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丰收 ——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一周年回望
作者:贺少雅《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2日 12版)
圣女果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之一,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图为陵水光坡镇的黎族农民在收获圣女果。武威摄/光明图片
【心直口快】
秋风又起秋分至,丰年再迎丰收节。秋分本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当此时,北半球日渐昼短夜长,昼夜温差日趋加大,庄稼已经成熟,秋收春种交错。黄河流域说“秋分不见糜子,寒露不见谷子”,江南一带讲“秋分收稻,寒露烧草”,这是在抢收当年的果实;华北农谚又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江南农谚又道“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这是在播种来年的希望。秋分于是和收获与希望联系在一起。
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亿万农民表达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让全社会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心系“三农”、爱民亲民的博大情怀,坚定了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丰收节”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大农民群策群力、智慧创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共同参与,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遵循“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办节、因地制宜办节、节俭热烈办节、开放搞活办节”的原则,紧扣“三农”工作,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遵从农时农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共成功举办5000多场庆祝活动,参加者逾3000万人,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欢腾景象,社会各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庆祝活动的指挥中枢,农业农村部精心谋划了“1+6+N”(即1个主场+6个分会场+各地100多项系列活动)和“5个100”(即100个品牌农产品、100个特色村寨、100个乡村文化活动、100个乡村美食和100个乡村旅游线路)大型活动。北京主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和黑龙江绥化、陕西杨凌、安徽滁州、浙江安吉、四川都江堰、广东梅州等6个分会场遥相呼应。各地活动精彩纷呈,体现以下四个亮点:
第一,发挥节日经济效应,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传统节庆仪式,如各地广泛存在的庙会,本身就具有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产业兴旺是基础,节日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举办“丰收节”时,各地坚持以人为本、务实节俭的原则,通过品牌农产品推介会和网络销售等方式,搭建起了城乡互动、线上线下配合及产业融合的平台。比如,“庆丰收全民购物节”得到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平台的积极参与,农产品销售火爆热烈。乡村旅游也成为“丰收节”的热门产业,带火了民宿经济、带动了文创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给农民带来实惠。在广西柳州,游客与当地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一起吹芦笙、跳芒蒿舞、抓鲤鱼,感受传统,庆祝丰收。
第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民间文化保护。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表现最突出、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人群互动和社区认同的重要文化空间。
“丰收节”的设立有助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新认识和挖掘利用乡村多元价值。节日期间,各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办节”,重点打造和推出独具特色的节日品牌,融合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活动内容,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湖南湘西苗族传统赶秋节、西藏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望果节等华丽转身,融入“丰收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现衔接。
第三,创新节庆活动形式,提振农民精气神。庆丰收农事习俗古已有之,是农民借以娱乐消遣、宣泄情绪、调整天人关系和人群关系的一种途径。
“丰收节”期间,各地本着“农民主体办节”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开展了民俗表演、乡土美食品鉴、特色农产品展示和各类体育竞赛和游戏等。这些活动体验性、互动性强,吸引了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助推了产品销售,而且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的现状。比如,江西黎川丰收节举办了耕牛舞、稻田摸鱼、运粮进仓、玉米脱粒、摘莲蓬、搭谷比赛等,农民群众乐在其中。还有的利用节日对农民进行表彰,山西沁源在“丰收节”活动中表彰评选出的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回乡创业带头人和新型产业带头人,提升了农民的荣誉感。
第四,汇聚社会资源和力量,提升节庆活动影响力。作为一个新节日,“丰收节”初创就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不仅是体现在地域上,还凝聚了各种资源和参与力量。
比如,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参与就是一个亮点。除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专题报道、现场直播等,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力量也不容忽视。微博上一些社会名人,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网络大V,变身为宣传家乡和推介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为家乡出力。17个部委组成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还推出了“丰收节”主题标识、主题歌、纪念邮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向海内外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业的新成就、农村的新风貌和农民的新风采,提升了“丰收节”的社会影响力。
节日的形成需要集体的创造与传承。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丰收节”具有传统的渊源,也尚需探索和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传承模式,创建为新的节日品牌。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丰收节”庆祝活动将逐渐把主要力量下沉到县乡村,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农民主体性,举办庆丰收·消费季、2019农民丰收歌会、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和实用性强的活动。相信只要认真践行“四个坚持”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中国农民丰收节必将逐渐成为新时代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新民俗和新传统。
(作者:贺少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