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鼓足新动力 开创新伟业

作者:李后强 裴泽庆 刘吕红等 来源:2019101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5:32:5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10月10日,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成都召开。10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畅谈学习体会,共同研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报摘录刊发,敬请关注。

新中国70年四川发展成就及经验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新中国70年,四川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经济实力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的奇迹。70年来,我省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大幅提升。经济规模从1952年的20多亿元突破到2018年的4万多亿元,产业结构从“一二三”“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四年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正大踏步向经济强省迈进。

生活水平创造了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奔康”的奇迹。70年来,四川人民从衣不蔽体、吃饱穿暖到致富奔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8年,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

交通建设创造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奇迹。70年来,四川构建了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总里程超过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达到7238公里,居全国第三;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000公里;“空中通道”的开辟,使四川成为重要的全球中转枢纽。

公共服务创造了从“基础薄弱”到“迈向均等”的奇迹。70年来,四川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巴蜀文化伴随四川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省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文明体系框架。

对外开放创造了从“封闭落后”到“立体全面开放”的奇迹。70年来,四川突破“盆地意识”,敢闯敢试,正在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2018年,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47家。

灾区发展创造了从“灾害多发之地”到“全球样板之地”的奇迹。四川自古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灾后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四川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灾区三年跨越数十年。四川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案例和经验,为全球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四川样本和中国方案。

四川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五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7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的意志体现到全部工作各环节,贯穿于科学决策、民主执政、依法治省全过程,确保党始终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是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四川70年历程告诉我们,必须拓展国际视野,树立创新意识。每一轮大发展,必然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开放胸怀为底色。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战胜各种险阻,始终走在跨越发展的前列。

三是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70年经验表明,要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熟民情、知民意、听民声。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省情特点,拿出针对性政策,方能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成效。

四是始终坚持担当作为。四川70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敢闯敢干。面临不同发展主题和不同特殊难题,要敢于共克时艰,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保稳定。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70年四川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赢得人民群众拥护。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加辉煌。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是全省9100万巴蜀儿女的共同夙愿,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新时代、新起点、新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巨轮破浪前行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裴泽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高度,运用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对新中国成立70年史诗般辉煌成就进行高度概括,对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进行深情礼赞,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创历史伟业进行高亢讴歌,极大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前进征程上续写辉煌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巨轮走过昨天,把辉煌载入人类史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危亡之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出高度的合历史性、合人民性、合真理性。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积贫积弱到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受尽凌辱到阔步迈进世界舞台中心,从“弱国无外交”到“朋友圈”越来越大。无数个沧桑巨变、每一个历史瞬间,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把一个个传奇和辉煌镌刻在历史画册上,定格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和中国瞬间,展示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凝结成促进人类进步的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历史告诉世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巨轮创造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70年来,党领导人民之所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有先进理论的光辉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孜孜以求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真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初心和使命坚守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永葆思想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运用,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自觉,勇于自我革命和斗争意志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革命、朝气蓬勃的伟大政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这时起,伟大的祖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伟大的人民意气风发疾驰在时代前列,伟大的民族迎来了梦想成真的光明图景!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巨轮擘画明天,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志于长期执政、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大逻辑中,新中国成立是起点、是基石、是前提,党的领导是中轴、是核心、是保障,团结带领人民是中心、是主旨、是任务,实现伟大复兴是目标、是动力、是梦想。历史和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始终做到前进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其本质在坚持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关键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根本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动力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目的在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吕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梦蕴含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道路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进行了救亡道路的探索,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找到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中国梦,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四川省委在总结70年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实践时强调,四川取得的辉煌成就归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中国梦有了灵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中国道路有了前途。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是实践的要求。梦想与道路趋于一致,梦想才能深刻反映当下,承载历史,道路才能找准方向,对接未来,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即要遵循实践逻辑,坚持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实践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坚定中国道路、加速推进中国梦的科学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神州处处有最新最美的文字,处处见最新最美的图画。当前,实现中国梦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沉着应对国际国内挑战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形势,唯一的路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四川省委强调,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四川各项工作,确保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是发展的必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始终牢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把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自身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梦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四川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号召全省上下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四川力量。实践证明,行稳才能致远,唯有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从现实的此岸成功地达到梦想的彼岸。

新中国70年发展背后的理论力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吴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这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也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释放出科学真理的巨大引领力和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中,中国共产党深度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合,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创生了极具世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20世纪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魅力,在21世纪初期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和善于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创新风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凝聚了全党共识、民族智慧和砥砺前行的人心,释放出改天换地的革命力量、走向富裕的建设力量和加快现代化强国步伐的新发展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智慧力量。理论具有巨大的智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巨大力量,源于其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鲜明品格与独特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社会主义中国不同阶段的任务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紧密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状态勇担时代重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更雄厚的思想伟力和强大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引领优势。理论具有巨大的引领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释放科学理论的伟力,无疑是新中国70年奋斗史上最鲜明的写照和显著标识。绽放理论的力量,就必须发挥好理论的先导性、主导性、引导性和指导性。先导性意味着理论力量的发挥要遵循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体现实践活动的先锋性、把握实践活动的方向性;主导性意味着确保理论在实践中地位的优先性和决定性;引导性意味着理论对规范实践过程的充分性;指导性则意味着理论对实践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力量优势:一是必须回应与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时代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恰恰在新中国70年建设史上指导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广大人民从生存到温饱到富裕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时代性课题,并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基础上勇于创新,提供更新的理论领航。二是必须全面学习、深刻把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成果,必须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三是必须站稳立场,端正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求实效下苦功,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

科学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新中国70年的发展证明着: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成功的时代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具有凝聚力、智慧力和引领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减贫奇迹的四川篇章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蒋永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程度较深的西部大省,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坚持不懈推进全省减贫事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四川篇章。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构筑减贫支撑体系。破解贫困难题,必须从源头出发,建立并夯实减贫的政策体系。70年来,四川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四川实际完善各项政策,有力推动了减贫的进程。构建完善减贫政策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以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减贫模式逐步形成。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经济开发式扶贫,出台并实施省级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规划和纲要等减贫政策,脱贫力度逐步增强。进入新时代,四川大力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建立“3+10+N”减贫政策体系,脱贫步伐大幅加快。建立健全减贫工作机制。四川积极创新减贫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建立了囊括减贫目标、责任、组织、监督、考核机制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战略目标;实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等多种组织方式;在全国率先推行脱贫“回头看”“回头帮”,极大提高了减贫工作实效。

坚持发展、解放和保护生产力,激发减贫内生动力。解决贫困顽疾,必须找到根本手段,形成摆脱贫困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70年来,四川始终重视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在发展生产力中稳步减贫。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实践,解决温饱不足等突出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积极发挥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唯一产粮大省的优势,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推进产业扶贫,成功实现了全川人民基本温饱。进入新时代,四川着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积极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在解放和保护生产力中逐步减贫。四川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主动摆脱贫困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渠道助推农民增收。同时,四川注重保护宝贵的生态资源,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为贫困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全面整体脱贫。中国特色的减贫,是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户的全面减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70年来,四川致力于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力图早日达成全面整体脱贫的目标。强化政策支持重点突破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就四川来说,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四川制定并实施彝区藏区扶贫工程、方案和行动,实行省内综合帮扶、对口帮扶等专项帮扶方式,加快推动了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的进程。凝聚社会力量合力脱贫攻坚。四川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贫保障体系。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针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四川建立了深度贫困县“六个一”全覆盖大扶贫格局,实现了各类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协同发力。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四川应进一步发挥减贫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力深度贫困地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尤其是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来源: 2019101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