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抿抿甜!用一勺糖,让世界尝到成都的甜

作者:龚珂仪 来源:方志成华 发布时间:2025-04-20 14:20:30 浏览次数:158 【字体:

抿抿甜!用一勺糖

让世界尝到成都的甜

龚珂仪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铜勺为笔、糖液为墨,手腕轻抖间,金黄的糖浆缓缓流淌,在石板上凝固成花鸟虫鱼、英雄豪杰,这便是流行于成都街头巷尾的艺术——糖画。

小时候在街头、公园玩耍时不时便会看到卖糖画的,那时糖画是孩童手中最时髦且甜蜜的玩具。而在画糖匠人们眼里,糖画可是心血凝聚的文化瑰宝。

2019年,成都糖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糖画的传承绕不开“樊糖饼”的传奇,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樊德然到其子樊均富,两代匠人以糖为媒,将这门技艺从市井烟火推向国际舞台,书写了一段跨越百年的非遗故事。

图源:红星新闻

糖影人生

从成都巷陌到国际舞台

糖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最初被称为“糖丞相”。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糖画自传入民间便展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民间艺人们发现融化的糖浆遇冷即凝,便以铜勺为笔,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富有趣味性的图案,深得孩童们青睐。

它巧妙融合皮影戏的光影神韵与民间剪纸的镂空技艺,题材从最初的简单纹样拓展至花鸟虫兽、神话传说,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清代中期,糖画随各地民间技艺一同传入四川,凭借生动的造型与甜蜜的口感迅速融入蜀地生活。

辛亥革命后,各地糖画因战乱频发逐渐消亡,而四川因蔗糖产量长期居全国之首,且历史上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庙会集市常年兴盛,为糖画提供了存续的文化土壤。在此过程中,糖画与巴蜀文化深度交融,尤其清末川剧的兴盛更赋予其文化灵魂,艺人们将戏台上刀光剑影的英雄豪杰、水袖摇曳的旦角佳丽,凝练成石板上的“可食浮雕”。

陈昌吉《关公》(图源:四川非遗)

1924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成都糖画)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德然,出生于成都一户贫寒之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计艰难。11岁那年,他到南府街跟随一个姓谢的师父学艺。学艺期间,他每日勤勉,刻苦打磨,且善于创新,受到师傅称赞。

三年后,樊德然学成出师摆摊,以“樊糖饼”为名,在街头巷尾支起一方青石板。做生意聚人气是门学问,樊德然趁空闲便用糖浆描画花鸟人物,甜香引着孩童驻足,看热闹的渐渐成了买主。

逐渐地他迷上了将看过的川剧人物变糖画,把张飞关羽的盔甲纹路都凝成金丝,插在铜锤把子上当招牌,过路的没有不多瞧两眼的。随着糖饼摊越来越受欢迎,不知不觉中樊德然就走上了这条艺术创作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成都,戏班多为流动演出。樊德然自幼喜爱川剧,经常跟着戏班子穿梭于戏台之下,摆摊在台下,一边看戏,一边用糖浆复刻戏中人物的神韵。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制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逐渐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名气也传开来。

樊德然和他的糖画(图源:成都政协)

20世纪60年代,樊德然在成都先后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进行糖画创作演示,其精湛技艺获得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樊德然退休后积极联络成都地区糖画艺人,于1986年牵头创建了“成都市东城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为长期缺乏社会认可的糖画艺人建立了首个行业组织,同时他招收近三十名弟子传承技艺。

1992年5月,时年68岁的樊德然作为“中法友好民间艺术代表团”核心成员赴法进行文化交流,现场展示糖画制作工艺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夫人接见,标志着糖画艺术首次走出国门并在欧洲引发热烈反响。1996年,凝结着半个世纪创作智慧的两套糖画工具,分别被法国蒙彼利埃市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博物馆永久典藏。

樊德然正在制作糖画(图源:四川非遗)

父子守艺

铜勺里的坚守

“糖画是苦日子里熬出的甜。”

