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桐花凤扇:唐宋“时尚单品”四川最早的工艺扇

作者:李雨心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10-04 10:00:00 浏览次数:1154 【字体:

宋时成都农历五月,天气已经渐渐炎热起来。为应对苦夏,蜀人手中自然少不了一把精致的罗扇。摇曳生风之间,似乎这遥遥无期的闷热日子,也有了盼头。

如若在此时走入位于成都大慈寺前街中的扇市,各式各样的扇子琳琅满目,一不小心还会挑花了眼。

不过,要说这扇市的“C位”,还得数——桐花凤扇。此扇不仅是古代蜀中名扇,以在纨扇上绘画一种小鸟“桐花凤”而得名。在后世看来,其更是蜀工艺扇之始,早在唐代便已名满四方。

桐花凤罗扇

不入蜀地,难识“桐花凤”

桐花凤扇,是以在纸扇上巧绘一种蜚声千百年的小鸟桐花凤而得名。

桐花凤是川南名鸟,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珍禽。暮春时栖集于桐花之上,因其羽毛五彩斑斓,所以又名五色凤、幺凤。桐花凤自古被文人骚客们视为吉祥之物,对其极为喜爱。

桐花凤(鸟名,即蓝喉太阳鸟,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可以想象,每年暮春三月,成都锦江沿岸紫桐盛开时。这群鸟儿群聚树上,盘旋飞翔,姿态轻盈翩跹。难怪连千古文豪苏轼见了,都心生欢喜,写文以赞之。

苏轼曾在《东坡杂记》中写道:“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说的是,在他少年时期,所居书堂前有桐花凤翔集在此。1057年,苏轼、苏辙高中进士,看来这桐花凤的确是祥瑞之兆。

此后,故乡的桐花凤,时时出现在苏轼的笔下。如《异鹊》中写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可见,苏轼始终视桐花凤为吉祥鸟,且认为桐花凤的出现,是“先君子”行仁孝之道所致。

蜀中名扇,名噪一时的珍品

既然被视为吉祥之物,再加上蜀人心思奇巧,在唐代时古代画家便采用桐花凤的形象入扇,书画于扇面之上,成为当时众人追捧的“时尚单品”,也是闻名四方的艺术品。

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在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曾作《画桐花凤扇赋》,对此扇大加赞赏。他写道:“美斯鸟兮类鸩鸾,具体微兮容色丹。彼飞翔于霄汉,此藻绘于冰纨。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

在秋日因把玩桐花凤扇而“忘餐”,看来真是对其爱不释手。经李德裕这样一番夸赞,此后蜀地的桐花凤扇也是身价倍增。

后世普遍认为,桐花凤扇是蜀地工艺扇之始,也是川扇最早的代表。

明代古籍《益部谈资》中记载:“竹木蜀之所富有,第不甚坚厚。纸则出嘉州(今乐山市)、彭县(今彭州市),轻柔细薄,惟可制扇。是其来已非一日,欲不充贡得乎。”说明蜀地多竹木,蜀纸又品质上乘,所以四川的扇子才如此有名。而桐花凤扇也是借此东风,让世人皆知。

桐花凤扇,可以说是开启了川扇的辉煌历史。以此为始,川扇走过一段黄金的岁月,更是在数百年的岁月更迭中,愈发熠熠生辉。

古代扇子除了纳凉还有什么用

扇子遮面表示敬畏羞怯

古人常用扇子遮挡脸面,以免被人认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三国时期魏国鱼豢的《魏略》中记载说:韩宣在任丞相军谋掾之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当时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无处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藻》中说:镇东大将军王敦在西晋的时候,每当看见周示敬畏。后来晋王朝败退到江南,王敦看见周时不再用扇障面。王敦感叹说:“不知道这意味着我进步了,还退步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也表明古代贵族男子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大都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晋代女诗人桃叶《团扇歌》之三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这些小姐、贵妇适用扇子多是为了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用扇子遮挡风尘

遮挡风尘也是古代扇子的一项功用,以障翳风尘也。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一诗中就有“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用画扇拂去游尘,这也是扇子遮挡风尘功用的体现。

用扇子扑打昆虫

古人还常用扇子扑打昆虫。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对帝王来说,扇子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无论冬夏,总有人在身后为他们打扇。《西京杂记》卷一中记载: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这种扇都是长柄大扇。

用扇子作歌舞道具

至于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扇子,这在古今都很常见。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诗云:“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端午节送扇子习俗

《阳岁节》中说:洛阳人家端午节这一天“赠辟瘟扇”。端午节是一个以避邪为宗旨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古有互相赠送扇子的习俗。如《郏县志》(清同治四年刻本):“端午,亲党馈角黍送扇。”《崇阳县志》(同治五年活字本):端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腌卵、香扇”。《岁时风俗部遗扇》认为这种习俗始于唐太宗,据《唐会要》记载说:贞观十八年端午节,唐太宗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各送扇子两把。事实上这种习俗大约在南朝宋时就已出现。唐太宗给臣下赐扇只是顺应旧俗而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雨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