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成渝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成渝从“双核椭圆”到“共振融合”‖李后强

作者:李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28 14:33:32 浏览次数:385 【字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

成渝从“双核椭圆”到“共振融合”

李后强

成渝双城自古以来便形成“椭圆城系”的空间结构。早在商周时期,两地便通过“承东启西、战略合围”的历史角色,成为中华文明与西南边疆互动的枢纽。成都与重庆两大城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双核,构成了经济地理的椭圆城系,既是巴蜀文化交融的纽带,也是资源要素流动的天然通道。2004年,笔者与读城杂志总编韩毅共同提出成渝经济区双核椭圆模型,中心思想是将成都和重庆作为椭圆的两个焦点,目的是推动成渝地区发展从“拔河效应”转向“融合效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对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具有重要支撑意义。成渝地区从地理空间的“椭圆城系”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双核共振”,这种跨越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更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示范。

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李后强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历史回顾

椭圆模型与“六大定律”

双核焦点——成都与重庆作为椭圆的两个焦点,其他城市和区域构成椭圆曲线上的“行星”,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协同”的空间结构。

地理特征——成都向东发展(“东进”战略)与重庆向西拓展(“西扩”战略)形成地理椭圆,龙泉山等自然屏障转化为生态轴。

经济辐射——两焦点通过交通、产业、科技等要素流动,对周边区域产生等效影响,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六大协同定律——模型基于开普勒椭圆定律延伸,提出区域经济协同的“六大定律”:

1.等效定律:两焦点对椭圆内任一点的影响效力相等,需统一规划交通、产业等,确保辐射均衡。

2.聚合定律:两焦点互动产生“1+1>2”的正效应,如成都与重庆的产业互补(重庆汽车、电子与成都配套)。

3.有限定律:资源和市场容量有限,需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如成都发展航空配套,重庆专注整车制造)。

4.三维定律:突破平面限制,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临空经济、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多式联运等立体发展。

5.扩张定律:缩短双核距离(如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增强辐射半径,带动德阳、资阳、广安、合川、铜梁、永川、江津等周边城市。

6.演化定律:模型随时间动态调整,适应新趋势(如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技术、数字技术等),构成一盘棋、一家亲。

2004年,我们首次提出“双核椭圆模型”,旨在解决成渝“双曲线”发展导致的“拔河效应”(竞争内耗),真正体现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人相亲。

成都双城经济圈(李后强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实际成效

双核共振与“五个共建”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使模型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框架,成渝双核同频共振越来越强劲与和谐。

现实价值——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成渝从地理相邻走向深度协同。“双核椭圆”模型通过数学逻辑与区域实践的结合,为破解“中部塌陷”困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实际成效——成渝双核共振通过多领域协同合作实现区域整体能级跃升,其核心是通过“五个共建”推动双核引领双圈互动,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成都双城经济圈(李后强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五个共建”——

1.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双核间形成4条高速直连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万列,覆盖欧亚120城。

2.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2万亿元,共建“智行走廊”示范道路648公里,零部件配套率超80%。

3.西部科学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金凤、天府实验室加速布局,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挂牌,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

4.西部金融中心: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跨区域支付互通,设立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规模超62亿元。

5.现代化国际都市:实现公交/轨道“一码通”、医保异地结算、电子证照互认,联合举办国际赛事与文旅活动。2024年两地异地就医结算超260万人次。

成渝区域格局示意图(图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战略成效

从“规划图”到“实景图”

双核共振的本质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与系统效能跃升。2020年到2025年,五年多来双核联动从顶层设计走向纵深实践,2024年两地GDP合计占全国6.5%,成为全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交通互联——目前成渝高铁日均客流量达18.9万人次,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的建设,双核间形成直连通道,实现“空铁联运”无缝衔接。

产业协同——共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融合,成渝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创突破——西部科学城,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7.36亿元。吸引国家级创新平台199个,推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突破。共享超算中心资源,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开放门户强化——中欧班列(成渝)覆盖120国,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全球119个港口,2024年开行量居全国第一,提升内陆开放水平。

经济能级跃升——2024年成渝地区GDP达8.7万亿元,成都、重庆主城都市区贡献超55%。实现了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五个互联互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意图(李后强 供图)

未来发展

提升耦合度与融合度

耦合度与融合度是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都有具体的计算公式。我们在2004年主要考虑成渝的“耦合度”。耦合度(Coupling)原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多个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或关联紧密程度,但无法直接体现协同效果。例如,高耦合度可能因系统发展水平低而出现虚假“协调”,于是提出了“融合度”。融合度(Fusion)指不同系统或要素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的整体发展水平,强调“1+1>2”的协同效应。对于产业融合,如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协同效应。对于社会领域,如语言学中的“融合度”衡量语言成分的结合紧密性,或社会融合度测试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程度。总之,耦合度侧重“相互作用强度”,不分利弊(如高耦合可能伴随冲突)。融合度强调“协同优化效果”,要结合协调度(良性耦合程度)综合判断。耦合度是“关联强度”的度量,而融合度是“协同优化水平”的综合评估,两者常结合使用(如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全面分析系统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程度,可用耦合度和融合度来表征。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走深走实,双核正从“地理相邻”走向“深度协同”,成渝正从“双核引领”到“全域共进”,努力提升耦合度和融合度。川渝高竹新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建设加速推进,成效显著。成渝地区从“椭圆”到“共振”的跨越,既是地理空间与经济能量的有机统一,更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共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案例。

2024年7月6日,李后强教授在广安调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工作留影。

尽管成效显著,成渝双核共振与联动仍面临产业同质化竞争、创新资源分散等挑战。未来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需要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提升耦合度、融合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氢能走廊、巴蜀文旅走廊等建设,推动跨区域信用体系、数据共享等制度创新。以“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优化空间格局,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最终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协同演进的新格局,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示范,也为全球城市群协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写于2025年2月26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