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行孝善 守气节 重操守 做学问——渠县进士李漱芳家族的家风||戴连渠
行孝善 守气节 重操守 做学问
——渠县进士李漱芳家族的家风
戴连渠
八角四桅杆乾隆进士翰林李漱芳家族的旧居,位于原渠县双土乡(现合力镇)园峰村七组李家中院,一排穿斗老房,坐北朝南,毗邻国道318线文昌沟段,系清朝乾隆皇帝为彰显进士翰林李漱芳家族刚直气节而立,迄今250来年。石桅杆原有6根,两两对称呈等腰梯形排列,现存4根,这在所知的立桅之家绝无仅有;对面300米外渠县到大竹的古驿道旁牌坊梁下原有石牌坊,坊侧石碑书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系渠县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到清,《渠县志》有记载的李氏五代人:一门七子著书立说,两进士六举人四人受封,行孝善、守气节、重操守、做学问、讲清廉。
李家桅杆
独一无二,李家八角四桅杆
封建社会的文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和四品以上官职者,便在石旗杆上雕凿上姓名、生平和主要事迹,并雕有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的装饰物。因等级不同,底座角数不同,秀才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以上为八角形状。渠县人有崇文重教传统。封建时期,渠县的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周围屋门前竖立石桅杆,以示荣耀并激励后人读书。
在文昌沟的园峰村(俗称万寿里)七组李家中院,有一排穿斗老房,坐北朝南,门前地坝外左右相隔20米各屹立一根石桅杆,通高9.5米,基座系一矩形石面,其上置于高0.54米的八方石礅上,两端成圆形,饰鼓丁纹。石礅侧面各方另作朱雀、鸟、兽、花草、植物等浮雕图案。石礅中心竖圆形石柱,上小下大,底径0.4米,中部有一方斗,四角微翘,高0.35米、宽1.48米,用四块作螺旋纹的石枋支撑四角,形似腊台,柱径绕两道单线纹,顶作菱形,像蜡烛点燃后的火光。房屋左右两侧山坡延伸出去的坡头200米,俗名长坟林坝、大坟林坝处,又各立有一组石桅杆(现左右各毁一根),形成等腰梯形;形制与门前石桅大致相同,仅尺寸略低,通高7.9米,为素面台基,中部方斗高0.4米、宽1.1米,端顶造火炬形,有光照万年之意。向南对面山下古驿道旁建有一彰显李氏家族地位的石牌坊,坊侧石碑书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现已被毁,只余下四根对称排列成梯形的桅杆──李家桅杆。
独占鳌头,李家仕学兼优
李漱芳,字艺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出身于渠县万寿里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据嘉庆《渠县志》载:“公系出陇西,渠之万寿里人。初名清芳,登第后,京官有与同名者,呈部改漱芳,字艺圃,号文轩;公生而颖异,六经、四书随读能解。诚天性纯笃者欤!学优才赡,尚气节,多直言,举朝皆惮其风采,其参奏当时权要,言人所不敢言,摺上天子嘉其胆略,擢升给事。公以此益感激,披肝胆,励志节。乃以奏山东王逆事不实,左迁仪部主事。未几,复升员外郎,行将不次擢用,固不谓其居扰回籍。而遽殒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去世,享年52岁。
其高高祖李高魁,字青藜,封“奉政大夫”,妻子陈氏封“太宜人”;叔高高祖李兆翼,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举人。高祖两兄弟:高祖李含乙,字鹤汀,明崇祯七年进士,曾任高邮州知州、朝中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赠兵部右侍郎,著有《秦邮集》;高叔祖李储乙,明崇祯四年举人。曾祖三兄弟:曾祖李珪,字公执,号鹤汀,顺治丁酉举人,曾任福建宁德县知县,学问渊博,著有《说剑斋集》;曾叔祖李瑨,字宕山,号梅岑,顺治甲午举人,曾任江南凤阳县知县,幼遭丧乱,艰难备尝,承平后始得潜心于学,著有《片石斋集》;曾叔祖李泳著有《文庵集》。祖父三兄弟:叔祖李甡,字楚材,康熙辛酉举人,著有《濠梁集》,且为南充《顺庆府志》校阅,所谓诗古文词,纵横排宕,与李珪、李瑨号称“李氏三杰”;叔祖李秉,康熙贡生,著有雍正《渠县志》、嘉庆《渠县志》;祖父李朋,字十朋,乾隆辛丑年获赠“奉直大夫”。父亲李祖聃,字道元,庠生,河南道监察御史,乾隆辛卯年获赠“奉政大夫”;胞兄李濂芳,乾隆乙巳年获赠“奉直大夫”。堂叔李祖皋,李秉之子,贡生,诵读未遂志,堂弟李春芳,李祖皋之子,乾隆庚寅贡生;堂弟李德芳,李春芳之弟,乾隆癸酉举人,兴文县教谕;堂弟李怀芳,庠生。
