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家风家训】黄川模 ‖ 南溪三个望族家风故事

作者:黄川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11 09:50:22 浏览次数:1922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5期

2018年8月和11月,坐落于宜宾市南溪区月亮湾景区的“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先后荣获“四川十大孝廉文化地标”“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两项省级荣誉。

中华家风馆(罗平/摄)

南溪区的家风底蕴如何?家风基地的魅力何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2016年以来,南溪区结合省市相关部署,持续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系列活动,引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力量,结合本地实际,持续推进“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中华家风馆、巴蜀家谱馆、宜宾名人馆、巴蜀家风墙、初心广场等核心人文景点),成立巴蜀家风研究中心,编印《巴蜀家风》学术内刊,牵头编纂《裴石家风志》,对巴蜀大地特别是南溪本地的家风家训进行研究、收集、整理。

巴蜀家风基地建设,非常注重对本土家风文化的传承挖掘,最终提炼形成“孝善、良心、忠义、文明”的南溪家风特色,突出“孝善传家、良心处世、忠义报国、文明礼宾”的南溪家风主题。巴蜀家风基地,是一个了解、研究中华家风家训的好地方,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乡风文明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简述明清时代南溪县刘、侯、包三个望族的家风故事,向读者呈现大南溪醇厚家风。

1

清正廉明,“绣衣继美”——刘门四儒

刘忠,今宜宾市南溪区人。明成化甲午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进士,做过户部副长官。处事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因不喜眉州人万安主持朝政,便辞官回家乡。知县陈俊送给他一些做粗活的仆人。刘忠婉言拒绝,说我怎么可以劳累家乡的老百姓呢?他非常孝敬母亲,儿子孙子中先后多人登上科举考试大榜,也都崇拜奉祀先贤祖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刘忠撰有《重修漂海楼记》传世。

巴蜀家谱馆(罗平/摄)

刘信,今宜宾市南溪区人。明朝成化甲午举人,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进士,做过广西地方参政官,有清廉的好名声。南方少数民族反叛,刘信征讨,冒着箭和滚石进攻,战死沙场。名列《明孝宗宝 训·褒忠节》。

刘景寅(1459—1517),字参之,今宜宾市南溪区人。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第二甲第 26 名进士出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从政清正廉洁,不久升任户 部员外郎,做过四川承宣布政使。当时大宦官刘瑾专权,要拉拢刘景寅,刘景寅 始终拒绝,以致被刘瑾以撤职相威胁。刘瑾被法办以后,刘景寅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明正德十二年(1517),明武宗北征时,大大小小官员都跟着去远征,刘景寅留守城中,因政务过于沉重繁忙,累死在任上。著作有《忠恕轩集》、选辑《陆放翁诗集》。

刘景宇,字承之,今宜宾市南溪区人,刘景寅之弟。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殿试金榜第二甲进士,任御史,因上书举荐王守仁,未获准,称病辞职。时任官 员桂萼曾写信请他去做官,被他拒绝。刘景宇曾经抄写《范滂传》,多次拿到朝堂上传看。每到年底,他就把政府送给他的财物全部还给有关部门,并写信表示感谢。刘景宇与同科进士、四川状元杨升庵有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杨多次 畅游和路过南溪,并写下《南溪舟中与刘承之话旧》《过南溪怀二刘参之承之兄弟》《太平时》等诗词。

家风孕育官德,官德反映家风。在南溪城中大街上,从前还有刘门四进士的题名牌坊,上镌“绣衣继美”四字。对“刘门四儒”清正廉明的官德,清代南溪诗人罗维静在其诗《南溪乐府·题名坊》中极力颂扬:

题 名 坊

——为明刘忠、信、景寅、景宇也

万安当国,忠不立其朝;

逆谨当国,寅不受其招;

堂堂绣衣公,英气特立鹗。

朝荐王伯安,晚师范孟博,眼底何知有桂萼。

风骨棱棱并清峻,杀身成仁让刘信。

吁嗟乎!大峡沟,石子冈,四进士碣屹相望。

士气于今久不扬,请尔来读刘家题名坊!

2

满门忠勇,义烈千秋——侯良柱家族

侯良柱(1569—1637),字朝石,宜宾市南溪区人。明天启初年,升迁至四川副总兵。征讨奢崇明父子,收复遵义城。又与参议赵邦清一起招降奢寅的党羽安銮。天启六年(1626)五月,代替李维新任四川总兵官,镇守永宁。其时奢崇明战败逃奔水西,与安邦彦汇合,贵州的军队多次征剿,都未能剿灭。

