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听老街里穿透历史的“吆喝”——走在恩阳歇一脚

作者:杨 琳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14 11:12:00 浏览次数:997 【字体:

“早晚都是恩阳河,走在恩阳歇一脚,买不到的买得到,卖不脱的卖得脱。”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顺口溜,说的就是位于巴中西南部的恩阳古镇。这座大巴山怀抱的古镇,素有“小上海”“川北明珠”的美誉。恩阳河和之字河交汇进入嘉陵江,让恩阳古镇成为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同时,恩阳古镇又是米仓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如今的恩阳古镇已褪去繁华,更像世外桃源,历经千年,依然保留古朴的容颜。

水路码头 曾是川东北交通枢纽

因水而生、因道繁荣的恩阳古镇,在明清时期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流淌的河水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

从恩阳古镇游客中心沿小路向下走至之字河畔,眼前便是一座青石铺就的小桥。这座建于清朝中期的起凤桥,桥面很窄,只容得下两三人。正值汛期,水位快贴近桥面。河两岸冷冷清清,偶有看到在河边洗衣服的老人。

建于清朝中期的恩阳起凤桥(供图:恩阳区档案史志局)

跨过起凤桥,拾级而上,眼前的景象让人有种穿越的错觉: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仿佛时间不曾在这里留下痕迹。河边的茶馆,是古镇居民聚集地之一,从谈天说地中,方能感受古镇如今的烟火气。

恩阳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在同一时期设郡建县,说明它的商贸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证明那个时候古镇已经非常繁荣了。经过清朝“湖广填四川”后,恩阳更是商贾云集,大量物资在此汇集交流,船运业兴旺,场镇繁荣。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1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

当时的水码头,可谓是‘日看千人拱手,夜看万点灯火’。历史上,恩阳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恩阳之前还成立了木船运输合作社,最高峰有400多个船夫。3吨以下的小船,有一个船夫;3吨至5吨配两个;5吨至10吨配3个。因为过去对外交通主要靠水运,几个恩阳的大商人甚至定居重庆,他们拥有几十条船,上下发货。

恩阳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水码头,恩阳古镇还是米仓古道的重要节点。过去有句话叫‘汉中好挣钱,一去七八年’。过去“巴山背二哥”把布匹从这里背到汉中去卖,要翻过米仓山,走得很艰难。南部产盐,川东北都吃南部的盐,也是背到恩阳来卖。

据《巴中县志》记载,大巴山的银耳、木耳、药材、皮毛、蚕丝、棉花、木材、煤焦、钢铁、小五金等,经恩阳运往重庆,另一方面,本地以及从南部、重庆运来的工业品、海产品等则经恩阳再销往甘陕。工业重要原料桐油,经恩阳运抵重庆,通过水运甚至销售到东南亚。

上世纪60年代,古镇依然保留着水运,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因公路运输便利水运才结束。

街道布局 承载繁盛一时的商业文化

恩阳古镇历史上最辉煌时有37条古街,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9条街以及传统的街市格局。油坊街、姜市街、鸡神楼街……至今沿用的街名,让人似乎听到昔日的吆喝声。

恩阳古镇现存正街(分上正街和下正街)、大石坎街、回龙街三条主街,28条小巷。从起凤桥上来,便到达上正街,两侧有茶馆、小卖部、餐馆、大院等等。历史上,米仓道就是穿过这条街。

古镇老街(恩阳古镇管委会供图)

细致的街道布局,让这座小镇的“买卖”井然有序,这一点从街名可窥一二。例如,米市街是交易粮食的,陶市街是卖陶瓷的,姜市街是买卖姜的……

如今,临河的油坊街,是古镇最热闹的古街之一,老百姓很爱在河边喝茶打牌。

古代恩阳人非常注重诚信交易。在鸡神楼街的院坝,过去是棉花、棉线交易的地方。在院坝旁有座木楼,最下面供了一个很大的鸡神木雕。鸡神旁有个机关,如果触动机关,鸡神两个翅膀就合起来,会让人觉得害怕。过去,有些商人在棉花里面装石头、沙子欺骗消费者,被发现后,就会被带来这里受惩罚。

