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史志办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
活化利用方志资源 守住方志精神沃土
活化利用方志资源 守住方志精神沃土
——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发言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史志办
2019年7月
近年来,武胜县史志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指组、省市地志办的决策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修志问道,活化利用方志资源,守住方志精神沃土。我办被省人社厅、省地方志办表扬为五年一评的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九年被评为市地方志工作综合先进单位,并受到县委通报表扬。
一、服务中心,活化资源利用,凸显武胜方志特色
文旅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办主动作为,积极为加快建设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宝箴塞文化旅游区等全县文旅重点工作出谋划策、献智出力。
(一)主动参与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建设。向县委县政府建议以“文化为魂”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把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名人等方志资源融入示范区建设,提升示范区历史文化品位,得到重视和采纳。现今,在50多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布展了杨益言故居、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乡村礼俗大院、剪纸文化及竹丝画帘非遗文化院落、民国风情影视基地等,以乡村绿道串联起文化院子、绿色园子、景观林子、生态池子、游乐坝子,为人们提供诗画田园慢生活,在省内外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近3亿元。去年6月,我办撰写的《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促进武胜乡村振兴》,被省地方志办资政参阅第3期专刊采用,送省级领导参阅。
(二)主动参与宝箴塞文化旅游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清朝、民国旧志记载,我县民国时期共有690处寨堡、碉楼,堪称“中国寨堡之乡”。我办组织力量,会同省文物考古院古建专家,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箴塞周边20余平方公里的120余处寨堡、碉楼、大院进行考古调查,对涉及的古建筑、历史人物、宗姓家族等进行放射性源考,理清历史脉络,梳理文化价值,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上级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以及广安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等领导相继指示,要深入挖掘宝箴塞民众防御建筑群的突出价值,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建设成为全省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2018年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文物办,负责宝箴塞文物保护与活动利用工作,我办主要负责人为其重要成员。今年5月,在国家、省文物局,中、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指导下,中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持续发展论坛在宝箴塞成功召开。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等数十位国内权威古建、军事、历史、文化、遗产、传播专家莅临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宝箴塞与福建土楼、遵义海龙屯等缔结中国塞堡联盟,还争取到省文物局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明确定位,强化责任担当,彰显武胜方志作用
守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我们确立方志代言人、传承人、营销人的角色定位,为武胜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而不懈努力。
(一)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勇当方志代言人
1.传播志鉴历史,营造方志工作新格局。我们在县委、县政府中心组学习会讲解县域历史,为县委党校设置史志课,向新任县级领导赠送《武胜县志》《武胜年鉴》等志鉴和地情文献,为各级领导讲好县域地情,介绍武胜历史。同时,指导县人大办等10余个部门完成部门志编纂出版,飞龙等6个乡镇完成特色镇志资料收集整理,所有乡镇完成简志编撰。
2.多方宣传引领,开辟资源活化新路径。一是借力新媒体,扩大武胜方志宣教面。依托“i武胜”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县内微博大V等推送武胜历史文化信息,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县内外广大人民群众。二是着力去库存增流量,提升武胜方志知名度。向县内有条件的酒店书吧、客房赠送地情书籍逾3000册,既消化了库房中多年积存的史志书籍,又让来县游客从志鉴的角度了解武胜的昨天、今天,助推美好明天。三是合力搞活动,增强武胜方志影响力。配合市县纪委、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开展家风故事、廉吏故事、巡察故事、地名故事征文和宣传活动,承担编撰和供稿任务,先后出版了《诗意武胜》《武胜地名故事》《难忘的乡愁》《浴血武胜——纪念华蓥山武装起义70周年》《武胜地方党组织成立90周年简史》及画册等书籍,《武胜好家风》获得2018年省社科联专项资助。
3.抢占“C位”,争取方志工作话语权。我们全程参与酝酿、提炼县域名片,将武胜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融入其中。如今武胜“川渝枢纽地、休闲江湾城、诗画田园乡、魅力红武胜”四张名片的宣传、推广,都洒下了地方志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二)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乐当武胜方志传承人
