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西南稀见方志文献》概述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2 08:28:20 浏览次数:1760 【字体:

    

 

    中华民族以悠久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撰写国史、编修方志是民族历史文化之一。从周代算起,中国方志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此,近代学者梁启超明确指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98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方志起源于“国别史”。《周礼·春官》记载外史“掌四方之志”,即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这些邦国相当于后世的府、州、郡、县,后世方志学者称这类专详邦国之事的“四方之志”为“国别史”,清代章学诚谓之“一国之全史”(《章氏遗书·方志略例一·方志立三书议》)。国即方国、邦国、郡国。

    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在内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富有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内陆地区,方志编修的历史也很早。现存西南地区最早的方志《华阳国志》,就是一部全面记述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和湖北部分地区千余年历史状况的“四方之志”。从内容上说,是历史、地理和人物的结合,从体裁上说,是编年史、人物传和地理志的结合。它大体上属于学者所称“国别史”,由于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史实的可靠性,成为后世编修省、府、州、县志的楷模之一。

    与“国别史”殊途同归的另类方志是“图经”。舆地之图在我国出现很早,周王朝设立专门官职,管理舆图。舆图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图经》的兴盛。《图经》是舆图的说明文字。古文献专家王明中先生认为:“中国古来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演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见王明中《山海经与职贡图》)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图经,或曰《山海图经》,后来地图散失了,只剩下有文无图的《山海经》。西南地区也在它的记载范围。其内容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山经》成书最早,内容也最丰富,以山为主线,以方向、道里为经纬,附载动物、植物、矿物、民族、祭祀、巫医等。这部书对研究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神话都有很高的价值。

    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令儒臣前后撰修区宇图志1200卷(《隋书·经籍志·地理记》卷33著录为129卷),卷头有图,分绘甚详,这是官修图经之始,也是唐以后区域志的滥觞。清代学者认为,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继承了《三海经》详于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的义例,后者还增设人物,又偶及艺文。这两部区域志不仅成为宋以后府、州、县志的范本,也是明清两代一统志的开端(《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卷68,《史部·地理类一》)。

    西南地区曾有《巴郡图经》、《陵州图经》、《云南图经》问世,后又陆续凐没失传。元成宗贞元二年,曾征得《云南图经》,为大德年间修订《大元大一统志》所采用。这部一统志卷目详备、内容宏富,“所记各事,较后来之明、清一统志详至数倍,故分卷至千三百之多,盖为隋区宇图志以后,方志图经之总汇。”(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20~121页,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可惜经历元末战火之后,明初仅存少量残本,采入《永乐大典》。今《永乐大典》也仅存残本,要从中寻求已佚《云南图经》的踪迹,那就更加困难了。

    与“颇涉古迹”的《三海经》不同,《禹贡》虽然晚出汉儒之手,作为一部地理志的价值却不在《山海经》之下。此书用自然地理分区法,按照山脉、河流的走向,系统记载了我国古代地理情况。它将全国分为九州,对黄河流域的山脉、河流、湖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作重点记述,也旁及位于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这部典籍的问世,开了历代正史、方志《地理志》的先河。承其旨趣者,有晋代挚虞所撰《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隋书·经籍志·地理记》卷29))南齐陆澄《地理书》、任昉《地记》,南陈顾野王《舆地志》,也类似。

    州郡之有志书,以记述一方之事,起源于《吴越春秋》、《华阳国志》。隋唐五代以前,问津者虽罕,亦有樊绰所撰事涉西南地区的《蛮书》十卷(见《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有樊绰所撰《云南志》十卷)。宋代宋敏求率先修《长安志》二十卷、附图三卷,继修《河南志》二十卷(前者尚有传本,后者已佚)。朱长文于神宗元丰七年完成《吴郡图经续记》,全书分二十八门,内含封域、城邑、山水、户口、物产、风俗、学校、牧守、人物、碑碣、杂录。明清方志体制至此成形,以后编修省、府、州、县志者大率以此为圭臬。

    明、清两代,编修省、府、州、县志成为风气,几乎无处无志,续修方志也成为地方文化传统。文人学者更以山水、寺观、名胜、风物、民俗寄托志趣,于是各类专业志书如雨后春笋,相继而起。在现存1949年以前大量方志文献中,除少量明代方志外,主要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方志。宋元以前留存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十分罕见。西南地区的情况也大致差不多。

