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志鉴质量提升创新案例│珙县:“六个一”工作法推动村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
志鉴质量提升创新案例
“六个一”工作法
推动村志编纂工作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珙县精心编纂各类史志,当前正紧锣密鼓推进村志编纂工作。针对村志编纂推进迟缓等问题,珙县采取调研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创新推出“六个一”(即:一库一堂一图一策一督一审)工作法,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助推村志编纂工作的“珙县路径”。
一、实施背景
珙县在开展村志编纂工作中,发现存在不足和短板,如村志编纂人员结构不合理,相关人员少,经费缺口大;之前资料保管不规范,村志素材数量少;受村情、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大体相同的影响,同质化现象严重。再就是原始记录不全面,内容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加之村志量宽面广,篇目设置和内容雷同等。基于此,思考和探索村志编纂的更好办法十分必要。
二、具体做法
印发《珙县村志编纂工作规划》,将曾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的特色村,省住建厅公布的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条件较好的15个村率先纳入规划,并逐步启动,鼓励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村志编纂工作,确保每个乡镇完成1至2部村志的目标任务。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六个一”工作法,即:“一库一堂一图一策一督一审”。
1. 一库:建立一个村志编纂人才信息库。印发《珙县建立村志编纂人才信息库的通知》,明确编纂人才原则上从本村范围内产生,由村社干部、教师、退休人员、史志爱好者、乡贤等2至5人组成,个别村因特殊情况无法确定编纂人员的,由县地方志办在人才信息库中向其推荐人选。截至2023年底,珙县已储备村志编纂人才36人。
2. 一堂:一节量体裁衣式课堂。印发《关于开展村志编纂“量体裁衣式”课堂的通知》,将培训课程分为“1+X”套餐,“1”即:共性部分,为基础类课程;“X”即:历史文化类、传统村落类、产业发展类、自然资源类等特色课程。各村根据实际选取套餐,县地方志办组织专家分村或分片(将类似的村归于一个片)有针对性开展编纂培训。县地方志办采购一批中国名村志书籍赠送到各村,供大家学习参考。截至2023年底,已储备“X”课件6个,2023年开展相关培训1期。同时,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形式,围绕提升撰稿人员撰写能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志稿行文规范、注意事项、创新探索等专题,进行辅导和培训。
3. 一图:一张挂图,实行挂图作战。印发《珙县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县地方志办工作人员联系帮扶重点村的通知》等,县地方志办每人联系重点村1至2个,明确任务清单、时限要求,按照周、月、季度、年不同时限确定目标任务,做到提前谋划、全面覆盖、倒排时间、集中安排、按图推进。
4. 一策:一村一策。为避免志书编纂千篇一律,县地方志办逐村研判,采取一村一策略,从抓大、多、全、特、高、新、早、精、优等方面入手,创新资料收集手段,拓展资料收集来源,注重吸纳来自民间和反映民生的资料,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孝廉文化、家风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以及人文古迹、特色农耕、资源产业等元素,采取多角度展示法、同中求异法、浓墨重彩法、增设类目法、图文并茂法等方法,突出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增加村志的可读性和综合效益。
5. 一督:一月一督导。采取县地方志办联合县委目标绩效办或单独组建督导组等灵活形式,实行一月一督导,定期不定期通报。督导组成员邀请业务专家参加,在督导的同时进行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分阶段、不定期对村志编纂工作进行督查,及时通报结果,并将结果作为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截至目前,县地方志办已组建两个督导组对列入编纂计划的村开展实地督导,督导覆盖面达100%。
6. 一审:建立一套质量审核机制。印发《珙县乡镇、村志编纂工作规划》《珙县地方志书审查验收规范》等,建立健全村编委会初审、村“两委”复审、县会诊、镇终审、县评估长效机制。对于村志编纂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县地方志办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将县审核把关前移,有利于保证编纂质量。同时,县地方志办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估,对评估为良好及以上等级的村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三、启示和成效
(一)启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增强政治自觉,是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二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三是聚焦主业,拓展“三个服务”,是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二)成效
截至2023年底,珙县高质量完成《代家村志》《兴太村志》《宝山村志》等村志编纂出版。《鱼竹村志》《同乐村志》《锦绣村志》《花田社区志》《白仁村志》等正有序高效推进,确保2024年底前每个乡镇完成1至2部村志的目标任务。“六个一”工作法得到省、市地方志部门高度肯定,对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施村志编纂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