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陈建春在《史志工作者要像海螺一样“活着”——访凉山州地方志办原主任王林吉》一文上批示向王林吉同志学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7-17 14: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2018年7月17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在美姑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孙学元报送的《史志工作者要像海螺一样“活着”——访凉山州原地方志办主任王林吉》一文上批示:

阅读美姑县史志办公室孙学元同志撰写的《史志工作者要像海螺一样“活着”——访凉山州原地方志办主任王林吉》一文,采访结束王林吉同志送给孙学元同志的赠言“希望你能够记得海螺的精神,学习海螺的精神,在编史修志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丰富和服务文化自信”久久地在脑海中回荡。这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赠言,应是王林吉同志对史志工作的满腔热爱、是老一辈史志工作者对新时代全省史志工作者的希望和期待。王林吉同志谈到加强学习、把编史修志当作事业来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等做好史志工作的经验,其实质是史志工作者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复印送各市(州)地方志办公室、机关各处及四川年鉴社学习,请《巴蜀史志》刊发宣传,请省情信息处在“四川地方志网”及“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


史志工作者要像海螺一样“活着”

——访凉山州原地方志办主任王林吉

(作者:美姑县史志办公室主任孙学元

befb65e32a9a49e0a2c93d4e523631fa.jpg

作者采访王老后合影

2018年5月19日,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慕名采访了凉山州原地方志办主任王林吉。

5月的西昌,天气已有些热了。王老了解我的来意后,摇着折叠扇,侃侃而谈。

上世纪40年代初,王老出生于四川乐山。1959年,他告别父母,告别家乡,只身来到大凉山腹心彝族聚居区昭觉县,开始了人生新旅程。他当过教师,也做过基层干部。为能更好开展工作,他克服困难,用心自学彝语,很快就能用彝语与彝族老乡对话。上世纪80年代,他连续担任过昭觉县三届常务副县长,几乎分管过政府的所有部门。在昭觉县工作期间,他跑遍了昭觉的村村寨寨,了解和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注意调查收集彝族史志资料,对彝族人民、彝族文化产生了深厚感情。后来,王老担任凉山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多年,走访过凉山州每一个县市,主持编修了《凉山州志》,主持终审验收了凉山州内各县(市)的志书和60多部州直部门志,有深厚的文史素养、扎实的业务功底、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全国、全省和全州重大优秀成果奖。

在谈到基层史志工作者如何尽快熟悉业务知识、顺利开展工作时,王老以自己为例,谈开话题。上世纪90年代初,他被组织安排在凉山州地方志办工作,担任主任。当时全州正大规模开展第一轮修志工作。这是一件苦差事,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他下定决心,静下心来,无怨无悔担起这副重担。他深深懂得,要开展工作,开创新局面,必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嘛。因此,他先从学习做起,从基础做起,学习了解方志的政治要求、编写体例和语言规范等知识,然后组织全体职工培训学习,分工负责,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承担相应的编写审稿工作。对篇章的设计,重点难点的把握,语言的应用,图片的构成,他从不当甩手掌柜,都是亲自提出方案,亲自审定,反复琢磨,反复研究。他说,对各县报来审查的县志是如此,比如《美姑县志》,他审查了五六遍,严格把关;对《凉山州志》,亦是如此。为什么要这样严格呢?他认为,这样做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运用和提高的过程。通过看稿,审稿,自己了解熟悉了那里的地情,也在运用史志业务知识,用挑剔的眼光,发现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当然就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很好地把差错消灭在志书印制出版之前。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有这样苦心孤诣的付出,整个凉山州第一轮志书质量都比较高。

王老喝了一口茶水,接着说,在现有体制下,要做好地方史志工作,除了自己必须熟悉掌握业务知识外,还必须争取领导支持。其次,必须落实责任制,要与各承编单位和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领导,落实到编写人员,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承编任务。

王老深有体会地说,要做好新时代的史志工作,一定要把编史修志当作事业来做。史志工作岗位,是一个非常清苦、非常辛苦而要求又特别高的特殊岗位。编史修志是一门学问,没有强烈的感情、强烈的事业心是干不好工作的。我们只有热爱这个岗位,热爱这个事业,才能深入进去,才能成为有心人,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在这个岗位上,当了领导,就是只去开开会,听听汇报,安排安排,其他工作都由副职来做,都交给职工来做,相当于当个甩手掌柜,这样下来,五年八年后,自己仍然对地方史志工作一窍不通,真的非常可惜啊。

在谈到基层史志工作者如何开拓创新工作时,王老感慨地说,现在象昭觉、美姑、金阳等县,地方财政收入都非常困难,要争取一定的工作经费,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前面提到的争取领导支持外,要还放开视野,确定选题,了解熟悉争取资金的渠道。比如社科联有民族文化研究项目经费。这也是一个渠道和途径。除了史志办的常规业务外,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认真筛选研究课题。筛选确定研究课题,一定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才有现实意义,才能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也才可以争取到资金。这样,才不至于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从而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写作成果和编纂成果。

王老放下手中的折叠扇,亲切地注视我,继续说,现在自己退休虽十多年了,但中央、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来凉山视察、调查,州上领导和有关方面有任务时,好多时候都要主动联系他、邀请他,请他去作报告、讲学,介绍、宣讲凉山的历史文化。每一次接受任务后,他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精神饱满地去介绍,去报告,去宣讲。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活着”,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发挥着一个史志工作者的余热,以这样的方式继续服务于党委、政府,继续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

d69a65c50c1a4ea7bc13c0ce3a742a89.jpg

王林吉负责的研究课题《凉山僰人研究》

在愉快的采访中,不知不觉太阳已落山了。我告别王老时,他从书桌上拿出一本最新研究成果《凉山僰人研究》赠送给我,郑重地说,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海螺死了

让人挖去了血肉

螺号嘟嘟

他还活着

王老吟诵完,眼里充满希望的光芒,深情地看着,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你能够记得海螺的精神,学习海螺的精神,在编史修志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丰富和服务文化自信!”

王老的话,就像刻刀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板上!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