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市县动态>详细内容

五百万言巨著 三百年来南充——读《南充市志(1707-2003)》

作者:何瑞明 来源:省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2-04-28 09:57: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南充自古为修志之乡,历史上不乏名志名人。清咸丰徐继镛、李惺主编的《阆中县志》,民国18年王荃善总纂修成的《新修南充县志》以及1989年营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完成的《营山县志》,在全省乃至全国方志界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三国时西充人谯周在方志学上颇有建树,编有《三巴记》《巴蜀异物志》《益州志》《蜀本纪》等志书,其《三巴记》堪称完备方志的雏形。《三国志》作者陈寿于晋咸宁年撰《益部耆旧传》,记述了上起先汉,下至晋朝的巴蜀数百名人,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之为方志人物一门之发端。而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增补《顺庆府志》以后,南充再没有编修过市级志书,《南充市志(1707-2003)》(以下简称《南充市志》)的诞生,填补了300年来南充市级地方志书的空白。

    南充曾是古巴国国都,历史悠久。自东汉建郡至清,历经州、府、路、道、署治所,后成为四川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又为川北行署所在地。历经60余年沧桑巨变,成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纵观巴蜀志苑,还没有像《南充市志》这样全面、系统、翔实、完整地记述南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志书。数年含辛,编著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清理出南充历史发展的脉络,采用分三级设类目的独特手法,通过近500万字的科学编著,横陈南充百科,纵贯南充古今,全面、系统、客观地将300年来南充各行业发展的全貌,将数代南充人创造的历史文明,有序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能不说是南充修之人的一大创举和历史性贡献。

    南充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厚的资源基础及其数千年历史的积淀,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发达经济、繁荣的文化以及和谐的社会。从《南充市志》对南充历史发展渊源的追述中,我们看到,南充的区位优势是南充文明发展的基础。北高南低、以丘陵为主、河流密布、资源丰富的地势,使南充的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在古代就已发达。商周即以出产蚕丝、黄润著称,唐代的果、阆二州即为巴蜀经济发达之地,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成为四川丝绸三大工业中心之一。再经历解放后50多年的发展,不仅以“果城”和“绸都”之美誉出名,还成为四川内陆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及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南充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明,孕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享誉全川;川北灯戏、木偶、皮影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中外。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经济,深厚的文化创造了南充的政治文明。尽管朝代更替频繁,又受明末清初及民国战乱影响,加上文革十年浩劫,使南充一度百业凋敝,但清有康乾之治,民国有张澜兴业,解放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南充不但保存了古老的文明,还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而稳定的政治又为和谐的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史上旧志多为南充建置废兴以及经济、文化现象的零星记录,新修《南充市志》在巴蜀修志史上第一次用翔实而丰富的资料、科学的组织和生动的笔法再现了南充久远而发达的文明。主要表现为概述提纲挈领反映南充300年来发展的宏观面貌;大事记自新石器时期起追述南充文明发端,通过纵贯南充古今,溯300年来南充繁荣昌盛之源;主体部分采用62大类总括南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部类之下设3000余条目纵述各事物历史脉络;外加附录保存重要历史文献,将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南充有序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挖掘南充人文资源,展示南充人文内涵,是《南充市志》的又一贡献。《南充市志》一改旧志资料零散,结构简单,记述片面的面貌,深入挖掘资料,科学组织层次,优化记述方式,将南充的文化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充风光旖旎。九曲回肠的嘉陵江,人间仙境般的阆中古城,湿地遍布如诗如画的蓬安嘉陵第一桑梓,堪称世界地貌奇观的高坪嘉陵第一曲流,在南充修志人笔下尽显风姿。南充文艺繁荣。远在商周时即有巴渝舞表演,历代民间文艺活跃,世代皆有杰出民间艺人。明代以来,川戏、川北灯戏、木偶、剪纸、皮影、花鼓、杂技等广为流传,这些古老而具有深厚内涵的文艺遗产,通过南充修志人之笔大大彰显了它的历史价值。南充的教育在省内毫不逊色。先秦时民间即有私人办学,西汉以后,官府办学和民间私学世代绵延。民国在张澜等著名教育家倡导下办出一批颇有名气的学校,解放后川北大学、川北医士学校、南充石油学院著名高等学校应运而生,使南充逐步形成师资雄厚,大、中、小学齐备的教育体系。《南充市志》不仅追述了南充教育发达的渊源,且延伸记述南充与中原教育交流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融合后四川官学从而兴盛以至繁荣的历史。民俗部分共涉及18个门类,除记一般生产、生活、节日、婚嫁等普遍性内容外,还挖掘了生育、宗族、祈祷、交往、俗性等习俗资料,像宗族中姓氏源流、家庭、家族、字辈、族谱等内容在新修志书中并不多见。总之,一种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在《南充市志》各部类中都得到充分展示。

