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读书用世、忠孝仁爱、清正廉洁的三苏家风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3-07 21: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般说来,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教育或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家风则整体体现了这一家庭或家族的道德风貌。三苏家风是三苏前后几代在家庭内部形成的读书用世、忠孝仁爱、清正廉洁的家庭风气。

  一、读书用世的家教

  三苏祖籍栾城(今属河北),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贬为眉州刺史,其后代遂定居于眉山。至苏洵出生(1009年),已历三百余年。

  苏氏家族再度兴起的重要人物,是苏轼的祖父苏序。明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苏序曾言:“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意思是希望子孙读书做官,而不希望子孙富裕。后来苏洵哥哥苏涣24岁高中进士。在其影响下,苏洵“窃有志于今世”(苏洵《上富丞相书》),晚年也凭荐举踏入仕途。苏轼兄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双双高中进士,达到了苏氏家族科举求仕的顶峰。苏涣子孙辈、苏洵的孙子辈进入仕途者也不在少数。

  为官后,三苏父子“以民为本”,主张德治仁政的施政理念,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安宁、为百姓谋福祉,尽管历经坎坷,但不改初心。

  二、忠孝仁爱的家训

  苏轼祖父苏序在盗贼围城之时,仍然依照丧礼,为父亲举办丧事。苏轼说父亲“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苏轼《异鹊并序》)。嘉祐二年(1057年),母亲病逝,刚刚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即刻返回眉山,为母亲守孝;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又立即辞去官职,将其灵柩运送回眉山,为父亲守孝。

  俗话说:“孝门出忠臣。”苏轼兄弟二人一生以国家、百姓利益为立身、行事之准则。以至苏轼为佞臣所诬,身陷囹圄,贬谪黄州,晚年又贬谪惠州、儋州,而报国之心至死不渝。

  考察苏氏家族五代,可知其皆有仁爱家风。

  以苏轼为例。苏轼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杭州,整治西湖,捐钱设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

  三、清正廉洁的家传

  苏氏家族有廉洁的传统,他们乐善好施,以义为利,非义不取。

  苏轼乐善好施之举在贬谪惠州期间最为典型。从苏轼《两桥诗并引》以及与程正辅书中可知,他参与了惠州东新桥和西新桥工程的发起策划、筹款募捐、落成庆祝全过程。《东新桥》诗自注云:“二子造桥,余尝助施犀带。”《西新桥》诗自注云:“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意思是苏轼兄弟两家,为惠州修桥,主动把朝廷以前赏赐的物品、黄金捐献了出来。(“三苏家风研究”课题组 杨文(组长)、刘清泉、胡先酉、孙开中、贺瑜)

http://www.ccdi.gov.cn/yw/201703/t20170306_95144.html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