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9-27 11:21:51

矗立在世界屋脊的精神丰碑

作者:文露敏 王眉灵 来源:20210813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13 09:55:07 浏览次数:660 【字体:

川藏公路博物馆前的﹃路魂﹄雕塑。新华社记者胡旭摄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展出的怒江崖壁上的标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

2019年9月,“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老照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本报资料图片)

“两路”精神

在世界筑路史上,于“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建造的两条公路——川藏、青藏公路,书写了壮美华章: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从成都至拉萨,蜿蜒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地区,翻越14座高山峻岭,跨越10条大河激流,穿越10条地质断裂带。筑路大军历时4年多,以每公里牺牲一人的巨大代价,打通这条“天路”。

8月11日上午,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游客们来到位于成都温江的川藏公路博物馆参观。这是四川首个以公路为主题的博物馆,自今年6月底开馆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一位游客告诉记者,在这里,他看到了公路建造史上的人间奇迹,更感受到了代代交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文露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找路先锋”的故事

历时1年3个月,徒步4000多公里,一度失联4个月

二郎山,海拔3437米;折多山,海拔4298米;雀儿山,海拔6168米……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加之地形复杂、地质灾害严重、高寒缺氧等,形成了难以穿越的山脉。千百年来,进藏的道路多为羊肠小道和极为简陋的栈道、步梯,只能骑马或步行。为和平解放西藏,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仅3个多月,党中央做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由于没有现代化公路,解放军们“一边进军,一边修路”。

“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是在乐山举行的。”川藏公路博物馆馆长王蓉霞介绍,当时四川刚刚解放,十八军将士接到指令后,于1950年3月举行誓师大会。军长张国华作动员讲话,并带领部队宣誓,豪迈的誓言鼓舞了无数战士,从此拉开了修筑川藏公路的序幕。

动员大会上,一个3岁的小女孩也出现在台上。她天真可爱,见大人在台上讲话,也站起来向台下敬礼、唱歌,这是张国华的女儿小难。此举也是告诉全军将士:我张国华“背女出征”,义无反顾!

在高原上修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一大挑战。时任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之女王昌为回忆,冬天的时候过雪山,得“学狗爬”,战士们拿着钢钎凿路,手都粘到了钢钎上;战士们用走了几十里地运来的树枝,把冻土烧化了再打眼。“父亲看得直想掉泪。”

尽管艰难如斯,但没有人有怨言。在怒江的崖壁上,筑路战士写下这样一段标语——同志们,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

修路,需要找路。内江威远人、后曾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余炯,留下了“万里徒步踏勘”的故事。1951年,余炯任昌都至拉萨公路踏勘队队长,他率一行7人背着糌粑、帐篷,带着罗盘、计步器等简易工具出发,成为世界屋脊上修公路的第一支踏勘队。历时1年3个月,翻越了60多座大山,徒步行程4000多公里,提出了7条比较线。他们所经过之路,没有地图、没有人烟,一度与司令部失联了4个月,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当他们完成任务回到昌都时,衣衫破烂、满头长发、面黄肌瘦。所历之艰险非言语能表达。

在川藏公路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余炯一行所用的勘测工具,罗盘表面已经翻皮,计步器等锈迹斑斑。“当时的罗盘,最长只有50米。”王蓉霞说,1954年建成的川藏公路2400公里,用这样的罗盘测量,要拉4.8万余次,为了精准,测量一般要来回6次,算下来全程拉了近29万次。

“开山炮手”的故事

士兵变工兵,施工第一年就有上千人牺牲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高万丈……”一首《歌唱二郎山》曾唱响全国,激励着筑路大军奋勇向前。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刻于石碑上,立于如今的国道318线二郎山上。

二郎山,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山,气候恶劣,终年飞雪,空气稀薄,坡陡弯急。当时施工期正值七八九月,雨水很多。山体地质结构复杂,有的是石岩地段,坚硬难攻;有的是泥沙混合,稀泥遍地。那时,战士们筑路只有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简易工具,从当年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战士们身上捆绑着绳子吊在半山腰,一个人扶着錾子,一个人挥着铁锤,没有任何机械设备。

