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史志工作提质增效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史志工作提质增效
张忠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剑阁县史志中心”)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秉承“党旗所指、史志所向”的初心使命,聚焦“存史、育人、资政”主责主业,找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积极谋划自主改革项目,识变应变求变,激发动活力创新力,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力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史志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合作理念,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着力构建“大史志”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史志工作承担着整理发掘和研究开发重要历史资源、传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但长期以来,史志部门“冷锅冷灶冷板凳,隐居闹市无人问”,单打独斗、闭门修志写史、人少钱少项目少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坚持“开门修史、众人成志”理念,在集聚领导力量、部门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上改革探索,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构建起同向发力、协作配合、同频共振的“大史志”格局。
一是市县纵向联动合力共推。深化“1+7”市县联动工作机制,采取主动汇报、邀请调研、承办会议等方式,极力争取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效破解机构、编制、人员、职级、经费等难题。市县联动召开党史地方志重点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座谈会6次,先后承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委党史研究室现场调研18次;承办川陕甘毗邻市党史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省“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场参观;联动开展《广元苏维埃》、党史三卷、扶贫志编写,史志课题研究,史志信息撰写等业务培训35次。
二是部门横向联动合作共谋。强化史志中心与县直部门的互动、互联、互融,主动参与中心工作、重大项目。深度融入剑门关高级中学提质专班,推进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协同县纪委监委打造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编印《廉洁文化口袋书》微读本5个部分6万余字;联动县委组织部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示范基地;牵头推进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建设,精心打造“红色文化”“蜀道文化”“古树名木文化”等五条精品文化路线;积极参与教育、文旅部门红色课程研发,红色主题线路打造,探索党史研学、红色旅游、思政教育“三维一体”融合新路径,打造“剑门蜀道上的思政课”。
三是社会多向联动合拍共进。广泛整合统筹县社科联、县政协文史委、县委党校、县文史馆、四川省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县高完中学校等单位研究力量,组建史志专家人才团队,推荐7人进入县委、县政府领导咨询决策库,推荐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央省主流媒体采访23人次。通过购买服务、课题合作、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等举措,联动申报省市课题40个,省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2个,市立项13个,联合编纂《剑门豆腐图志》《人文剑阁》等史志书籍5册。
坚持创新思维,变“唱独角戏”为“奏共鸣曲”,着力打造“大宣教”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史志工作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职能职责。长期以来,史志部门对红色景区、纪念场馆、革命遗址等史志资源富集地和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缺少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史志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不断推进宣教队伍建设、宣教内容探索、宣教阵地拓展等方面创新求变,着力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大宣教”矩阵。
一是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多维度聚才、选才、育才,打造“敢讲、善讲、会讲”的史志宣讲队伍,打破史志部门唱独角戏的困局。组建了“1+5”史志宣讲团队:“1”,即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上门求贤等方式吸纳21名本土“史志人才专家”进入人才库,组建“史志专家宣讲团”,进行史志文化主题、主旨宣讲。“5”,即依托“县委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知客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进行史志文化小专题、小切口宣讲,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史志宣讲矩阵,营造“人人都是史志宣讲员、处处都是史志宣讲地”的“大宣传”氛围。
二是探索“订单化”宣教模式。深化史志“七进”活动开展,探索推行“订单式”史志宣讲模式,根据听众需求、行业特点及不同的受众群体,量身定制“剑阁红色历程、剑阁历史文化、剑阁历史名人、剑阁民俗风情、剑阁发展变化”五大史志宣讲主题,细化红四方面军在剑阁、学大寨赶化林,翠云廊植柏护柏历史、剑门蜀道风云,李榕、黄裳,白龙花灯、杨村傩戏,县城搬迁、决策部署等35个宣讲专题,实现“讲”与“需”精准对接,有效破解“讲什么听什么”“为宣讲而宣讲”问题。先后开展史志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乡镇、进企业活动30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学生5万余人。
三是打造“共享化”宣教阵地。线下依托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化林村村史陈列馆、李榕纪念馆等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党建长廊、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史志阅览室等阵地;线上综合运用剑阁发布、剑阁融媒、直播平台等全媒体手段,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共同发声,着力打造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融合共生的史志宣教阵地。深度参与中国大蜀道博物馆、大蜀道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协同建成260亩中小学生研学营地、广元市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基地。省市县共建史志阅览室15个,因地制宜设置“史志小微书架”200余个,配备史志类书籍约11000册。
坚持发展导向,变“以史(志)辅政”为“以智辅政”,着力激活“大资政”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史志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史志文化是党执政最宝贵的“文库”“智库”,对于守护文化根脉、赓续红色家谱、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力量和特殊使命。长期以来,史志部门重存史、轻资政,重编修、轻研究,重记录、轻参与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突出。剑阁县史志中心秉持“大局所需、史志所能”理念,在资政方向、资政载体、成果转化等方面重点发力,着力形成“大资政”模式。
一是服务中心大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古蜀道视察“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剑阁县委“1233”执政兴县战略,牵头组建课题组,从历史、理论、实践和价值四个维度,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翠云廊古蜀道等史料征集整理编辑。深度挖掘蜀道作为生态保护大道、文化传承大道、经贸交流大道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完成翠云廊古柏保护历史经验对加强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对建立健全党政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的现实意义等课题研究。
二是创办资政专刊。聚焦党史故事、文化传承、工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深入挖掘、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建言献策,为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决策参考。创办《史志资政》专刊,截至目前刊发121期、《特刊》6期,获得县领导批示18件次。《翠云廊:中国植柏护树制度演变发展史》《》被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政参阅》刊发。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成立蜀道文化研究院”“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等12条意见建议分别被中共广元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中共剑阁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出台的《决定》充分吸纳。《关于加强蜀道古柏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推动剑门关高级中学高质量发展建议》被省委、省政府肯定,市委纳入全会决定,县委转化为成果运用,组建专班予以推进。《加速推进剑阁史志文化优势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变的建议》纳入县“旅游百日大会战”具体举措实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忠仁(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