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辩证唯物主义在指导实践中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冯鹏志 来源:20190812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12 17:18:49 浏览次数: 【字体:

冯鹏志

《人民日报》( 2019年08月12日   08 版)

内容提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任务在于阐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富有前导性的哲学理念和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在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彰显出立足实践、指导实践的鲜明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以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前导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而且以实践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哲学引领。

实践观的新突破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从哲学史的发展来看,正是由于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跨越自然界领域深入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重大跃升,从而推动实践精神成为照耀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历程的重要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哲学界突破将实践问题与认识问题相对应的传统认识论框架,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展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深入阐发实践的性质和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尝试以新的实践观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比如,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的生存的本体,而且是现存世界的本体。又如,从实践的角度看待人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性变革,也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础性建构原则;等等。

这些新突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哲学引导。其中,对真理标准、改革实践、创新实践、交往实践、治理实践等问题的研究,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此外,对虚拟实践和人工智能等问题的哲学研究和人文解读,为研究和阐释信息化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哲学启示。

唯物论的新视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反思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哲学工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既深刻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变革,即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实践和主体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推动我国哲学界意识到,要想实现对旧唯物论的根本超越,就必须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前提下,从实践的观点看唯物论。

由此,我国哲学界开始在全新的实践观点基础上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并用以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断开辟唯物论研究的新视野。例如,揭示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都在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应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物质的根本属性在其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对这一根本属性不能只是从感性直观层面去理解,而应从实践及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矛盾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等等。这些研究不仅概括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而且明确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的贯通。

唯物论研究新视野的拓展,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有效应对量子力学、信息论等新兴科技成果对认识理解世界本原所带来的新挑战。另一方面在社会历史领域讲清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基本国情出发;又要充分重视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片面强调物质因素的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而要推动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正因如此,我们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辩证法的新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批判和改造,使自然界从“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样来看,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辩证法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哲学界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理论研究与运用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坚持从唯物的、实践的观点出发认识和把握辩证法,将对辩证法的认识和研究立于坚实的唯物论和实践观基础之上;注重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为,以矛盾变化发展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去把握、研究和解决问题;将辩证法的特征明确为,批判性、革命性、建设性的辩证统一;将辩证法的功能明确为,既注重以批判的和革命的特征能动地改造世界,又注重以建设的特征能动地发展世界;等等。这一系列研究的新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理论成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研究的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理论能够充分吸收系统论等现代科技成果,形成系统辩证法等新形态,从而有效回应非决定论、反决定论等观点的挑战。这为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为我们党从历史辩证法的宏阔视野来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认识论的新成果

相较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它不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而是从主体及其实践方面来理解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之所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问题上不断取得新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视为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和主体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人的实践活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我国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新成果。例如,在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的本质上,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是以人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创造性反映活动;在认识的任务上,指出认识的任务在于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其本质上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认识的运动过程方面,肯定人的认识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既表现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等等。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认识活动也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哲学界充分吸收当代科技成果,开拓出社会认识论、价值论、评价论等新研究领域,在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认识与评价、真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等关系的研究上不断形成新成果。这一系列新成果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及其运动规律,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一条有效路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不断加以重复的教条。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任务在于阐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富有前导性的哲学理念和时代精神。从这一点来讲,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反映到哲学层面,正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气象作出研究和阐释,这为辩证唯物主义在指导实践中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磅礴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

来源: 20190812人民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