明崇祯二年(1629),总督朱燮元遣贵州总兵许成名收复赤水卫,奢崇明、安邦彦带 10 多万人来相争。许成名退回永宁,叛军穷命追杀。侯良柱偕同监军副使刘可训出战,阻击敌人,许成名等人又回来增援,叛军仅占据五峰山桃红坝。几天后,侯良柱乘叛军疏忽,同副将邓玘等人冒着晨雾进逼,叛军大败。许成名听到山上的响动,也发兵上山。叛军逃跑到鹅项岭,道路漫长且狭窄,容不下许多人马。侯良柱和邓玘大军赶到,叛军再次大败,死了几万人。奢崇明和安邦彦以及安邦彦的党羽伪都督莫德都被杀死,侯军还俘虏了他们的死党杨作等几千人。多年叛军头领被消灭,时称“西南奇捷”。

明朝四川总兵——侯良柱墓

崇祯七年(1634)八月,侯良柱晋升为左都督,世代因袭锦衣指挥佥事。不久,侯良柱再次任四川总兵。崇祯八年夏天,总督洪承畴大举征讨叛军,命令侯良柱扼守叛军入川道路。在凤县三江口交战,侯良柱杀敌370多人。第二年冬天,叛军进攻汉中,瑞王派遣使者请求增援。侯良柱带兵增援,与其他将领一同打退叛军。崇祯十年四月,侯良柱驻守广元;十月,在梓潼县倒马坎拼死阻挡敌军,因寡不敌众而战死,身首异处。

崇祯十三年,侯良柱儿子、时任指挥的侯天锡伏在皇宫门下说:“臣与贼寇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愿意拿钱财置办武器装备,招募选拔精锐的士卒和父亲的旧将,自成一支军队,与贼寇血战,对下洗父亲的耻辱,对上报答国家的恩典。”皇帝十分赞许,任命他为游击将军,安排到杨嗣昌军队中。不久,杨嗣昌称赞侯天锡所率领的 260 亲兵以及招募的五六百人,都是彪悍敢于战斗的人。皇帝更加赞赏他,再增加他一级官阶。

侯良柱的先祖侯千三,于明洪武三年(1370)奉旨填蜀入川,落业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治北之波罗池(今刘家镇境)。侯良柱战死后,诰封“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清道光十七年(1837),侯氏后裔重立侯良柱墓碑,时有南溪县令翁绍海题写《观音滩重立侯太保墓碑记》,并祭之以诗曰:

孤忠君不谅,仗节有余哀。

国手支残局,天心厄将才。

雪仇空拔戟,抔土望然灰。

两世留遗憾,滩声咽怒雷。

侯良柱遗留一笏一刀一袍传世,其中朝笏至今仍存南溪。清代南溪文人包弼臣、曾鹤龄等都写有侯将军《遗笏赞》《刀赞》等诗传世。《明史》有传,方志与族谱均有记述。

从明天启到清咸丰时,侯良柱家族后裔,如侯天锡、侯启胜、侯采、侯拱极、侯个臣等均卓有战功,且多人血洒沙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勇、义烈千秋。

作为南溪侯氏支派的高县侯荫生,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家谱序言中强调侯氏家风:“持家涉世孝为先矣。自叙之后,愿叔伯族弟兄化私仇而敦雍穆,涤蓄怨而跻仁风,勤俭勿忘,诗礼弗缺,一门慈让,百室友恭,一世熙和,万代伟杰,庶几共襄先人之名以不坠,幸甚敬叙。”

时至 2013 年、2017 年,西南侯氏千三公后裔理事会先后为侯千三、侯良柱二祖于南溪原址分别重垒墓室,重竖墓碑,其中两副墓联为: 上谷家声延世泽;

西南发脉永昌隆。

良谋定西南,诰命皇封左都督;

柱栋匡社稷,名垂史册总兵官。

3

“情殷利济”,书画大家——包宽家族

南溪包氏乃北宋名臣包拯后裔支派。他们时刻牢记先祖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从1945年抗战胜利时南 溪包氏祠堂的三副楹联,可窥见其严谨家风之一角:

理学名臣第;

状元宰相家。

孝友传家,诗书裕后;

龙图肇绪,燕翼贻谋。不修祀典又逾廿年,喜今朝时局清平,饮水思源,敢忘祖德;

历数嗣裔已至九代,愿此后子孙和睦,追远慎终,勿坠家声。

南溪包氏始祖包国栋,祖籍福建,自清乾隆初年始定居四川南溪。包国栋因宦海沉浮多事而转事工商致富,热心地方公益,扶危济困,深受地方官民敬重。乾隆中叶,带头捐资兴建南溪福建会馆(天上宫)。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其长子包鸿积极参与捐资重建“南溪八景”之一瀛洲阁;乾隆二十九年,又积极参与捐资重建南溪古城墙。

包宽崇祀乡贤牌坊

包鸿后裔包学嵩、包字、包宽、包惠、包融芳、包欣芳、包汝云、包汝谐、包崇祐、包崇金、包赤文、包湛文、包德明、包德宾等等,或襄助公益,或醉心书画,或深耕文艺,或献身教育,均能清廉为官,清白做人,不坠清白家声。

