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四川邛崃:集约科技庆丰年

作者: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来源:20191010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0 10:33:16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10版)

周家林一家在收割水稻。雷建摄/光明图片

【迎金秋 庆丰收】

又是一年秋收时。在四川成都邛崃市,这一天阳光明媚,是个打谷子的好天气。种粮大户周家林赶紧打电话给农机服务商封心正,请来6台联合收割机,开进了最后的100多亩稻田。这个下午忙完,周家林今年种的5000亩水稻就颗粒归仓了。

“又是一个丰收年!”周家林指挥着收割机和穿梭的小货车,脸上堆满了笑容。多年的大规模种植经验,周家林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根据粮食成熟度和天气情况,选择最佳收割时机,使水稻收割时成熟度最高、含水量最低。他精心选择的数十个水稻品种,成熟期连续而不冲突,一个月内有序收割,都在最佳时机。

2003年以来,周家林开始尝试规模化种粮,当年他流转土地30亩,净挣1万多元,第二年便将规模增加到400亩。到2011年,他已流转土地1000多亩,实现年纯收入40多万元,跨入了国务院评定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行列,还获得一台价值20万元的东方红拖拉机奖励。

周家林说,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发展,给了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而科技则是他连年丰收的秘诀。

早在2005年,周家林就逐年增加农机设备,开始机械化耕种。目前他承包的土地面积扩大了100多倍,反而比以前种得少的时候轻松。“我一年就两个月农忙,其他时候都是农闲。”周家林笑言,他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如何做好经营管理了。

周家林每年都会选择一些最新的水稻品种试种,经三四年观察确认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后再扩大规模。9月22日收割的“晶两优”就是他充分试种的品种,亩产可达1300多斤,高出平均水平好几十斤。

周家林也是较早使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农户。他在收割的时候直接将秸秆粉碎留在田里,再一翻地,秸秆就变成肥料了。这项技术,让他用很少的化肥就实现了高产丰产,不仅节约成本,还让他的谷子受到米厂欢迎,总能卖出好价钱。

多年来一直承接邛崃数万亩水稻收割作业的封心正告诉记者,邛崃的水稻种植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水平都很高,加上成都天府之国自然条件好,连年丰收有切实保障。

来源: 20191010光明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