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旧志整理创新案例│荣县:创新旧志整理工作的实践
旧志整理创新案例
创新旧志整理工作的实践
荣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近年来,荣县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巴蜀文旅走廊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乡村文化振兴亦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地方志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旧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民族之国粹、文明之根基,对所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此,荣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创新思路,强力推进旧志点校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荣县旧志通编》先后获第二十次地方志优秀成果旧志整理类一等奖和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实施背景
荣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富盛。历史上纂修荣志者代有人在,其中以唐朝人王禹所编《荣州志》最古。总计历代各种荣州、荣县志,达十余种之多,其中不乏“良志”者。但由于年代久远,或散佚失传、或记载疏略、或误漏舛错,已严重影响荣县旧志的传承利用。
近年来,荣县地方志编纂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地方志文献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围绕充分挖掘整理荣县历史文化资源,服务新时代荣县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加强汇报争取。2017年12月,县政府决定启动《荣县旧志通编》编纂工作,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该书已于2020年11月正式出版。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有力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设立编委会,县长担任编委会主任,邀请省历史学会会长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对旧志点校整理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和把关。建立由省内高校及本地文史专家约20人组成的编辑部,搭建起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点校整理班子。
(二)有序安排,持续推进
针对旧志整理中面临的经费短缺、版本残缺、人手紧缺等困难,按“总体安排、分步实施,影印抢救、点校利用”的工作思路和“中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季度有跟踪、岁末有成效”的工作要求,持续用力推进旧志整理。在人手少的情况下,就近利用本地高校对当地历史文化较为熟悉的优势,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开展整理,并争取到四川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大力支持。点校整理中,安排地方志办干部职工参与点校、审读、修改等环节,在实践中锤炼方志干部的业务水平。
(三)扩展内容,创新方法
《荣县旧志通编》继承古代志书编修的传统,具有“贯通”“联通”“融通”三通编纂理念与特色。所谓“贯通”,指从时间上贯通古今,上溯先秦,下迄近代,纵横数千余年,传承赓续一览无余;所谓“联通”,指从空间上联通万物,但凡疆域山川、沿革建置、食货赋役、分封职官、学校教育、名人乡贤、宗教礼俗、艺文著述,靡不备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谓“融通”,指包容兼并、融通古今以致用。在编纂方法上,本书以“新编”“集成”为最大特色,搜罗众本,广集史料,科学分类,审慎选材,采用传统文献学、古籍整理学、编译学方法,对所载内容进行科学整理、客观描述,力求达到“信、达、雅”的效果,成为各类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志类读物。
(四)遵循规范、严格标准
在整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旧志整理的有关规范和要求。旧志整理初稿完成后,荣县地方志编纂中心组织本地专家初审,修改完善后形成评审稿,编辑部认真梳理吸纳专家意见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送出版社审查出版,先后进行了七审七校。通过严格执行整理规范,坚持评审程序标准,有力有效地保证了旧志点校整理质量。
三、经验启示
《荣县旧志通编》编纂工作,采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集成新编”“地方+高校”、严格审校流程等模式开展,充分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地方专家熟悉地情的优势相结合,将组织机构的推动力与编纂审校的规范性相结合,保证了成果的质量。书籍出版后,由于其内容丰富、便于利用,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在地情书刊编纂(如《千年古县·荣县记忆》)、文史设施建设(如荣县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文化旅游宣传、多媒体宣传等文化读物、场所及活动中,多次利用本书文史资料,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逐步得到开发与利用,也实现了修志为用的理念和初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荣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