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陈琳 ‖ 家风代代传 温情记心间——我的家风故事
家风代代传 温情记心间
我的家风故事
有一种传承,叫家风;有一份情怀,叫家国。家风,家庭之风气,它展现了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真善美;家国,民族之底气,它彰显出全国各族人民为梦想奋斗的自信力。唯有家风代代传,勤劳善良永不变,家国未来才不断。
绿水漾波,轻风拂面,我的家风故事徐徐呈现。
一抡铁锤担重任
“当……当……当……”,铁花飞溅,热气袭人,这是我的爷爷正在抡锤打铁的场面。这场面对幼小的我来说,既新奇又害怕。
我的爷爷,人称“跛脚铁匠”。他的那只跛脚是因为年轻时不慎摔断了腿而又没钱医治落下的。一晃几十年了,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他一瘸一拐地撑起了七口人的家庭。在打铁之余,他还会一手编背篓的技艺。尽管在那个叫“低标准”的年代,爷爷却靠着这两样技艺养活了家里的子女。对爷爷来说,流血和流汗已成了家常便饭。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爷爷常常对他的子女们说这样一句话:有吃在后头。最初,我听妈妈说这话的时候觉得好笑,“什么有吃在后头嘛!我们不是天天都有吃的吗?”直到慢慢长大,我终于明白他说这话的用意。其实,他是在劝诫我们不要浪费、不要嫌弃,用钱用物要节约为本,细水长流。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对当今的人们来说谁都懂,不过,能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呢?
爷爷用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光鲜亮丽,更没有轰轰烈烈,然而,他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严、俭、勤的良好家风。感谢您,我的爷爷!
一草一针显爱心
“哇……哇……哇……”,一声啼哭,笑语满屋,这是我的母亲帮村里人接生的场景。这场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村子上是常见的。
我的母亲是一名乡村赤脚医生。她能成为医生,全凭勤奋刻苦与执着坚持。仅有小学文化的她根本没有学习深造的机会,加上她又是家里的老大,很多重活累活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就算如此,她也没有放弃学医,起早贪黑,利用空闲,四处请教,八方拜师;抄医书,识草药,背药方,做防疫。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差的年代,母亲凭着她的那份不服输、不落后于别人的志气,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为村民们带去了健康与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母亲为人真诚善良、和蔼可亲。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生病叫她,她都会欣然前往,毫无怨言。有时一去就是一整天一整晚,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担心,甚至有时还有些埋怨。
母亲的一手好医术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抓中药、扎银针、接生,无一不让村民们佩服。毫不夸张地说:到母亲这里看病的人,基本都能药到病除。为此,村上还特意为母亲送上一副对联:双手接下千家子,一针治愈万户人。尽管母亲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村上已很有名气了,但是她却十分谦逊,时常教导我们:“这人啊,三穷三富都到不了老,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的工作已从临床转为了公共医疗服务,统计登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常态。放下了手术刀,母亲为他人健康着想的心并未放下。年过六旬的她,依然奋战在乡村医疗服务的一线,走乡窜户,跋山涉水,测量登记、送医送药,怀着救死扶伤的初心,奉献着她的余热。
母亲用一草一针、一路艰辛,为人们传递着平凡医务者的爱心,更为我们的家庭树立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辛苦了,我的母亲!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我们的家风代代传,长辈的温情记心间。爷爷的严中有担当,累中有欣慰;母亲的爱中有付出,苦中有坚持。他们的一言一行、一心一意正激励着我们后来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加勤奋努力,拼搏不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 琳(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