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李桂梅 张翠莲 ‖ 传承发展家训家规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作者:李桂梅 张翠莲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2月18日) 发布时间:2019-02-22 22:57:08 浏览次数:821 【字体:


家训家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功能和作用的优秀传统,家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乡土社会的基础,它不仅是乡土社会的生产单位,而且是乡土社会文明传承的细胞。家训家规是一个家族中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晚辈的训示或者规约,包含丰富的道德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德性和智慧。培育乡风文明,必须传承发展家训家规的修身之道,注重家庭和睦的价值追求,睦邻友好、守望互助的仁爱要求。



第一,传承修身之道,培育个体道德素质。《礼记》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齐治平的路径,决定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基点。所以修身立德、崇德向善不仅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言立功的基础和途径,也是传统家族对子孙后代的规训要求。正是因为谨严的家庭规训,保障了家族后代人才辈出。东汉蔡邕告诫女儿蔡文姬“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所以日常容貌修饰打理都需要注重心之状态。览照拭面,思心之洁。傅脂,思心之和。加粉,思心之鲜。泽发,思心之润。用栉,思心之理。立髻,思心之正。摄鬓,思心之整。蔡邕苦心孤诣对蔡文姬品德才学的培育,由此可见一斑。林则徐儿子林汝舟年才二十八,已是进士,授职编修,林则徐告诫儿子“切不可自满,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三戒浮躁。”“常持勤敬与和睦”“尔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云南云氏家族历来遵守和践行“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的家族训诫,以致文昌民间有一种说法:监狱不是为姓云的人修的。可见优良的家训家规是家族成员的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是行为自律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社会和学校无论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也很难对下一代的品行缺陷加以补救。良好的家庭训诫可以培养孩子终生受用的优秀品质,有了良好、得体的个人言行,乡风文明培育才有切实的主体基础。



第二,传承家和之道,促进家庭和睦。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目标,在家庭领域尤其如此。“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成为众多家训家规的必谈内容。三国时期向朗告诫子孙“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贫非人患,惟和为贵。”南宋文学家叶梦得身体力行告诫五个儿子“兄弟辑睦,最是门户久长之道。”家庭和睦,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谨遵圣明祖训,共同维护家族尊严和荣光,家族就会人才辈出、荣昌兴盛。如何保障家族和睦,历代家训家规从不同方面提出要求。家族成员必须恪守伦理之责,遵德守礼,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与外,女正位于内。袁采认为父子兄弟不和主要在于“责善”和“争财”,家里长辈劝勉小辈和晚辈如己从善,小辈和晚辈有所不遵;而长辈的作为也不能满足小辈和晚辈期望,导致嫌隙产生,只有“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也有家训家规非常注重家长的作用,司马光要求“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还有家训家规重视妇婿在家族和睦中的作用,明朝姚舜牧要求“凡议婚姻,当择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不可徒慕一时之富贵。”对家族中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明朝杨继盛告诫其子要量力周济。古人注重家和的追求和做法,对乡风文明培育具有重要启示。当前,家庭呈现原子化趋势,家庭和个人各行其是,各私其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宗族内部的分化和矛盾,导致乡风文明缺乏有效的家庭组织保障。弘扬家训家规,唤醒家族对后代教育的重视,运用家训倡导的和谐价值要求,协调家庭中因为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个人诉求而导致的矛盾冲突,传承家族公益精神,对培育乡风文明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第三,传承睦邻之道,涵育文明气象。历代家规家训都是基于儒家伦理精神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充分体现我国乡土文明的价值要求。家训家规不仅注重个人道德品质提升和家庭和睦,而且注重以礼节、道义搞好乡邻关系,汇聚了丰富的睦邻友好、守望互助的道德资源。姚舜牧告诫子孙“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明朝庞尚鹏要求子孙“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明朝许相卿要求子孙“邻里岁时馈燕,急难贷恤,必洽欢尽诚。”明朝高攀龙劝谕子孙“切切为贫人算计,存些赢余,以济人急难。”袁了凡则劝谕子孙救人危急,造福乡邻“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左宗棠身体力行地告诫子孙“士人居乡里,能救一命,即一功德,以其无活人之权也。”正是这些名门望族留下的睦邻友好、守望互助的家训文化,深刻影响了当地乡民的家教家风。左氏家族形成的行善积德、清正廉洁家风不仅延及左氏后人,就是故里所在的村民,也以左氏家风为傲,以左宗棠的家规教育孩子。家规家训中丰富的道德理性和思想智慧在家族荣昌中闪现的动人光芒使之在乡民中具有更广泛的认同基础,潜移默化地完成文明教化的任务,营造乡村社会良好的互助和谐风尚。当前,一些乡村世风暗淡、人情浇漓,乡村公共事务无人尽心,婚姻家庭异变频频,乡愁无所寄托,乡情无处安放,这与乡村家训家规文化的衰落有很大关系。2016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让好的家风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所以,流传下来的好家训家规不仅需要通过口头的、书面的等器物的方式展示出来,更需要通过每个家庭的实践行动体现。通过传承发展家训家规,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伦理道德文化资源,既可以保障传统乡土文明承递有望,又可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家庭规训中,为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



家庭是治国之本。引导乡村社会和家庭重视家训家规,传承发展家训家规蕴含的美好价值和道德智慧,乡风文明培育才有了切实的主体基础、家庭保障和良好氛围。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2月18日)


撰稿:李桂梅  张翠莲


来源: 《光明日报》(2019年2月18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