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族谱研究>详细内容
2022-11-30 00:12:35

浅谈德阳地区家规家训家风建设

作者:杨 倩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8-02-28 14: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中华民族有注重家教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深情地讲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处事风格、文化氛围、精神品质、涉世理念、价值取向与人生信仰的反映。家规、家训作为家风的表现形式,前者是设定于“法”的层面的行为准则,后者是在“德”的层面的精神认知。每个家庭有各自不同的传统风尚,而每个城市亦有其别具一格的精神风范。德阳,大德如阳,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保存完好、全国第三大的德阳孔庙,弘扬儒家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良传统,以其立家规、编家训,引领家庭和社会风尚,使得这里历代先贤、革命先烈、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英才辈出,其事迹与精神成为典范与榜样,影响着后人。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笔者将德阳地区的家风家规家训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加以概述。

孝悌仁爱 和谐共融

子曰:百善孝为先。在古人看来,孝是为人首德,“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齐治平之基础。德阳地区收集到的各类家规、家训中,无疑都把“孝悌仁爱、和谐共荣”作为其治家思想的重中之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以礼为先,待人以宽,从而维护家庭的和睦,主要包括尊祖敬宗、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四个方面。

0e04c15b547042648e7d7b847962b238.jpg

旌阳《萧氏家训》有条目:“敬祖先、孝父母、和兄弟、教子孙、睦宗族、和亲邻……”;广汉《段氏家训》有条目:“孝义治家,诚实守信,尽孝心于父母……训子戒孙,行善举于乡里;建功立业,施仁义于天下”;罗江《肖氏家训》有条目:“敬祖先、孝父母、隆师长……”;什邡《曹氏家训》有条目:“士志先端习尚,存心笃实忠良”,训诫族人要尊祖敬宗,祖先是人的根本,犹水之源、木之本,不可遗忘,敬祖必按时祭扫,不可废而不祭,也不可祭而不诚。要孝顺父母,人为父母所生养,养育之恩如天地,孝父母为天经地义,切不可失养失敬有违天伦。要团结兄弟,至亲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同室而长,如手如足,应兄爱其弟、弟敬其兄,遇财产则彼此相让,有嫌隙则彼此相释,不能因为一点利益和微小的嫌隙而起争端。要和睦宗族,宗族内为千支同本,万脉同源,族人不可相残、相妒、相争、相夺、相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要和睦相邻,凡新旧亲戚,无论贫富,皆当往来有礼,相亲相爱不可遗忘,邻里同居共处要一团和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切不可彼此产生口角而留下后患。

5bc8c944bf164ecea8bc896663435d98.jpg

在尊祖敬宗、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四个方面,德阳闻名天下的要属“孝”家风。孝泉是二十四孝之一姜诗故里,姜氏“一门三孝”感天动地。为表彰姜诗孝道,隋代将姜诗故里阳泉县改名为孝水县,唐代改称姜诗镇,宋代改名孝泉镇,姜诗被宋宁宗赐为“汉至孝广文王”。由此,孝泉便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德孝家风的弘扬传承地。

千百年来,“一门三孝”中“千里送母”“太白赠鞭”“孝德化泉”“白衣寄身”“安安送米”“涌泉跃鲤”“合家团聚”等传奇故事,在我国及东南亚广为流传。经考古发现,重庆井口的宋墓,山西、辽宁等地的辽、金墓中,均有关于“一门三孝”的图刻。“安安送米”还被搬上戏剧舞台,唱遍大江南北。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当地又建起“三孝园”,塑有“一门三孝”故事雕像。今日,“一门三孝”遗风犹存,仅以“安安”命名的就有“安安公司”“安安茶园”“安安旅馆”“安安发廊”“阳安大道”等等。孝泉镇每年开展“孝子”“孝媳”“好公公”“好婆婆”评比以及姜诗生日孝祀活动。1996年孝泉德孝城开建,从此,孝泉镇在全省率先开展“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先后涌现出了集医术医德孝道于一身的十大孝子王一奎、无私照顾丈夫幺爸20多年的四川省道德模范廖成菊、保护妈妈最美孝心少年杨铅坤等孝子孝媳孝星。目前,孝泉镇已经出现了近300名孝子孝星。2000年9月28日中国德孝城的新建和孝文化旅游节的陆续举办,更是把孝文化发扬光大。孝悌之道,也在德阳地区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姜诗之孝俨然成为德阳之孝。