川藏公路被称作“悲壮的路”。塌方、泥石流、悬崖坠落、炸山事故、高原肺心病等威胁着筑路大军的生命,几乎每推进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上千人牺牲。

高原上施工条件特殊,工程艰险。除十八军外,西南军区6个工兵团、六十二军和西康军区的部分部队、雅甘工程处、康藏工程处和西南公路工程局第一、第二施工局等,以及大量民工和支援运输人员也参与了修筑川藏公路。其中雅甘工程处、康藏工程处等单位,经过历次合并、更名、演变,现分别为四川交通运输厅下属的公路局、公路设计院和蜀道集团下属的四川路桥等单位。

全国技术人员也迅速向川藏公路聚集。川藏公路博物馆工作人员刘霞告诉记者,川藏公路举全国之力而建,“征集令”发到了各地高校,四川大学毕业的一位技术人员曾回忆,“当时我们全班都报名参加了。”

在川藏公路海拔最高的雀儿山,矗立着张福林烈士的雕像。26岁的他长眠于此,陵墓前牌坊上镌刻着“英雄永活人心”6个大字。

在筑路过程中,张福林逐渐由士兵转变为工兵,他努力学习开山放炮技术,创造了两炮炸掉1000多立方米坚石的惊人纪录,被誉为“开山炮手”。

1951年12月10日午休时刻,张福林照例在工地检查炮眼及装药情况。正聚精会神作业时,一块两立方米的石头突然滚下来砸在他身上,将他右臂砸成三段、砸断腿,其小腹也被砸出一个洞,张福林当即痛昏过去。卫生员施救时,他说:“我不行了,打针也没用,节省这一针药吧。”之后他从衣袋内掏出仅有的四元五角钱,向指导员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川藏公路的筑路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张福林长眠的雀儿山,终年积雪不化,气温常在零下30摄氏度。为了早日打通公路,即使在冬季,筑路部队依然坚持上山,在冰冷刺骨的泥水中作业,面对寒冷缺氧、极度疲劳,战士们苦中作乐,拿起快板编道:“要想汽车开上山,我们就得能上天。”

“支前模范”的故事

德格藏族同胞加入运输大军,牵着牛马奔走于悬崖边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放置着一份由刘伯承、贺龙、邓小平联合签发的布告,提到“三个不得”,其内容,充分展现了对藏族同胞生活习俗的尊重。

“‘两路’精神里提到的‘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在川藏公路修建中有着非常多的生动体现。”王蓉霞说,博物馆门前名为“路魂”的雕塑,由解放军战士、筑路工人、藏族同胞3个形象组成,代表着在川藏公路修建中,开山劈石、修路架桥,奋勇拼搏的十多万筑路大军,也象征着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大军进藏有三难,饥饿是其中之一。1951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给养困难,但坚决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为了解决给养问题,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十八军以惊人的速度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飞机场。

甘孜地区气候恶劣,修建机场时,部队要防寒、保健康,又要遵守“不能惊扰当地百姓”的要求,战士们沿山坡两边挖掘坑洞,建成了窑洞群,留下的窑洞群遗址占地8.4万余平方米,总共7层,现存窑洞1000余个,其顶部为9位女烈士墓地。9位女战士当时所住的简易窑洞顶盖突然垮塌,她们没能逃出来,永远地留在了甘孜大地上。

“支前模范”曲美巴珍牵着牦牛运输物资的黑白图片,挂在博物馆的墙上。这位甘孜州德格县的藏族女同胞,在1950年解放军经德格向金沙江进军开始,便牵着两头牛、一匹马,同邻居们一起加入了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运输队伍。有一次她的牛累得走不动了,她就自己背着50多公斤重的驮子继续前进。她说:“解放军远离家乡和父母,千辛万苦到这里来,是为我们藏族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我们不能叫解放军挨饿。”从柯鹿洞到光通河的60公里路段崎岖险恶,稍有不慎,人和牛马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碎,然而,曲美巴珍和她的妇女运输队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们在这条路上来回跋涉,顺利完成了100多次运输任务。

据统计,在川藏公路筑路过程中,后勤运输27万余次,其中畜力运输占比82%、人力背运占比12%、航运占比6%,筑路工具3000余吨。

来源: 20210813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