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习仲勋的家风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1-10-15 08:31:44 浏览次数:436 【字体:

dda95a96d30147e6b38f94936b4fefe3.png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适逢88岁“米寿”的父亲习仲勋写了一封情深意切、大义微言的“拜寿信”。习近平母亲齐心说:“这封信,既是近平本人并代表儿女们对父亲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誓言。”在这封信中,习近平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说到的“这样的好家风”很值得我们思考、总结、学习和传承,它既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打上了“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特有的党性原则及政治烙印;既秉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庭、子女、名利、权力问题上所普遍持有的态度,又具有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家所特有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好家风,无疑一直熏陶、孕育和影响着习近平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行事风格。梳理和探究习仲勋家风,既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品格、精神风范以及执政理念、领导风格、为人处世原则的重要视角,又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严格家教、严明家规、严肃家风,真正管好亲属,防止和克服形形色色的“枕边风”“裙带风”“衙内气”“家族病”等,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特殊启示和现实意义。

这里,就习仲勋家风及特点作如下梳理和概括。

一是忠诚为民。作为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习仲勋身上最鲜明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为他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另一个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两点无疑凸显了习仲勋身上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写道:“16年蒙冤,父亲为什么能够天天如一地无畏面对,是因为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身在冤狱,父亲对人民、对党的信念没有过丝毫动摇,他一直准备着为亲爱的人民、敬爱的党继续工作。”齐心在《忆仲勋》一文中写道,习仲勋曾一再说“对党要忠诚,不要说假话”。习仲勋在跟妻子55年结婚纪念日通话时,对妻子最自豪也最厚重的评价就是,“你对党对人民忠诚,一生为革命做了很多的工作”,还要求妻子把这次通话的内容“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明白事理”。他对陪伴在身边的女儿说:“你妈妈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最看重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对党是一片赤诚,对民是一往情深。齐心回忆到,习仲勋经常说:“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他在家里常说的一句话。”他还曾感慨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啊!”习远平还回忆到,当年习仲勋“流放”洛阳耐火材料厂工作时,有一个与工人师傅们一起泡澡的“癖好”,“父亲那时是最快活的”。在儿子习远平看来,“父亲的泡澡‘癖好’其实是与人民‘泡’在一起的‘癖好’,是与人民坦诚相见、交流无碍的‘癖好’”。对老百姓特别亲,是习仲勋家风中特有的情愫。我们从习近平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可以读到,他“五学”父亲的高尚品质,其中有“两学”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和“学父亲的赤子情怀”,而且,这也激励着习近平“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由此可见,始终忠诚于党、心系人民,党至上、人民至上,是习仲勋家风中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特质。

bf601c90c0dc40668880c7b6c96facb6.png

1978年,习仲勋与习近平在海南

二是严格自律。习仲勋严格的家教是众所周知的,他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齐心回忆:“也许是仲勋打心眼儿里爱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特别重视从严要求和教育子女。”为了让子女从小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习仲勋让桥桥姐弟四人都在八一小学寄宿上学。每到周末,四人都是乘公共汽车回家,习仲勋从没用自己的车接过他们。当年女儿桥桥考中学时,离101中学录取分数线差了0.5分,当时101中学也表示可以接收,但他没让女儿搞特殊化进101中学,而是去了第二志愿的河北北京中学,并且还让女儿必须继续住校,改随母姓,把家庭出身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女儿乾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闻知后,当面谢绝了王光英的好意,还说:“你这个光大公司名气大,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习仲勋和齐心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为人民作贡献,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一次,当着儿女们的面,齐心对他们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听到后却严厉地说:“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习家对子女大事小事都要求严格,随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好的传统。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齐心依照家里的规矩给他写信,语重心长地嘱咐他更要从严要求自己。习仲勋对孩子如此,对妻子也这样。齐心曾经讲过一件往事:1947年5月,组织上安排她随同慰问团去安塞参加祝捷大会,顺便也能和丈夫见个面、看看他,可谁想到见面后习仲勋却非常生气,当着众人严厉批评她:“你来干什么!”觉得她不该来,影响太不好。齐心与习仲勋风雨相伴58年,曾经聚少离多,但从没考虑过利用丈夫的职权和影响“调换一下工作,离家近一些”,正如齐心所说:“你也没有想过动用手中权力帮我换一个离家近一些的单位。”甚至她都“还没出过国,连港澳也没去过,最远的只是去过深圳沙头角。”这种严格自律的家风浸润着家人的心田,厚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当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在地方工作时,每次妻子到他那里,他从不声张,很多可以偕夫人一起前往的场合,也都不让妻子参加,说:“成天带着老婆,别人会说闲话,影响不好。”不搞特殊、不耍特权、不图享受,正是这种严以律己、克己奉公家风的真实体现,是人前人后立得住过得硬家风的生动写照。