1.摸清家底,呵护“活化石”。我们发现县志记载的一些文物没有得到妥善保护,通过多次实地勘查,撰写了详实的考察报告提交县政府,成功地将宋蒙(元)战争遗址、王璞烈士牺牲地、孙绍麟故居、蒋可然故居、三线建设遗址157厂及油气井等遗址遗迹纳入了保护范畴。
2.多方征集,填补历史空白。历史上,我县档案资料等多次被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民国县政府烧毁了绝大部分档案,使我县史志资料出现断层和空白。我办坚守历史责任,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县广泛征集史料,到周边地区和重庆、成都、北京等地查阅相关资料,寻求社会各界人士援助,目前已征集到汉代至民国有关史料百余份、数万字。
3.延展区域,实现资源互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常跨多个区域。我们主动走出去,与兄弟区市县史志部门“结亲”,相互交流武胜历史沿革、华蓥山武装起义等历史事件和人物资料。在挖掘武胜宋蒙(元)战争资料方面,合川钓鱼城作为南宋四川守方的最后主阵地,武胜军作为蒙(元)进攻钓鱼城的前沿大本营,许多历史资料需要相互印证。我们到合川区和西华师大查阅书籍、档案资料200余万字,收集整理涉及武胜的10万余文字、上百张图片,点校翻印3本旧志,编撰出版《武胜史略》《武胜抗战简史》等书籍。
(三)勇于担当,苦心孤诣,争当武胜方志营销人
1.刷存在感,勤上门。我办把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当做营销对象,一抓住机会就向他们“推销”方志工作。我们平时在公文包里装几本史志书籍,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武胜历史方面的文章,与人交谈“三句话不离本行”,主动成为一名方志工作营销员。
2.广拉“客户”,勤跑腿。一是跑部门,加强与史志相关部门沟通联络,争取配合和支持。与农业园区合作建设杨益言旧居、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与石盘乡合作在王璞烈士牺牲地修建王璞烈士纪念广场;与县经信局合作申报省级工业遗产等。二是跑企业,将县内成熟的地情旅游点推介给旅行社,无偿提供相关景点解说词;与县文旅公司合作,在宝箴塞、白坪、飞龙、三溪等地引进民俗表演、话剧、文艺汇演,开办“庖汤节”“荷花节”“音乐节”“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三是跑行业协会,利用“中国诗歌万里行”“两江行”等诗歌、书法、摄影艺术家走进武胜开展采风创作活动的时机,积极推介武胜方志资源,让这些方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形式推广面世。
3.参与项目,勤发声。我办利用编撰《县委政务辑要》(季刊)的机遇,时刻关注县内大事、动态。对与史志工作有关联的新项目、新工程,都尽量争取成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史志工作争取一席之地。近年来,我办先后进入全县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提质、沿口古镇建设、人民广场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建设等领导小组或指挥部成员单位。我们主动谏言献策,把武胜历史沿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人文典故等元素融入到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三、开门办史,争取多方支持,汇聚武胜方志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办始终坚持开门办史理念,千方百计借助众人力量助推方志事业发展。
(一)上面有人,能成事
通过主动汇报和争取,省、市地方志办高度重视武胜的地方志工作,多次批阅我县报告,经常来县调研。省文旅厅借用我办人员参与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和协调武胜文旅发展工作,扩大了史志工作影响力。县委、县政府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座谈会和领导批示、现场调研等形式,多次研究和推进方志工作。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方志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手中有人,能干事
配强力量抓业务。县委为我办配备编制8名和主任、副主任、主任科员等职务,实现青年干部担纲、老中青干部有机搭配。近三年,我办组织业务骨干外出省外市外学习、培训15人次,培训方志业务600余人次,培养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的方志队伍。“五老”参与献余热。邀请县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利用自身的威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关心武胜发展,聚焦武胜历史文化,积极参与方志建设工作。朋友助力路更顺。主动拜访县内各家族宗亲会、名人后代、烈士后辈,征集到不少珍贵史志资料,包括家谱40余册、文物数百件和口述资料数万字,丰富了我县方志资源。
(三)兜里有钱,能办事
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强化方志项目建设、利用、管理的资金保障;编制项目,联合县纪委、宣传部、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众筹资金;还通过一事一议程序和原则,获得项目资金支持。三年来,我办争取项目资金120余万元,保证了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时效和质量,实现了方志工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如地情资源保护力度不大,部门之间协作效率不高,个别单位对方志工作重视不够等。我们决心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在中指组和省、市地方志办的指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开展志书编修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武胜地方志工作名片,为开创新时代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新局面贡献武胜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