    已于2004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这部《西南稀见方志文献》,选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省区历代稀见方志文献91种,侧重收录稿本、精善刻本、著名学者、方家批校和稀少刊本。其中,除《华阳国志》(清乾隆李调元《函海》本)远溯晋代外,选取明代9种、清代71种、民国10种。从方志的记述方域划分,省区以上的区域志8种,府志15种,州志14种,厅、县、卫志47种,山川志7种。入选方志大多为珍稀版本,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试举其中《四川通志》、《西藏志》、《富顺县志》、《峨眉山志》四种方志,作一简要介绍。

    一、《四川通志》

    自明代成祖诏令官修各行省以及府、州、县、卫、所志书以后,四川即出现官修各类志书。清康熙、雍正时期,因编修《大清一统志》,严谕各省限期修志,于是省、府、州、县纷纷设局修志。现存明中叶到清代前期四川省志即有7部之多,计有:熊相纂修正德《四川总志》37卷,刘大谟、王正元纂修嘉靖《四川总志》16卷,虞怀忠、郭棐皞纂修万历《四川总志》34卷,吴云皞、杜应芳纂修万历《四川总志》27卷,蔡毓荣、钱受祺纂修康熙《四川总志》36卷首1卷,查郎阿、张晋生纂修雍正《四川通志》47卷首1卷,常明、杨芳灿纂修嘉庆《四川通志》204卷首22卷。

    上述四川省志,虽然各有不可取代的文献资料价值,但在相比之下,学者公认,常明、杨芳灿纂修的《四川通志》体例最为完备,内容的宏富也无与伦比,是明清时期7部省志中,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此书除卷首“圣训”、“宸章”、“历代诰敕”外,正文部分有:天文、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经籍、纪事、西域、杂类等12门,每门下又划分为若干目,如食货志下就有田赋、户口、赋役、榷政、盐法、茶法、钱法、木政、仓储、蠲赈、物产等11目。这样完备的纲目,自然具有网罗繁富的容量了。

    二、《西藏志》

    迄今流传的西藏志书,通志类约有十余种。佚名乾隆《西藏志》,传说是果亲王允礼所纂,有乾隆年间的抄本,也有乾隆五十七年关中承宣使者和宁的刻本。此书分为四卷。卷一正文为全书主体,下列事迹、疆圉、山川、寺庙、天时、物产、岁节、纪年、风俗、衣冠、饮食、婚嫁、夫妇、生育、丧葬、医药、占卜、礼仪、宴会、市肆、房舍、刑法、封爵、头目。卷二程站、卷三收录清康熙时泾阳知县焦应旂所撰《藏程纪略》、卷四附录西藏志地名、寺名索引。原本《西藏志》为无名氏撰,传说是果亲王撰,今署名焦应旂撰,《西藏志》的作者究竟是谁,需要在此作一辨证。

    乾隆五十七年,驻藏大臣和宁在刊行《西藏志·序》中称:“传为果亲王撰,得抄本于成都而付剞劂。”因此,后来黄沛翘的《西藏图考》、许光世、蔡晋成的《西藏新志》、日人山县初男的《西藏通览》等书均沿用和宁说法。但马揭、盛绳的《卫藏图识》凡例、卷首鲁华祝《序》均称《西域记事》、《西藏志》为“无名氏”之作。《卫藏图识》为乾隆五十七年的的作品,撰者和鲁华祝为久居藏地之员,均无法判定作者是谁。此外,马俊良于乾隆五十七年所辑《龙威秘书》,将《西藏志》全文采入,更名《西藏记》,也不著作者。

    再从果亲王的入藏及死亡时间看,其撰者身份更是疑窦重重。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奉命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藏,十三年回京,乾隆三年去世。《西藏志》却记述到乾隆六年班禅喇嘛坐床事,撰者连自己身后三年的事也记述了,这可能吗?

