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华夏原音——松潘羌族多声部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5-03-10 11:22:56 浏览次数:124 【字体:

华夏原音

松潘羌族多声部民歌

阿坝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

(松潘县)

级别:国家级(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序号:61 编号:II-30

公布时间:2008年6月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许多民族都与古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淌着羌族的血液。”

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没有形成文字,羌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就积淀在了民间习俗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上,根植于生产生活的民歌就是其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演唱形式,松潘羌族的多声部演唱形式,现存于松潘县小姓乡等少数羌族山寨。

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中演唱原生态羌族多声部

这里地处高山峡谷地带,过去一直是交通闭塞,往来不便的状况,构成了“羌族多声部民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空白。

“多声部”演唱一般由2人以上组成,分领唱、轮唱、重唱等多个声部。在各种场合或仪式上均可看到。

“多声部”曲调由低到高(由一个小二度音程向大二度音程呈梯形上行),直至演唱者的嗓音无法再高时,突然来一个四、五、八度音(不固定)的大弧度降落,演唱者常用假嗓音。

二声部演唱古朴典雅,忽而激越奔放,忽而如诉如泣,既展示了羌民族悠悠的岁月长河,又体现了奋发向上、进取不息的战斗精神。

松潘羌族多声部有尼莎、格尼、莎木、哈依哈拉、勒屋、嘎拉、哈让、嘛智、德智萨等曲目。多声部还衍生到羌笛、口弦、唢呐、锣鼓响器等器乐之中。

学习多声部需要从小开始熏陶,耳濡目染,十几岁便开始正式拜师学习,需要请多个老师来教,每一位老师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先学音、听唱,后学词,再学习单唱,然后学和声,同时还要学习练声。

松潘羌族多声部演唱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依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可将其大体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风俗歌和舞歌五类。

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两个声部一般采用领唱先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于领唱声部重叠,句尾以同度相合的方式进行。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或跟唱声部超越领唱声部,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大幅度慢速颤音唱法,都有着鲜明而别致的特色,成为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松潘羌族多声部民歌历史久远,有丰富的歌种与曲目、稳定的形态、完整的结构、成熟的唱法和古朴的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审美与研究价值。

羌族多声部民歌所流传的区域松潘小姓乡与藏族聚居区毗邻,其生活受到藏族文化的一定影响,有藏羌融合文化的特征,为研究其他藏缅语族多声部民歌提供了线索。

多声部演出

松潘羌族多声部种类主要有以下各类:

(一)尼莎

为多人组合演唱,分男女声,以对唱的表演形式为主,也可以男女混声对唱。适合于一般娱乐场合,既是一种娱乐消遣,又是对歌比赛。

演唱时严格遵循传统曲调和传统歌词,不得随意改变,谁要是改变传统,则视其为不地道。

相传尼莎有72部,每部有至少1首曲调。现今流传的仅有61部、108首,其余部分已失传。

尼沙歌词很长,独立成曲,每次演唱时都是换调不换词,一首歌必须把词完整的唱完,一首曲目唱完可长达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以上。相传,历史上开展“尼莎”比赛,关闭门窗,几天几夜进行比赛,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二)格尼

一般为男声演唱,二人组合分声部演唱。松潘埃溪村只限男声,其它地区有女声,也有男女混声。

它与力沙是姊妹曲,二者歌词可以对换,同力莎曲目数量相当,都独立成曲,但演唱风格迥然不同。

由于演唱难度大,演唱时间不长,因此不换调,填词不长,一般四句正词,四句衬词就结束,适合于喜庆喝酒场合演唱,是酒歌。

(三)莎木

限男声唱,一般在秋季架粮食劳动间隙,站在地边向着远处,或向着河谷放声高唱,有7首曲目,歌词少,且单调简单。既需要演唱技巧,又需要美妙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情时,常常令听歌者潸然泪下。

(四)哈依哈拉

一般为单人在山上独唱,是比较典型的山歌。男女声不限,可以混合唱;曲目不多,只有3首,声音难度大,音高,难以驾驭;歌词少,可以不填词单唱曲调,也可以作为情歌,即兴填词演唱,是唯一一种能作为情歌的曲目。

(五)勒吾

一般以女声为主,主要在收割麦子换地块时2~4人站在地坎边上对着空旷的山谷或山崖以多个声部演唱,声音要求纯真、清亮,最美是用不同音色的声部演唱,能在山谷间荡起美妙的回声,有7首曲目。

(六)嘎拉

男女声可以随意组合,声部不限,一般在野外演唱,不受季节限制。无固定词,演唱熟练者可以即兴填词,但因为音高原因,演唱时间不长,因此唱词不多,有7首曲目。

(七)哈让

传统春耕唱劳动歌

限男声演唱,在耕地驾牛转弯时,唱给牛听的歌,使牛与人在耕地时达到默契配合的效果,牛听到此歌声后,即很顺从的停下来转弯。自家的牛习惯听自己主人的歌声,是非常感人的人与牛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可以即兴填词,以夸奖自家的牛纯善、有力、辛苦等。还有一种叫“哦啦”,是在耕地坎边时唱的,地坎边往往很高,牛会紧张,不能顺利拉犁,这时主人就会唱“哦啦”,给牛提示和鼓励,牛会很稳健的走地边拉犁,可以犁到地坎最边沿上。

(八)哈珠啦依

为秋收集体劳动时演唱,男女对唱,有固定的词,有十几首。通过歌唱使枯燥、重复的重体力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劳动场面。

(九)嘛智

松潘小姓羌族在信仰自然神的同时,受本波教影响,丧葬活动中念诵“八字真言”——嘛智,即“哞嘛智嘛依萨勒哚”。将“八字真言”填入40余首不同曲目中以羌族多声部形式演唱。分男女声部轮唱,反复演唱,转换曲目时,由演唱技艺高超者领唱。这种方式把单调枯燥的“八字真言”念诵变得有趣,在快乐的歌唱中达到念诵目的。深受本教寺庙宗教人士的欢迎。念诵“八字真言”一般在超度亡灵时演唱,如亲人去世,周围亲朋好友到家里演唱,一般是唱三天三夜,直到掩埋为止。在死者的祭日家人请人来念诵。反复念诵要达到一定数量,并用佛珠计数。

(十)德智萨

传统接亲仪式唱婚庆歌

即“消灾经”。羌族信奉自然神灵,万物有神,各种灾害都是由于对自然神灵不敬而造成的结果。这与本波教教义相符合,因此,念诵“德智萨”即“阿格阿咪德智萨”,消灾活动中集体以多声部方式反复念诵,将“阿格阿咪德智萨”填入40余首不同曲目中以羌族多声部形式演唱。演唱形式与“嘛智”相同。

(十一)锣鼓响器

传统接亲仪式唱婚庆歌

羌族在喜庆场合都使用锣鼓响器,击打方式有自己的特色,同一乐器成双时,不能同步击打,要错开击打,分出声部来,器乐声特别。不同喜庆场合打击方法有所不同,如结婚、耍龙灯、羌戏等场合打击方式各不相同。

(十二)唢呐

松潘羌族在喜庆的日子配合锣鼓响器有吹奏唢呐的习惯。可以是单支唢呐,也可以是一对唢呐同时吹奏,有几首不同的曲调,一对唢呐同时吹奏时必须以多声部形式吹奏。采用鼓腮换气法,无间断吹奏。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