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案例】史志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案例│安岳地情室与个人藏馆融合发展初探
史志文化宣传弘扬创新案例
共建共享提升地情新活力
安岳地情室与个人藏馆融合发展初探
安岳县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馆是展示一个地区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与风俗的重要平台,是外来人了解一个地区的首选之地。四川省下辖183个县(市、区),截至2023年底,建成投用县(市、区)级方志馆35个,方志馆的建设受到各地人员、经费等要素保障和史料收集等诸多方面影响,促使了各地方志馆的多元化建设之路。安岳县立足自身实际,按“集约共建,优化提升,延展成群”三步走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安岳地情室与汪毅文献特藏馆等个人藏馆融合发展,不断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汪毅文献特藏馆(汪毅 供图)
一、集约共建,探索阵地建设新模式
安岳县地处丘区,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革命老区县,政府财力较为紧张,规范化的方志馆建设存在较多困难。安岳县立足实际,探索“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共建共享”工作思路,搭建多元化地情服务阵地。
(一)抢抓机遇,迈出集约共建新步子
汪毅文献特藏馆一隅(汪毅 供图)
县地方志办以优质服务目标为导向,在获知汪毅拟在安岳捐赠本人著作和多年珍藏安岳石刻、地情文献资料及相关实物后,加强工作主动性,共同探讨以汪毅捐赠资料为主,县地方志办补充资料为辅,依托县图书馆场地,多渠道整合其他单位、个人资料的“3+N”合作模式,率先探索实践“馆中馆”新方向。
(二)积极作为,打造地情服务新阵地
县地方志办主动加强与汪毅和县图书馆的沟通对接,将汪毅文献特藏馆、安岳县地情室与县图书馆的特色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地情服务的多元化渠道不断拓展。汪毅文献特藏馆于2020年4月23日开馆,该馆面积约260平方米,集“读、研、展”一体,展陈书籍3400余册,其中各类志书1000余册、年鉴1000余册、地方志理论工具书130余种160余册。随后,在汪毅的引荐和推动下,2021年4月23日,戴碧湘文献展藏馆、曾志强文献展藏馆同时在县图书馆开馆,展陈书籍约7000册,实现了“馆中馆”向“馆中馆群”的提质转变。
二、科学优化,提升大众查阅新体验
坚持以高质量服务为导向,以“两个优化”为抓手,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查阅资料的舒适度和体验度。
(一)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结合场地和受众阅览要求,优化“3馆1库1专柜”(“3馆”即3个个人藏馆,“1库”即1个基藏书库,“1专柜”即1个史志专柜)总体布局,2021年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优化增设阅读专区桌椅,服务硬件设备不断升级。
(二)展陈资料不断优化
汪毅文献特藏馆一隅(汪毅 供图)
加强与汪毅沟通对接,对其藏书再次梳理,汪毅进行了多次捐献;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和市内各兄弟区县支持,全市各类史志类书籍纳入史志专柜展陈;加大县内各单位的协调对接,不断收集行业地情资料并予以展陈。汪毅文献特藏馆自开馆以来又新增资料1600余册,服务软件资料不断丰富。
三、拓展延伸,构建地情服务新体系
在安岳县地情室与个人藏馆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安岳县特色产业,探索打造特色产业展示馆。为此,一方面,与柠檬、石刻、天然气、鞋服等特色产业主管部门合作,联合收集关于特色产业记载文献,挖掘产业史料,梳理产业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依托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柠檬展示馆等特色产业展示平台,通过展陈特色产业发展历程,弘扬特色产业文化,打造一批“名”“特”产业展示馆。借助特色产业馆的融合打造,逐步形成以县档案馆、县图书馆为主,以各类特色产业展示馆为补充的“2+N”地情服务馆藏群,让安岳地情资源种类更丰富,特色更鲜明。
以上是安岳地情室与个人藏馆融合发展方面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该模式在建设思路、体制机制、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地方志机构与个人藏馆在建设地方志和地方事业方面奠定了协同发展基础,实现了文化设施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为人民群众共享地方志事业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当然,该模式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完善这一模式,推动安岳方志馆建设,助力地方志事业再上新台阶。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安岳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