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宣汉,巴蜀大地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一):巴国迷雾知多少
宣汉,巴蜀大地
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一)巴国迷雾知多少
冉 奎
宣汉,置县始于东汉和帝二年(公元90年),取“宣扬汉王朝德威”之意。位于四川最东部,面积4272平方千米,辖37个乡镇(街道)423个村(社区),户籍人口125.6万,是巴蜀大地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宣汉全景(图源:宣汉县人民政府网)
宣汉是中国巴文化之乡,有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有全国首个巴文化主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有4个土家族乡,土家族人口近7万,为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和新中国10位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诞生地和四川省在册红军烈士最多的县;宣汉民歌唱响大江南北,宣汉人李依若创作的《康定情歌》成为世界经典情歌,改编的《苏二姐》成为川东北民间的文化象征和地域标志……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今天,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县、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宣汉已吹响“百强晋位、冲刺千亿”的冲锋号角!
“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有多种解释:一说源于河流形状,曲折如“巴”;二说出于动物形象,“巴,虫也,或曰象蛇”;三说石头为“巴”,源于巴人的祖先居石穴;四说巴人崇尚白色,“巴”是白色的意思;五说因山势陡峻险要,走路要爬,爬就是“巴”。
宣汉县是中国巴文化之乡,地下有考古文物,地上有文字传承,宣汉的巴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
巴文物
地处宣汉县普光镇的罗家坝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规制等级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一起,被誉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冉奎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从1999年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9次对罗家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东周墓葬200余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000余件。建在遗址之上的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设有“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3个单元,重点展出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500余件,镇馆之宝有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铜印章等。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每一件饱经风霜的文物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幸存者。9座等级较高、随葬品数量较多且有龟甲和成套占卜工具的墓葬,与典籍中记载的“巴人尚巫”相吻合;编号为M33的墓葬,填补了川东地区巴文化大型墓葬的空白,颠覆了学术界普遍认为峡江地区是晚期巴文化中心的认识;200余件器物上发现有巴蜀符号,是川渝地区单个遗址中巴蜀符号种类、材质、数量最多的,作为目前中国唯一未被释读的“死文字”,对于文字学研究有突破性意义。
罗家坝遗址总面积120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70万平方米,目前发掘总面积仅5500平方米、不到1%,可见考古之路还很漫长。都说考古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挖出什么。站在罗家坝遗址上,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不符合我们知识理性的“异类”还将出现,改写我们对巴文化固有认知的文物还将出现。
由于三峡大坝蓄水发电,三峡地区巴文化遗址沉入江中,罗家坝遗址已成为巴文化考古“独宠”。从这个意义上讲,宣汉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具有不可复制、难以超越的优势。
巴图腾
这些年,只要是笔者参与的达州巴文化座谈,都会清醒地提及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短板或硬伤:达州巴人的起源和图腾问题。这是探源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难以解答的问题,因为学术界没有形成共识。当然,没有弄清楚起源问题,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巴文化、打造巴文化、弘扬巴文化。
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是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巴人的图腾有蛇、凫(一种捕鱼的水鸟)、鳖灵、虎,认定蛇、凫、鳖灵、虎是本民族的祖先。
巴人崇虎,白虎是图腾,这支巴人称为“白虎巴人”或“虎巴”,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此话大意是,务相也就是廪君作为巴人五姓部落首领,初居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
达州一些地方在打造巴文化时,就建有白虎雕像、廪君山等地标,还有作为文旅品牌IP形象的“巴小虎”。巴人崇白虎由廪君始,然而廪君并非巴人始祖。《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这段话写得非常清楚,后照才是巴人祖先。虽然太皞、咸鸟、乘厘、后照跟廪君一样,都是传说人物,但将廪君作为达州巴人祖先则显得草率。同理,将虎作为达州巴人图腾则显得随意。
对甲骨文的“巴”字有一种普遍认可的解读,认为是蛇的象形字,巴就是一种大蟒蛇。龙是大蛇,蛇是小龙,将蛇(龙)作为图腾的这支巴人称为“龙蛇巴人”或“蛇巴”。笔者曾在多个场合发声,达州巴人的图腾为蛇,这不仅是因为蛇在我们身边常见,而且有出土文物为证。在罗家坝,出土文物有蛇头形纽陶器盖等;在渠县城坝,M45号大墓出土3支金剑格的青铜剑,其中,一支剑的剑身铸为长蛇覆盖、一支剑的剑身铸有双蛇缠绕覆盖。
达州巴人图腾为蛇,起源问题则可破解,至少可以否定来自虎巴的清江流域。有专家指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
如此看来,罗家坝巴人应来自陕西南部的汉水上游地区,自北向南逐次迁徙至此,再通过渠江顺流而下,融入长江,在重庆与清江流域而来的虎巴相亲相爱、相恨相杀,共同创造了神奇神秘神圣的巴文化。
当然,也不排除“我就是我”,罗家坝就是达州巴人的原生地。
巴文字
在宣汉及其周边地区神职人员中,至今使用的符咒中有一种特殊文字,经辨认其并非“端公画桃符”。这种文字以象形和会意为主,大多属于祭祀及医药用语,体现了祭司主持祭祀和神药两医的职业特点。
这种文字大量出现在匾额、碑文、石刻、残片、字典、书信、药方、经幡等载体上。宣汉县土黄镇有明朝大祭司朱琚元用这种文字手书的“天地君亲师位”牌位,龙泉土家族乡有这种文字书写的“避、十”,马渡关镇有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月”,南坝镇有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天书崖”。
宣汉县土家文化研究会从2013年起收集这种文字,目前已收集到1万余字。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考古专家对罗家坝遗址46件出土器物进行整理,归纳出63种巴蜀符号,与这种文字有所对应。或许这就是巴文字的传承和延续,是见证巴国兴衰的活化石。
当然,考古是严谨的,学术也是严谨的,因为巴人有文字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考古学专家和文字学专家尚且还不会轻易认可这种文字就是巴文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冉 奎 (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