恩阳古镇文化商业街(图片来自网络)

在贸易繁荣的时代,恩阳古镇的印花被、铁器、竹编等非常受欢迎。如今古镇的街上,还能看到卖竹编、铁器等的店铺。

王氏铁货铺是镇上的一家老店,64岁的老板王代富经营这家店铺已经24年。店里紧凑地摆放着造型各异的铁器,有牛毛梳、老鼠夹、锅铲等等。一位游客路过此店,就像发现了宝藏一般,端起相机“咔咔咔”按下快门。店里许多铁器,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多半叫不出名字。王代富拿起一把有三叉的铁器,说这叫“拦抓”,用于打捞河里的树叶和漂浮物。不过现在这些都快要失传了,会打铁的人也很少了。很多人都觉得,经营铁货铺并不是一件好营生,子女都在成都,他们做这些干啥哦?累人得很!

红色遗址让古镇添了几多庄严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恩阳设置前总指挥部,建立恩阳县苏维埃政权。古镇上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约400米长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古镇上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街上“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不仅是正街,老场街的“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姜市街的“工农穷人全体来参加红军维护自己的利益”等等,让古镇添了几多庄严。

恩阳上正街(杨琳 摄)

1932年,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至1935年,在恩阳设置前总指挥部,建立恩阳县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农、文、卫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在汇集各地优秀学生的列宁模范学校,出了五个将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此读书。

1935年红军撤离,国民党政权重建,对红军遗址进行了大批破坏。在下正街,一块写有“拥护红军”的标语,明显和旁边石壁的颜色不一样。据当地民众回忆,当年在国民党还乡团大肆破坏之际,镇上的百姓在标语外糊上一层泥,才让这条标语得以保存。

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旧址(供图:恩阳区档案史志局)

在此标语旁,是曾经的钱庄,门口设有齐门柜台,方便商贩存货、办理业务,红军入川后,这里改为财政委员会。在它对面,是红军经理处遗址,红军曾经在此储藏过粮食、弹药、衣服等物资。这里过去是个印刷厂,红军入川后发行了一批货币,那个时候印钞用的是布。布容易着色,洗不掉色,折叠也不会破损。”

几十年的岁月拂过恩阳古镇,见证过峥嵘岁月的旧址也有了新的使命。红军经理处遗址经修缮后,承担起古镇历史文物展示、书法绘画展览的功能,还将展示更多的恩阳特色文化产品。正街上未对外开放的三圣宫,经修缮后,将建成博物馆,展示红军建立恩阳县苏维埃政权的实物。

保护开发 有望复原繁盛之景

如今的恩阳古镇,在保护和开发的进程中,将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历史上的繁盛之景有望再现。

恩阳古镇如今居住着大量原著居民,邻里街坊相遇,总会熟络地互道家长里短。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甚至门不闭户。

恩阳古镇(供图:恩阳区档案史志局)

如今,恩阳古镇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着清朝以及民国时期格局,多是穿斗结构,以川北民居四合院为主。2014年,恩阳古镇核心区启动首批修缮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采取古法修缮保护技术,对古镇内12处红色旧址和胡家大院等清代建筑进行修缮恢复,确保古镇建筑风貌不走样。修缮之前,必须对建筑拍照。修缮用建材,必须用柏木和松木,不得采取其它建材。如果居民要对自家房屋进行修护,比如上漆,古镇还将出一套统一的标准,以防出现色差。

虽然早在2002年恩阳古镇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但其知名度并未与之相匹配。“留客难”一直是古镇旅游发展的痛点,吃、住、玩、游,古镇的基本条件还没达到。

古镇的商业业态并不多,且分布较为零散,文化展示还未形成聚合力,游客逛古镇往往是走马观花。

恩阳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古镇原著居民多,在目前的规划中,古镇的核心区要最大程度保留现有状态,适当发展商业。为了“留客”,恩阳古镇打算恢复鼎盛时期的业态,比如姜市街原来是什么状态,就恢复成什么状态。虽然现在不可能在姜市街上卖姜,但是可以在街上做生姜制品的展陈和销售,还可以展示各种生活百态,让大家感受到古镇历史上的繁盛之景。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杨 琳

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