    这次选取《西藏志》,署名焦应旂撰,缘于原书所附焦应旂所撰《藏程纪略》。焦应旂在康熙五十年前后任泾阳知县。康熙五十四年,他奉命从军,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清军转运粮储。此后四年,他辗转藏北高原,抵达拉萨,又取道川藏驿路回署,历尽艰险,九死一生。他五十七岁(康熙六十年)时,“援笔以纪其略”(《藏程纪略》)。查《西藏志》记有乾隆元年章嘉呼图克图自藏入都、六年班禅坐床事,当时焦应旂已经77岁,虽然无力再履藏地、撰写实录,但也可能利用他人提供的材料完成《西藏志》。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想,要断定《西藏志》是他所撰,还应当有更多的确凿材料(参阅《西藏志·卫藏通志》卷首,吴丰培《前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三、《富顺县志》

    现存西南方志文献中,县志数量最大,涉及面广,蕴藏原始资料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本丛书所选乾隆《富顺县志》,是现存五种《富顺县志》中最早的一种(此外,还有道光、同治和民国续修的两种《富顺县志》)。这部县志为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主持编修,是清代名志之一。

    段玉裁编修《富顺县志》的时间,是他“再署”富顺知县的乾隆四十年以后的任期内。据刘盼遂先生所撰《段玉裁先生年谱》记载:乾隆三十八年,署富顺县事。乾隆四十年六月,入报销局;冬,再署富顺县事;又重修《富顺县志》。鉴于“旧志苦无体例,且阙略不备,不足以论古证今”(乾隆《富顺县志·后序》),段玉裁决定重修县志。与他倾心合作的,是一位重要学者李芝。李芝,字瑞五,富顺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曾任山东招远令和湖北宜都知县。乾隆四十年他卸职回籍,主讲学易书院,所著《盐井赋》、《火井赋》文笔优美、生动,史料价值也很高。修志中他们合作默契,段玉裁“粗举崖概”,厘定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李芝则“网罗阙佚,属藁商订”,负责收集整理资料和具体撰稿工作。这样的合作,珠联璧合、效率倍增,“五阅月而书成”(乾隆《富顺县志·后序》)。

    段志传世有两种版本,一为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原刻本,一为光绪八年富顺重刊本。段志体例严密、网罗繁富,举凡地理沿革、区域变化、治地兴废、文物胜迹、田赋户口、盐业里镇、民情风俗、学校书院、寺观坛庙、历代著述、官师名宦、忠孝节义,无所不包。段志非常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保存,如明人韦调鼎《诗经考订序》、清初杨鸿基《蜀难纪事》等珍贵资料,都在志书中保存下来。段志对史实的考证十分谨严,对谬说歧见多所匡正,如犍为郡、江阳郡的建置时间,“富义盐井”是否自流井的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辨析。段志不仅内容宏富,而且语言精练、文笔生动优美,因此学者说此书“出入班马之间而擅三长也”。

    四、《峨眉山志》

    在诸多山水志中,《峨眉山志》算是富有特色的一种。峨眉山既是秀甲天下的名山,又是道教胜地、佛教丛林,的确是自然奇观与人文胜迹的有机结合。

    最早记述峨眉山的志书,应当是明末胡世安所撰《译峨籁》,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清康熙十一年,蒋超在《译峨籁》的基础上,编纂了《峨眉山志》。康熙十二年,稿本尚未付梓,蒋超即病逝。康熙二十六年,按察使曹熙衡重加修订,于二十八年前后刊印成书,以后屡有增补。蒋超《峨眉山志》原编为18卷,末附《志余》1卷;后合为18卷,有序、及星野、形胜、寺观、高僧、神仙、方物、典籍、古迹、艺文、志余等。较为全面地记述了峨眉山自然风光、宗教历史和人文流变。作者撰稿于离乱年间,疏于考证,也存在不少史实错误。由于胡世安和蒋超思想都倾向于道教,肯定峨眉山是道家“第七洞天”和道教圣地,因此引起后世僧侣的不满。民国二十三年,在印光大师主持下,重新修订《峨眉山志》。修订本虽然保留了原志框架和基本内容,但根据印光“道教绝响已千余年”的思路(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峨眉山志·序》),着重记述了峨眉山作为佛教名山的传说和事实,不适当地忽略了道教在峨眉山的早期历史(民国重修《峨眉山志》为了弘扬佛教,竟将胡世安的“第七洞天”改为“普贤愿王法界”)(参见龙达瑞《蒋超和〈峨眉山志〉》,载《巴蜀史志》1995年3期)。因此读者在阅读这部志书时,应当明了编撰者的个人状况以及与志书相关的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这部《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的确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它的编纂出版,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方志文献资料,而且使广大读者得以阅读过去难得一见珍稀方志,明了还有庞大的西南方志文献宝藏尚待开发。我们也感到,整理这类方志珍稀文献,是一项艰巨繁难的专业性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限于学识水平,我们虽然竭尽全力,可能仍有错讹之处,殷切希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