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四川资中炭精雕刻

作者:李世元 来源:“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8-09-13 21:12:00 浏览次数:1083 【字体:

炭精条写生素描——丽江古城(图片来自网络)  

炭精又名煤精、墨珀、煤玉、黑宝石,生成于距今三百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由古代柞、桦、松、柏等硬木变成,硬度在3-3. 6度之间,比一般煤炭轻,通体呈黑褐色,具有质地坚硬易碎、结构细腻、蜡状光泽的特点。

炭精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资中县亢溪桥、万佛场、朱家场、红花、水南镇凉风坳一带,是雕刻工艺美术作品和首饰的上等材料。

资中炭精雕刻选用炭精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工艺,相料取形,经历砍、铲、走、抢、磨、抛、滚、擀、剁、刨、钻、搓等独到技法和工序,制成佛像、佛珠、手镯、发簪、戒指、图章、烟斗、膀圈和人物塑像、动物、花鸟等各类工艺品。用炭精雕出的作品,具有千年光泽不腐变,可与玉器媲美的优点,既是资中本土特有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世界少有的特殊工艺品。

早年,在汉代墓中,就出土了炭精雕刻的佛珠;我在爱好者的藏品中就看见了他们珍藏了多年的汉代佛珠。

清代咸丰年间,资中一位姓龚的雕刻艺人偶然从崩垮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试着用来雕刻了几件工艺品,其质腻莹泽,光彩照人,风韵特异,令人爱不释手,别人问他是什么材料做的,他顺口答道“炭精”。从此,这种矿物质便被资中人称为“炭精”。

早在咸丰年之前,资中农民也曾经挖到过这种矿物质,就把它叫草皮炭、黑玉,最后被大家公认为炭精。

艺人龚的产品最初是戒指、耳环、簪子、佛珠等小玩意,后来又制作成手镯、花鸟,大块的物料便制成佛像、美女。炭精黑得庄重典雅,制出的产品非常光亮,永不褪色。尤其可贵的是,佩戴炭精手镯冬暖夏凉,还具有除祛风湿效果;制成的烟杆,不传热,不生油烟、不变烟味,因而深受烟民喜爱,被誉为“黑玉”“墨珀”。

炭精是资中的特殊矿产,据现有资料,只有在资中地区才有零星发现,蕴藏量不大,而且分布十分散乱。蕴藏炭精的地方分为深岩层、中岩层和浅岩层。往往是上面是青石,下面为麻桔石,再下面才是炭精。开采的方法是先开一个明槽,鸡窝石层走向,然后顺着槽子打洞,与挖煤炭的方式差不多。

光绪年间,很多人因为有利可图,到处乱挖,挖断了一些殷实富户的所谓“风水龙脉”,于是,纷纷告状到官府。当时资州的州牧高培谷便布告全县各个场镇,严禁开采,艺人们也就只好“收刀捡卦”,致使炭精和发展生产中断了近半个世纪。

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成渝公路时,在资中凉风坳挖出几百斤炭精。龚老工匠的孙子龚绍武闻讯赶往现场,与好友苏云博、陈绍隆等5人,搬运回家,利用祖父传下的工具和技艺,将此项独特的工艺恢复起来。当时四川是“防区制”,王赞绪坐镇资中,对此很感兴趣,极力提倡,很快便发展到22户,从业人员42人,产品销往成都、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广西、上海等地。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一个名叫刘楷的手艺人用炭精雕刻了一个“七星连斗”,参加成都的花会展览,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墨珀”特等奖。自此炭精名声大扬,产品大增,最高峰达到年产20多万件。在资中城内最繁华的衣铺街,每到夜晚,灯火辉煌,各式各样的炭精制品犹两条黑龙,摆在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甚为壮观,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炭精制品夜市。

资中的炭精雕刻,极富地方特色。它的造型严谨古朴,格调华丽高雅,粗犷中显精巧,细腻中显豪放,在图景布局上,最爱使用“米”的形象作为装饰,巧妙地突出了炭精特有的黑色光泽,形成视觉上的扩张,异常醒目。这种设计造型,吸收了资中重龙山摩崖石刻和木刻图案的精华,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1958年9月,资中县人民政府将炭精雕刻的手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资中县炭精骨角合作社。主任:庞俊良,副主任:朱绍康、李国全,人员有:钟文章、韩焕忠、王远忠、马凯云、兰域程、黄夏章、庞遵义、王云玲(女)、李国炳、孙富仙(女)、李国炳爱人李二娘等。合作社地址在原资中县城区衣铺街36号,门面有30m2,里面有40m2左右,有阁楼。主要产品有烟杆、私章、手镯、各种动物、历史人物。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江南北雕像炭精作品,在北京获得了三等奖。为了创新和发展,社主任庞俊良到北京象牙厂深造,将北方的刀法和现代雕刻手法与资中的传统技艺融为一体,使这一独特的地方工艺更臻完善。庞俊良雕刻的一枚小小戒指,圆中现方,方中含圆,方圆结合,变幻无穷。他在宽三分花四分的平面上,用粗中显细、拙中见巧的手法,浮雕出封候拜相、仙猴盗桃、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图案,在炭精手镯上镌刻“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炭精仕女,那婀娜优美的体态,飘逸的衣纹,俊艳的面庞,娇媚的神韵,给人以春风佛面之感,被人们誉为美人国的“黑牡丹”。

1959年,四川省委发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庞俊良、朱绍康、李国全3人创作的小八路、抢渡大渡河、和平鸽、秋江、武松打虎等28件炭精雕刻作品参加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览,庞俊良的作品获得二等奖。

因炭精开采很困难,缺乏原料,资中炭精社于1964年与刊刻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骨角刊刻社”,从此,就无炭精产品问世了。

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中房地产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些炭精原生矿,李永、陈云、黎功权、尹建、彭代东、黄航等有识之士想将资中这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时试着用之雕刻了一些产品,雕出的产品深受群众喜爱,产品远销重庆、成都等地。

资中炭精雕刻已被资中县人民政府、内江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炭精雕刻这朵艺术奇葩,将重放异彩!

作者注:此文部分内容引用铁波乐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世元(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