5c5de8ae061747129e2843c112bba8fb.png

1958年,习仲勋(右)与习近平(左)、习远平在一起

三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老祖宗一代又一代不变的家训。齐心在回忆文章中曾经非常清晰而明确地总结道:“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习仲勋就经常叮嘱子女要节俭过日子,不要乱花钱。女儿桥桥也曾回忆,吃饭时,父亲常把他们掉在桌上的饭粒、馍渣捡起来吃,最后还要用馍把菜碟里的汤水蘸净。有一次,桥桥不小心碰翻了汤碗,习仲勋没说什么,俯身将洒在桌上的汤汁吸吮干净。吃如此,穿亦然。齐心回忆:“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记得近平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女孩子的鞋时,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硬是“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让他穿”。“那时候,咱家的孩子们到哪都是最朴素的。在天安门观礼时,人们看到一群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孩子,问:这些孩子是谁家的?有熟悉的就说,穿得这么破还能有谁的,习仲勋的呗。”习家的俭朴就这样出了名,以至国务院机关举办活动时,有人就说:“看哪个孩子穿得最朴素,肯定就是习副总理家的。”习仲勋不但对孩子是这样教育的,对妻子也是这样影响的。据齐心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在参加一次晚会的时候,齐心听见有人在她身后议论说:“习副总理的夫人穿着怎么那么土啊!”齐心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回家后对习仲勋说了,习仲勋听后笑着说:“土比洋好!”这是把节俭作为快乐、作为美德乃至作为财富的一种境界,是艰苦朴素精神和勤劳淳朴作风在家中生活的延伸。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谈到“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时就感慨:“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年习近平从中央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县任职时,就一身旧军装,床铺上铺的是一条母亲给他做的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而且3年多时间里,他就睡在办公室。担任党的总书记后的习近平,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不讲究”的平民风格。他吃“家常菜”,品“平民美食”,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他穿“平常衣”,朴素无华;他外出调研住“普通房”,轻车简从,反对超标准接待;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勤俭节约家风熏陶形成的一种自觉和习惯。这是习仲勋家风中最为本色的特征。

四是低调谦让。低调谦让是一种风轻云淡般的修养,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格局,是一种看得清想得透的境界。齐心和习仲勋相识时,习仲勋已经是个身经百战、21岁就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老革命”了,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齐心,他是“陕甘边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儿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这一句“好名声”,听着简简单单,却是千金难买,表达得多么低调。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拜寿信”中所说的,“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父亲相比”,“汗颜不已”。“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父亲从不居功,从不张扬,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低调是父亲一贯的要求。”再看当初习仲勋之所以没让女儿乾平去光大公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做人”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革命后代应有的“红色”本色,是低调做人的最佳姿态。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深情地回忆:父亲不止一次拿着《孔融让梨》的课文“给我念这一课,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这一课。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走入社会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谦让习惯”,“获益良多”。低调者谦让,谦让者低调,“谦受益、满招损”,温良恭俭让,这是千年古训,也是习家家风中的重要元素。