民国《南溪县志》载:包宽“尤好扶植寒士,襄助义举”;包融芳“勇于为义,事母尤孝”;包弼臣“宅心仁厚,律己甚严”。

包字,字端,号元圃,宜宾市南溪区人,包学嵩次子。清嘉庆三年(1798)戊午举人。幼年灵醒悟性高,专心研究经史,有 超出常人的见识,写文章挥洒自如,语词高妙明切。知县翁霔霖很看重他的学识和品行,宣传他的名声。包字参加会试报捷以后,留在京师,其父去世后奔丧回乡,知县胡之富请他修县志。他辛勤劳累地访求探讨,终于理清头绪,使南溪历史面目从此清晰、完备。不久任彭水县教谕、 名山县教谕。四川都督蒋攸铦也让其子跟包字读书学习文章,对他特别敬重,推荐他升补知县,后被任命为福建将乐县知县。包字在任三年,廉洁爱民,病死在任上。因清贫、路远,尸首运不回家乡,将乐县百姓凑钱安葬了他。

包宽(?—1823),字敷五,号芥舟,宜宾市南溪区人。包字之弟。壬午岁贡,性格温和,性情憨厚,为人和蔼善良,能作诗写文章,擅长书法,有治国安民的才干和见识。他的家庭一向殷实富有,对亲友关心友善,常常接济左邻右舍,尤其热心扶助贫困读书人。城西长江筲箕背,河道狭窄水浅滩险,包宽就雇请人工,用铁爪疏挖,用了三个冬春,拓宽拓深航道,消除险滩;横在江中有乱石堆,他雇人打碎,使过往船 只能够安全航行;他还将城东九龙滩的岩石凿 开,打下石头,填平低洼,修成道路,以方便纤夫和行人。四川总督蒋攸铦曾手书“情殷利 济”奖匾赠送给他。清道光三年(1823),包宽 被推举为“孝廉方正”,送京引见备选,因病死在进京路上。知县将其事迹奏报朝廷,将他列 入乡贤祠接受后人祭祀。道光七年,南溪人在九龙村石望溪修造了“崇祀乡贤包宽之坊”。 牌坊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牌坊立柱东侧楹联为:

指顾散千金,耻登游侠朱陈传。

头衔宗两汉,不数文场甲乙科。

包融芳,字小和,宜宾市南溪区人。包宽长子,岁贡生。天资英俊豪爽,才德不同寻常; 精力过人,勇于伸张正义;学识渊博,善于写文章,操守品行刚强正直。精通书法,与父亲包 宽作品同被赞为“形神兼备,有羲献之称”。包 融芳对南溪筲箕背航道进行过更大规模的开 凿,用桐油渍铁丸系绳沉于江底,上下起动,便于河沙松后随流冲刷,航道水量大增,行船更便利。去世后葬于泸州方山麓。

包欣芳,字云皋,宜宾市南溪区人。包宽第五子,清道光甲辰乡试第四名举人,清咸丰癸丑三甲第 80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改任刑部主事。包欣芳风姿出众,通晓经史知识,年少时就以善写文章而名声响亮。南溪地方长官黄懋祺非常器重他,多次聘请他主持琴山书院教席,一段时期内南溪知名读书人大都是他的学生。任刑部主事两年便英年早逝,文人士大夫深为惋惜。著有《留云馆塾课》。

包汝云(1826—1891),字晴峰,宜宾市南溪区人。包融芳之子,包弼臣之兄。少年时期精于宫廷风格的书法,晚年学习大书法家米芾和赵孟頫,又不同于米芾和赵孟頫。画折枝(花卉画的一种)也非常精妙,尤其擅长画急速奔驰姿态,只依性情挥毫疾书,墨迹往往一派飞动气韵。

字”妖“——包弼臣塑像

包弼臣(1831—1917),名汝谐,宜宾市南溪区人。举人,学正,晚清四川碑学书法鼻祖。自幼学诗文兼习书画。何绍基任四川学政时,赞誉他与罗肃、赵树吉为“叙州三杰”。立志创派,积字盈屋,乡邻称包家有“字岩”,终于创新出独树一帜的“包体字”,因其与流行书风不同,被慈禧和时人斥为“字妖”。清光绪十年(1884),任资州学正兼内江训导,开资州一代文风,四川状元骆成骧即其弟子。清宣统元年(1909)告老还乡,教育子孙,后裔多学有所成。

包崇祐(1857—1907),字铁孟,宜宾市南溪区人。包弼臣长子。20岁就被举为孝廉,光绪丙子乡试举人。包崇祐15岁进学校,会写文章;作诗作赋都有不小名气。人们称他父亲包弼臣为老包,特别称他为小包。他善于画竹石,醉酒以后画竹,意境尤其精妙。他的书法学习魏碑,张之洞见其书法作品也非常称赞。包崇祐做过安岳县、成都县训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升用法部主事。50岁时死在任上。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6期 总第226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川模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