爱国爱党 为民务实

中国是受宗法制度影响较深的国度,中国宗法制度的特点决定孝的内容由善事父母扩展到敬奉祖先、忠于国家。

说起“忠”,不得不提及绵竹张浚、张栻一族,其一世祖可推到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到张文矩时移居绵竹,其后人一直定居于此。《张氏家规》共二十六条,出自2008年版《张氏族谱续(绵竹)》,即忠君、孝亲、友爱、和乡党、重农桑、务节俭、秉谦恭等。张氏一族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的立身处世之道,与一直谨遵家训息息相关。

张浚(1097-1164),字德远,自号紫岩居士,南宋“中兴”贤相,抗战派首领。他历经高宗、孝宗两朝,始终坚持抗金,反对偷安求和,先后与秦桧、史浩、汤思退等投降派作斗争。他团结和率领张俊、吕颐浩、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不断充实和壮大抗金队伍,扼守关中和两淮,多次打败金兵;并平定苗傅、刘正彦武装政变,击退刘豫进犯。同时,他与岳飞镇压了洞庭湖杨幺农民起义军。他忠君报国,勤政爱民,才兼文武。虽几起几落,仍忍辱负重,直言敢谏,至死不渝。除从政外,他还著有《紫岩易传》《中兴备览》《论语解》等。张栻受其父影响,谨遵祖训,从小就树立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锻造了踏实践履的治学工夫。绍兴三十二年(1162),张栻以父荫被朝廷授官,出任父亲的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佐父治军。乾道六年(1170),张栻被宋孝宗提拔重用为吏部侍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多次不避斧钺,犯颜直谏,终被宋孝宗逐出京城,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不久解职,随后受聘于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提出了“学贵力行”“知行并进”“天下之理,惟实为贵”等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使其广为传播,形成了湖湘学派。在治理静江(今广西桂林)、江陵(今湖北荆州)等地期间,他果断革除旧制,订立新法,惩治贪官污吏,制止巧取豪夺,维护民族团结,受到朝野称赞和百姓爱戴。至今,绵竹尚有张氏父子遗迹紫岩书院、南轩祠等。

罗江范氏是范仲淹第20代孙范养源的后裔,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但以身作则,还将这种美好品质作为千古宝贵财富传于后人。次子范纯仁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盖‘先天下而忧,期不负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范纯仁,字尧夫。自幼从父教诲,又多与博学高行之士往来,待人平易忠恕,“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宋史》还记载了他知襄城(今属河南)时,教民蚕织、课农桑;知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时,惩治践踏禾稼的卫士的事迹。史家评价他“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仲淹季子纯礼官至尚书右丞,也是一位疾恶如仇、关心民瘼的政治家。范仲淹之孙正平,纯仁公长子,字子夷,学行甚高,亦是一位长者。为了维护小民利益而不惜得罪当朝权贵,为人磊落坦荡,忠肝义胆。

罗江县范氏族人谨遵祖训,不断完善,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谦恭自律”的仁人志士节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规范中,并由此制定《新定族规》十条、《范氏传统家风》八条,把爱国家、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摆在首位,要求“凡我范氏族人,以上美德务必代代相传,以保持并发扬我范氏源远流长的优良作风”。

在历代先贤优良家风的带动下,德阳这片土地生长出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这里有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邓小平入党介绍人萧朴生,绵竹暴动领导者、成都“十二桥烈士”王干青,中江“文家桥暴动”领导者、中共中江地下党创建人之一戴资杰,忠诚革命战士、“广汉兵变”“孝泉兵变”领导者阮自强,用身体堵枪眼、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誓言,书写着共产党员的优良家风,为家乡父老竖起一座座丰碑。

克己修身 遵规守纪

绵竹是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沙场的地方,现存绵竹城西的“诸葛双忠祠”是绵竹与诸葛亮及其氏族关系密切的实物见证。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诸葛亮的子孙在其家教的影响之下,个个德才兼备,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家训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修身养性、培养高尚人格仍有借鉴意义。

罗江云龙山麓钟灵毓秀,文博乡邑,造就了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等李氏一族文人世家。在李化楠所著李石亭文集中列有其整理的《李氏族谱》,列出的族训大意为彰善杜恶、救患恤贫、谦恭处世、修德行善则子孙必贤、子弟三日不读书便成俗物等等,可以窥见李化楠的修身治家育子之道。