五是坚韧不拔。“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习仲勋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习远平回忆说:“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了不起的英雄。13岁上初中时,父亲就因参加进步活动,进了国民党陕西省监狱。1962年,他因小说《刘志丹》遭遇康生诬陷,蒙受不白之冤16年,其中‘文革’冤狱7年半。”16年,他以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不公,承受打击。蒙冤16年后“依然是一派壮心不已的气概”。习仲勋毕竟是经历过重大挫折和风浪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尝人间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特别是“文革”中,习仲勋“不畏权势,不仅自己坚持真理,而且为其他受株连的同志澄清事实,突出表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忍着内心的伤痛,坚韧地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英雄一世,坎坷一生”。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必然传导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很长时间里,父亲被打倒、受迫害,母亲受牵连,子女们也被打成“黑帮”子弟,3个大一点的孩子尚未成年就去了建设兵团劳动或生产队插队入户,但他们都经受住了考验和磨难。正如齐心所说,“这段时间对我和孩子们来说,可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全家人都很坚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03年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所收录的自述中写道:“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然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受父亲坚忍不拔之志影响而铸就的那份坚持和那股韧劲,那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的意志,让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坚韧不拔是习仲勋家风中经过特别磨难和特殊磨炼而成的一种精神品质。

六是真诚坦荡。无私者真诚,无畏者坦荡。大凡无私无畏的人,心中装的是天下、是家国、是他人;大凡真诚坦荡的人,都有博大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中回忆:“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他还不止一次写给孩子们:‘雪中送炭惟吾愿’。‘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习仲勋曾无比欣慰地总结自己:“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不但没整过人,正如齐心对习仲勋所言,甚至“对审查你的人,你连名字都不记”,“你对红卫兵小将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替他们开脱说:他们年轻幼稚,革命道理懂得不多,单凭一腔热情,容易受蒙蔽上当,不能怪罪他们。对于当场揭发问题的人,你也不计较,后来反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做真人、不害人,“雪中送炭”“没整过人”,是习仲勋真诚坦荡品格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习仲勋为子女们树立的准则、立下的标杆。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开篇就提到学父亲做人:“因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曾教诲我,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正因为家风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习近平一直以来待人真诚的风格。他当年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与一介书生贾大山交往的故事,因为真诚,两人常常促膝谈心至深夜至黎明,并收获一生的友谊,也因为真诚,才能让淡泊名利的贾大山“出山”。正因为家风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习近平一直以来为官坦荡的风格。他当年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大力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问题,果断处理了一批违纪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正风肃纪、打“虎”拍“蝇”,更是刚直不阿、作风硬朗,铁面无私、胸怀坦荡。

23fd4ee2b6814d0fb989b27e57c2f30c.png

1978年8月,习仲勋(左三)在广东惠阳农村调研。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左一)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随同父亲一起下乡

七是团结向上。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既是一种能力和水平,又是一种修为和境界。习近平曾经回忆:“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最广泛地团结群众,团结大多数,成了习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习近平无论在哪,处在什么领导岗位,都特别强调并身体力行打好“团结牌”,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好工作。团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习仲勋在子女中一直极力倡导和推崇的品行就是工作好、学习好、天天向上。齐心回忆:“在我和仲勋相伴的日子里,他教导我‘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年轻的时候我对这三句话不能完全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太抽象。当我步入晚年的时候,才深深地领悟到这些话的含义,并把它当作了我的座右铭。”这三句话,虽然朴实简单,然而它包含的要义在于要求家里人都要把工作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它搞好,形成一个人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家风。习仲勋曾对家人、子女和亲朋好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团结向上,是习仲勋家风中的美好形象,是一种精神风貌。

八是仁爱崇善。“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以“仁”为根基,以“爱人”为根本,“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做好人、行好事,待人大仁大爱,是习仲勋为人处世的一大特点。齐心回忆到,仲勋“重新”工作后,过去的老战友、同事,基层的同志,凡有到了北京或广东的,他都挤出时间热情接见,有经济困难的,特别是从老区来的,对革命有过贡献的群众,还帮他们买票送上车,并给予必要的补助。做好人、行好事,仁爱崇善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习近平,并在他的言行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曾任习仲勋秘书的俞惠煜回忆说:“在齐心阿姨看来,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有些事做得和习老简直如出一辙。”桥桥还曾说过习近平的一件往事,那是习近平从军委机关自己要求下到正定工作不久,出差坐火车,碰到一对穿着很破、年龄很小,因为找父亲却又实在没钱买票而逃票被逮着的小姐妹,便主动为她们掏钱补票,当两小姐妹找上门来还钱时,习近平不仅没要她们还车票钱,还又给了一些钱让她们回家。齐心听后,感慨地说:这真是父子如出一辙。齐心也讲过一件事:“有一回,我和他坐在一块看电视,是个纪实片,讲述一个山里农民受到某地司法部门不公正处理后四处申告无门的经历。看完之后,近平长叹一声:百姓不易啊!从他的叹息声中,我能感受到,这孩子没变,心地还是那么善,他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这正是习近平所秉持的“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理念的体现。这样的家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自己下厨炒酸菜猪肉款待当年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结识的两位陕北农民朋友;不忘师恩,在地方工作期间,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等。他做出这一桩桩一件件让人温暖感动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6be0351507614254a5c16337397be088.png