    南充出名人在《南充市志》中也表现到极致,它秉承了“自古方志半人物”的传统,以设人物大类细述杰出人物为主,辅以正文以事系人,强调了南充人才辈出的特色。忠祐安汉公纪信彪炳史册,辞宗赋圣司马相如《子虚赋》吟唱千秋,天文学家落下闳《太初历》造福万代,史学大家陈寿《三国志》传颂百世。“红军之父”朱德、“民主之澜”张澜、总参谋长罗瑞卿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南充市志》从朱德、张澜、罗瑞卿等革命家入手,讴歌了一大批志士仁人,像张思德、杨伯坚、鲜英、任白戈、康乃尔等革命人物,着重记述其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过程及其牺牲精神,彰显他们作为革命先行者的不朽功绩。对大文豪司马相如、天文学家落下闳、史学家陈寿、墨学家伍非百、佛学家王恩洋、画家习德进、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全波、汪洋等文化科技人物和专家学者,着重记述其特长、成果和影响,彰显他们在弘扬当地先进文化中起的作用。总之,《南充市志》在记人物时注意以当时历史背景为依托,注重抓人物大节,表现人物气质,反映人物贡献。编著者遍翻历史档案,充分运用各界研究成果,还采集了大量口碑资料,将各类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起到了启迪人们思想,反映时代特点,歌颂先进人物,弘扬先进文化的良好效果。各部类中不计其数的以事系人且不算,单是人物传和人物简介就收录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阶层名人300多人,无论是人物数量,人物类型,选用材料和记述手法,都非包揽古代南充名人的《益部耆旧传》能比。总之,这些经过南充修志人数年含辛精心打磨的文字,字字含金,鲜活生动,令人想读。

    《南充市志》在展示地方特色上所下功夫尤深。除升格设大类充分展示朱德故里、桑蚕丝绸、阆中古城等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外,从大类下子目内容也能窥视该志以充分展示地方特色为编纂宗旨,以增强志书可读性吸引读者为目的的构思。“朱德故里”从朱德的旧居、诞生地、私塾、“双柏树”、“琳琅井”以及被毛泽东称为“伟大之母性”的朱德生母之墓等极富有情感的内容入手,先吸引住读者眼球,然后用大量篇幅记述了朱德回家以及朱德纪念地的各个环节,展示了朱德从生世到家世,从读私塾到出国留学,从参军到成为开国元勋,以至成为后人景仰的伟大革命家的胸怀和眷念家乡的情结。“桑蚕丝绸”不仅反映了南充从“墙下种桑,宅内养蚕”到规模化栽桑养蚕的历史,还反映了蚕丝业管理、生产、销售、科研一条龙的丝绸业发展全貌,并通过蚕丝地名、蚕丝习俗、蚕丝文物、蚕丝文献、丝绸节等内容的记述赋予南充丝绸丰富的文化内涵。“阆中古城”以古街、古院、古迹为依托,深刻地挖掘了古城文化的内涵。从“古城街道井然有序,功能齐全”,从对清代贡院、状元街、学道街、府县文庙所组成的街区记述中,引申出南充自古重教育的“科举文脉”。“特色民居”列举了田家大院等10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展示了阆中现存清代古民居中“串珠式”、“品字形”、“一颗印”、“倒天井”等融北京四合院与江南园林风韵于一体又自显特色的院落,道出它堪称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的原因。此外,被专家誉为“舞蹈的活化石”的“巴渝鼓舞”,锦屏山留下的“三国遗风”,大佛寺、观音寺等各种古寺庙,都不同程度地彰显了古城民间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自古盛世修志。南充古即盛,故有《阆中县志》《三巴记》《益部耆旧传》等名志诞生;南充今更盛,故有《南充市志》的诞生。展开《南充市志》,从字里行间,从文字到图片,从内容到形式,无不让人看到一种南充精神。尤其是当你从读它到认识它并融入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南充自古至今的辉煌,都凝聚着南充人敬业、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南充市志》目录的编排独具匠心,中英文条目标题连贯排列,既节省篇幅,有富有曲线飘逸的美感。该志采用真丝制作封面,封面凹凸压制丝绸飘带和丝绸女神雕塑,封底凹凸压制嘉陵江南充段形状图,并在扉页和每类类目页上综合这两种图案,反复强调这两种文化元素,以充分展示南充厚重的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当然,《南充市志》在资料取舍、内容组织上也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无论如何,这部凝聚了500万言涵盖了300年南充历史的巨著,不论从编纂构思到框架设计,不论从资料选取到内容组织,不论从语言文字到装帧设计,都堪为质量上乘之作。

来源: 省地方志办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