与平台。

图片

香港地方志中心的同事在紧张工作。受访者供图

史志同源,刘蜀永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和刘智鹏教授合著的普及读物《香港史读本》,全书分为上下编共八章。上篇从史前写到九七回归,选择香港历史发展重要事件扼要叙述,具有连贯性;下篇叙述香港社会发展特点,尤其突出香港与祖国内地和世界的紧密联系。

《香港史读本》出版后,陈林、孙扬、吴青等专家学者纷纷撰写书评,认为该书反映作者对既有香港史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传承,通俗易懂,值得向香港与内地社会各界广大读者推介。

借助媒体扩大传播

采访中,刘蜀永对香港商报开设的《港深地名故事》专栏及其系列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展望。他认为该专栏通过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故事,有效促进了深港两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展现了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

为进一步提升专栏的影响力,刘蜀永建议可以拓宽报道范围,不局限于地名本身,而是将视野扩展至更广泛的深港两地历史故事与民俗传承,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他亦特别提到,香港地方志中心与媒体的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提供权威资料和专业支持,增强专栏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同时,他鼓励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渠道,将精彩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香港和深圳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来。刘蜀永更期望《港深地名故事》专栏及系列活动能够不断创新,深化内涵,讲好港深故事,成为连接港深两地人民情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

图片

2024年2月19日,刘智鹏、刘蜀永出任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副总编辑。受访者供图

为了提升《香港志》编修的质素,今年2月团结香港基金聘请刘智鹏、刘蜀永两位教授出任香港地方志中心的正副总编辑,中心的工作体制也由总裁负责制改为总编辑负责制。采访的尾声,刘蜀永教授深情表示:“《香港志》的编修工作虽然极其艰辛,但每当看到地方志中心的同事工作那么认真,看到这部志书逐渐成形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感到能为香港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图片

来源:《香港商报》2024年9月1日A4版

采写:香港商报记者 王军 王娜 陈彦洁

来源: 《香港商报》2024年9月1日A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