习仲勋和习近平一家。前排左起:彭丽媛、习明泽、习仲勋,推轮椅者为习近平

九是父慈子孝。父慈子孝是最美好的家风,是最温暖的画面。我们可以从齐心的回忆文章中一次次地看到这种温馨和谐的情景:“仲勋同志非常爱女儿,工作之余常常把未满月的桥桥抱在怀里,记得有一回,一不留神孩子拉尿了他一身,见此,我尴尬得不知所措,仲勋却笑着说:‘子屎不臭,子屎不臭’。”“自从桥桥降生以后,只要仲勋工作稍有间隙,就会把女儿抱来看看,有时他还亲自为孩子拍照片。”齐心说:“望着女儿稚气的小脸儿,我看到仲勋的脸上流露出慈父的笑容。”他“有时还要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之为天伦之乐,尤其是当孩子们与他摔打着玩时,仲勋总是开心极了,因为“与孩子们玩耍最惬意”。桥桥曾深情地回忆道,“星期天,只要父亲有空,他总会陪我们玩一会儿,我们一起玩捉迷藏、捉老鹰、丢手绢等游戏。我和妹妹跳橡皮筋,一头拴在树上,另一头就由父亲牵着,他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跳不完,他耐心地从不撒手。那种舐犊之情,我自己想起来还是暖融融的。我的弟弟们还和父亲玩‘骑马’的游戏,父亲趴在地上让他们骑在背上,驮着他们从桌子底下钻过去。有时候他和我们还真的‘打成一片’,在地毯上,我们向他‘进攻’,他把我们姐弟四个掀翻,还从大到小摞在一起。每逢洗澡,院子里就是一场‘追击战’,我们故意跑开不洗,父亲拿着撑门帘的长竹竿满院子追,直到把我们一个个摁进澡盆……那时,院里洒满笑声和惊叫声。”这字里行间、话里话外,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而出,极富画面感。据齐心回忆,“当有人称赞仲勋是一个好爸爸时,仲勋便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我不仅是个好爸爸,还是个好丈夫’。”他一贯支持妻子的工作和学习,从不要求妻子牺牲个人的工作来专职照顾家庭,这是一种最大的爱。习近平在“拜寿信”中感慨道,您“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俞惠煜回忆:“习近平当福建省省长的时候,回家看望习老,都是毕恭毕敬站在一边,直到习老发话他才会坐下。”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习近平。于是,我们很自然可以看到习近平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缓缓而行、手牵老母亲款款散步的场景;很自然可以看到习近平在飞机舷梯上为夫人撑伞、手挽着手走出舷梯,登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时伸手扶夫人等经典的一幕幕,感受到他对妻子的体贴和照顾;可以明白为什么他在地方工作时,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晚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分居两地的妻子,互致平安后才放心休息;可以看到他骑自行车载着年幼的孩子的样子;等等。彭丽媛曾感慨地说,看着他和女儿在一起喜滋滋的模样,我岂能不喜在其中?女儿一跟她爸爸,就乖得像听话的猫。“我认为他是所有女人心目中最称职的丈夫,女儿心目中最称职的父亲。”父慈子孝是习仲勋家风中质朴感人的一道风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间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包括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等,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这其中,父母在家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样的家风决定其家人能走多远、行多稳、飞多高;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影响其家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欲先治国,必先治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再次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仲勋的家风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和一部教材,启发和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外观之、内省之,真正把家庭建设成家教好、家规严、家风正和家味浓的健康细胞,让向上向善的共同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在家中蔚然成风,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

来源: 学习时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