李漱芳20岁府试夺冠,补博士弟子员,23岁乾隆丙子中举,24岁丁丑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陕西河南道御史、工科给事中、左迁礼部主事、员外郎。乾隆辛卯年诰授“奉政大夫”,妻子王氏诰封“太宜人”。公立朝久,直声播中外,梓里父老,想望风仪。比其归也,争先快睹。见其状貌蔼然温和,群相欣慕,以为神仙中人。而公恂恂自守,在乡言乡,若不知其朝臣者。除奏疏外,还著有《艺圃诗集》,有诗《自题小照四图》留县志,其中有介绍生母早逝亲抚幼弟成人及兄、弟相继去世自己亲自照顾后妈之事。其诗清新典雅,如《晚秋江上》可见一斑:淡淡秋江落日斜,水清沙白下寒鸦。渔人撤网携壶去,一路歌声入荻花。
新修建的李氏故居
独树一帜,李家节操善行
李家家风正,一直传承行孝善、守气节、重操守、做学问。
行孝善上传下效。一是母贤。清乾隆、嘉庆、同治《渠县志》载:陈氏高高祖李高魁之妻,高魁早卒,家甚贫穷,二子幼小,陈曲尽教育之方,备尝辛苦,皆得成名。长子储乙崇祯庚午孝廉、次子含乙崇祯甲戌进士,陈受封太宜人,“血忱格夫,起夫危于九死;丹心誓穴,课子业而双腾”,苦节44载,卒年75岁。二是子孝。高叔祖李含乙,字生东,少师事兄孝廉储乙,奉母以孝闻,蜀人称之为“孝友之家”,《江南通志》载其仁义:崇祯九年,知高邮州,岁大旱,疫,煮糜设赈,全活数万人。任上精敏廉干,邮人至今思之。(渭仁方象瑛《李仪部传》);李储乙虽然是举人,被授理刑,以母老未仕。漱芳性孝友,年十八失恃,其弟某尚在襁褓,口哺手携,抚之成人。乡里嘉之。一生讲宋儒学问,立心制行,居官任事,均以古贤自励,虽名公钜卿,皆敬惮之。
守气节一脉相承。清嘉庆《渠县志》载:王氏,李含乙次配,与嫡氏姊氏宜人同日于归。含乙讨贼兵败后带十子二女避山中,王氏与七子被获大骂贼,并亲属三十余人皆被杀,三中子与宜人得脱。其后,子李珪、李瑨、李泳,孙李甡、李朋等相继登科第。雍正八年旌表,崇祀节义。高叔祖李含乙在明崇祯末年回乡丁母忧时与其兄李储乙散尽家财兴义兵讨贼,殉献逆之难,阖门死节,《胜朝殉节诸臣录》载: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烈”,赠兵部右侍郎,崇祀乡贤。清·葛虚存的《清代名人轶事》一书中在气节类一栏对李漱芳的刚直这样描述:李侍御漱芳,巡视中城,有傅文忠公家奴栾大,恃公之权势,招徕无赖辈肆行市衢间,无人敢过而问者。公慨然曰:“傅相以忠谨传家,故能奕祀而保大。其家奴游荡,非公所能知者,不可使其风日滋,反贻累于椒房,其攸关甚巨。”乃命捕大,审得实,立登白简。皇大悦,立遣戍栾大,傅公罚锾有差,而擢公为给事中,以旌其直焉。清嘉庆《渠县志·人物志》:刚正无私,弹劾不惮权贵,直声震一时。同治《渠县志·人物志》:官御史,风裁峻厉,有所弹劾,不避权贵。录迁给事中,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一时有“铁面御史”之称。
重操守官庶同德。李含乙授高邮知州,后升礼部员外郎,转主客司郎中,精明廉干。李瑨,尝遍吴越,历闽海,荏苒三十年,其嵚崎磊落之概,悉寄之于诗。晚任凤阳,吏治亦卓然称善。李祖皋,诵读未遂志,一意教子,以分业推诸昆季,别置田宅,与四子析产,作四六分,伯、季得六,仲、叔得四。春芳、德芳、怀芳皆体父志,诰诫子孙,无闲言。李漱芳在外为官三十年,辞官还乡,所载之物仅一船书。清廉真是不一般。
做学问名垂青史。清康熙、嘉庆、同治《渠县志·艺文志》载李氏家族60余篇诗文,著述甚丰:李含乙有《救荒书小引》《题城隍庙》等;李珪有《增修文庙碑记》《重修宕渠城垣碑记》等;李瑨有《邑侯董公平贼碑记》《闻笛》等;李泳有《修明伦堂引》《大斌山寨记》;李甡有《送友人郭大从戎》《送友人还蜀》等;李秉有《五日题县尉陈公厅事》《听虫吟》《次夕又题》等;李漱芳有《弭盗疏》《沥情吟》等;李春芳有《登云雾山感赋》《登奎星阁兴怀邑景集二律》等;李德芳有《颂段宣城》(七律)。李含乙著有《秦邮集》;李珪著有《说剑斋集》;李瑨著有《片石斋集》;李泳著有《文庵集》;李甡著有《濠梁集》,且是南充《顺庆府志》的校阅,与李珪、李瑨号称“李氏三杰”;李秉著有雍正《渠县志》,李秉、李春芳、李德芳著有乾隆和嘉庆《渠县志》;李漱芳著有《艺圃诗集》。
李家“行孝善,守气节,重操守,做学问”的家风,对巴渠大地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全员阅读社会的建立、家族家风的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吏治教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达州晚报》2024年5月8日第8版
文/图:戴连渠(中国诗歌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档案工匠,渠县宕渠文学院副院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