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立心立身是为人的首要问题||安华
立心立身是为人的首要问题
安 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立心立身是做人的基础,立德立事是做人的境界,立规立行是人生行稳致远的保证。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不仅要有敢于担当之责、迎难而上之勇,还要在干事创业中立心和立身,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为什么首先讲立心立身?古人说,君子立于世,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心是我们所有行为的起点,只有心正才能身正。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首便是“为天地立心”,将道德修养、个人修为摆在首位。可以说,立心立身是为人的首要问题,也是确定人生方向的根本问题。
我们要立的这个“心”,是心性修养,也就是通常理解的树立准则,培养良好品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所倡导的“仁”,他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的态度。有人说,心就是“理”,是良知,王阳明说:“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致良知,便可成就德业。每个人对“心”都有自己的理解,这说明,心是很复杂的。当然,我们常常会讲身心,说的就是心与身是分不开的,立心的同时也要立身,修心也要修身。
心(2017年4月26日蓬州闲士摄于延安清凉山,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为什么要立心立身?人不信而不立,人不立事不成。人如若立不起来,就会缺“钙”,得软骨病,就会成墙头上的草,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更不会有什么骨气。一个没有把心和身立起来的人,怎么指望他干事成事、守规守则、为民奉献,更不能指望他具备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信念。《荀子·荣辱》中提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这启示我们,立命关键是要靠自己,并非完全由先天因素或外部环境所决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命运。但是,立心立身不是一场空谈,如果没有行动和实干,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人需要在事上磨炼,立心立身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内心才能变得更强大,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才能保持冷静和镇定,内心和身躯自然会逐渐强大起来。
那么,怎么立心立身?
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有精气神。精神、骨气、正气是构成一个人健全人格和积极生活态度的三大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根本,保证人的健康和活力;骨气是做人的底气,使人活得像人,能够始终堂堂正正,不去为五斗米折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坚定的立场和原则;正气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使人能够坚持真理,不搞歪门邪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要守住本真,始终让心灵干干净净。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在幼小的时候,心肯定是纯真纯粹无邪的,存在着一种向善、追求美好和正义的本能。如何将这种本能保持下去、运用好,真正变成一种自觉,需要一生的修行。我们应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做一个心灵干净、高尚纯粹的人。
守住本真十分不易。坚持原则、做真实的自我,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困难和诱惑,要有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人不能盲目地被欲望牵着走,也不能轻易地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一定要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出决断。这种定力是内心的“压舱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启示我们要在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前头脑清醒。我们不仅要在工作的时候有定力,在与人交往、学习成长、健康生活等方面,都要有磨炼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把准方向、守住内心、站稳脚跟,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里,有条不紊地探索前行。
再次,要淡泊名利,学会不断解放自己。淡泊名利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人过分追求物质和名利带来的满足,就会因为欲望带来内心的波动和焦虑。这样的人往往喜欢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一比较心理就容易失衡,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物质享受,总是渴望得到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官位”、豪车、豪宅、各种奢侈品上。即使得到短暂满足后,也会很快产生新的奢望和欲望,导致内心始终处在焦虑状态,为了获得更多,可能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违背道德、触犯党纪国法。只有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就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把事情看淡、看开,从那些无形的虚荣中解脱出来。
人都有虚荣,关键是不能让虚荣左右你自己,不要为那些可怜的自尊和虚荣迷失自我,这样才能够专注于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把精力投入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有益、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不随波逐流,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和比较,不去一味地攀比、内卷、恶性竞争。能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往往具有更强大的自我控制力,也能不断释放自己、宽慰自己、调整自己,这更有助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有助于在心态上保持健康和平衡。要真正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不断修养、学养、涵养自己的品行,抛弃私心杂念,尽量去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把名利看淡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25年6月4日第8版
作者:安 华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