此外,德阳各氏家训家规在修身方面提及了很多,从内容上看,一种是劝勉式,强调“善行”,教育其积极作为。如广汉《幸氏族规》有条目:“正派做人,诚信创业,崇尚科学”;旌阳《习氏家训》有条目:“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罗江《母氏族规》有条目:“职业当勤,守望当严”。另一种是训诫式,强调“克己”,教导其不可妄为。广汉《段式族规》有条目:“严守五戒,戒玩游、戒赌博、戒滥饮、戒争斗、戒好逸”;旌阳《萧氏族诫》:“毋拖欠钱粮,毋傲情奢侈,毋以众暴寡,毋以强凌弱,毋恃富欺贫,毋使下侮上……”;中江《刘氏家规、家训》有条目:“不酗酒、不打架斗殴、不赌博、不如黑门、不贪污腐化、不触犯法律……”。教育族人要公平正直、光明磊落,遵纪守法、良莠明辨,热爱科学、与时俱进,勤耕苦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善好施、文明礼让。

勤俭持家 清廉守正

广汉《李氏族规》有条目:“节义勤俭,戒奢从俭,勤俭为人生之要著”;旌阳《萧氏家训》有条目:“去奢侈,淫侈之费甚至天灾。一家度支甚繁,当用固不能辞,不当用务须俭约,才有盈余”;绵竹《张氏家规》有条目:“务节俭,骄奢淫佚,日流邪侈。克勤克俭,保家要务,食以时,用以礼,出作入息,则财用足而风俗醇矣”;什邡《杨氏家法》有条目:“勤俭为本,勤能治家,勤能守业”;《范氏族人新定族规》有条目:“尚节俭”,范氏“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的家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脉相承,堪称范氏官风与家风,流传千古。

清代著名农学家张宗法(?—1760),字师古,什邡县人,自幼好学,博闻强记,能诗文,著有《三农记》《正情说》等书。张先生为了潜心从事著作,淡泊名利,小康之家日益变得入不敷出,到妻子病逝前夕,三十多亩田地几乎典当殆尽。他把思想全用在自己的事业上,通过艰苦的劳动,历尽寒暑完成了《三农记》的写作,最终积劳成疾。临终前将《三农记》手稿交于女儿做陪嫁,并嘱咐将其刻印,济人传世。张师古病逝后,绵竹县福兴堂书铺陈老板与什邡城里富兴堂书铺张老板争先以高价向其女儿买《三农记》手稿,其女儿道:“先父在世,呕心沥血,立志著书,本意在于振兴农业,传技济世,倘若你们此刻争书企图谋取厚利,那就违背了我父亲的初衷,就是多给我黄金千两,我也不答应。如果你们真愿刊刻这书让它尽快传世,将来每部书赢利必须在小二成以内,使多数农户能够买的起,即便今天给我五六百两银子,我也不计较,愿交手稿。”其话一出,围观的耕夫、老妪无不点头。陈、张二位老板也为张先生著书济世、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所感动,答应上述要求,合刻同印。两年后,《三农记》第一版在绵竹县的福兴堂、什邡县的富兴堂同时出售,誉满川西北,流传到全国。

德阳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英(1926-1990),原名李荣寿,中江县坭金乡人。早年在其兄李荣福(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的熏陶和影响下成长,走上革命道路。读书期间,发动和组织过两次学潮,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会棚乡私立小学和城关二小任教期间,担任中共中江县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致力于发展组织,开展学运和农运;1947年10月至1949年12月,先后任中共江油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副书记、书记,绵阳中心县委书记,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入党,组织领导了以“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为内容的三次学潮和在江油、梓潼、北川、安县、绵阳、罗江等地的抗粮、抗丁和武装斗争。李英一生生活艰苦朴素,一双鞋补了5次,穿了6年。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利为子女开路,也不允许子女借他的名义谋求“方便”。虽身居市级领导岗位,却不摆老资格,常与职工一起打扫住宅楼环境卫生。病危住院期间,还对前去探望他的人说:“你们不要把时间花在我身上,好好工作。”他把一生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于1990年12月8日逝世。

家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家庭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厚重感,闪烁着文明的印记与时代的光辉。我国传统家风重视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良传统的培养,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尤其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作为党风之旗帜、政风之典范、社风之表率,树清廉党风、育纯正家风,无疑是党风向好、政风向上、民风向善的最好催化剂。德阳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德阳人民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孝悌仁爱、和谐共融,爱国爱党、为民务实,克己修身、遵规守纪,勤俭持家、清廉守正”的优良家风,潜移默化的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家风好、民风淳、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

(作者:杨倩,单位:德阳市史志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