樊德然深知这门手艺的艰辛,竭力让子女读书谋生。然而,血脉里的技艺基因终难磨灭,樊均富自幼跟随父亲摆摊,耳濡目染。尽管樊德然明令禁止儿子学艺,糖画已然在樊均富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成年后,樊均富当过兵、开过出租车,但心中始终放不下糖画。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父亲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为守护这门技艺,他瞒着父亲辞职,在家中闭门苦练,买来两百斤黄糖,反复试验熬糖火候,画笔在纸上反复描摹着百戏人物的轮廓。2015年父亲去世后,樊均富正式扛起“樊糖饼”招牌。在2019年4月公布的成华区首届"成华工匠"名单中,桃蹊路街道府青巷的糖画传承人樊均富榜上有名。

在成都糖画的技艺谱系中,“子子货”(指直接倾倒而出的圆形糖饼儿)的浑圆、“丝丝货”(指以糖液所形成的缠绵的线条来构图)的纤巧与“小货”(指体型偏小工艺简单的作品)的简约各具风韵。而樊均富专精的戏曲人物“大货”(指体型较大构图复杂的作品),堪称糖画界的重工艺术,仅面部塑造就需十余把特制铜起子,父亲留下来的几把工具更被他视若珍宝。

糖画制作工具(图源:成华发布)

为精准捕捉戏曲人物的气韵,他常对着屏幕定格名角神态,素描本上叠满人物轮廓的千姿百态。糖画艺术的精髓在于形神交融,画糖人是没有底稿的,全凭多年沉淀的观察功夫,胸中自有万千图景。樊均富的糖画艺术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构图讲究气韵流动,在方寸之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人物塑造技艺,从《三国演义》再到《西游记》,百余个经典戏曲人物在他的勺下被赋予独特生命力。

这其中的每个糖画造型都承载着历史源流,樊均富执勺作画时,总爱对着围观的娃娃们娓娓道来,借着这缕糖香,把历史与文化悄悄种在孩子们心田,这才是手艺传承的真谛。

为墨,手腕轻抖间,金黄的糖浆缓缓流淌,在石板上凝固成花鸟虫鱼、英雄豪杰,这便是流行于成都街头巷尾的艺术——糖画。

樊均富制作的戏曲人物(图源:成华发布)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樊均富用传统技艺创作出糖画版“蓉宝”,免费送给社区居民。当金灿灿的糖浆在大理石板上游走,转瞬幻化出跃动的“蓉宝”形象,围观孩童的惊叹声里,传统非遗正与青春盛会温柔相拥,这些承载着匠心的甜蜜使者,将成都的千年文脉化作大运会最甜美的城市礼物。

樊均富制作的糖画版蓉宝(图源:成华发布)

六百载蜀地烟云中,糖画艺术始终焕发活力,正是源于无数像樊均富这样的守艺人,以古法制新艺,让糖勺勾勒的不仅是甜蜜记忆,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

非遗新生

传统对话未来

成华区作为成都糖画的重要传承地,始终将非遗保护与社区文化深度融合。在政策扶持与民间匠人的共同努力下,糖画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更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机。

图源:锦江发布

糖画在成华区各类节庆活动中频频亮相。2019年金秋十月,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华区分会场的现场,时年62岁的樊均富,依托成华区政府搭建的文化对话平台,通过现场展演糖画制作技艺,生动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025年元宵节,“蛇舞元宵·非遗庆团圆”活动在区群团服务中心举办,通过沉浸式制作体验重现传统市井文化,非遗糖画摊位前吸引大批市民,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打卡点。同年1月,成华法治文化广场的“欢乐喜庆迎新春”活动中,非遗糖画区域飘散阵阵甜香,艺人巧手绘制的动物糖画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

樊均富和他的糖画(图源:方志成华)

从樊德然铜勺下的川剧风华,到樊均富笔尖的国潮新韵,糖画在成华区走过了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百年历程。它不仅是手艺人对温度与速度的精准掌控,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

当糖浆在石板上凝固成永恒,那些关于传承、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故事,也随着每一口甜味,细细蔓延开来。

糖画要“活”,就得让人既尝到甜,更读懂甜里的千年光阴。而这口穿越时空的甜,正从成都的街头出发,流向世界,流向未来。

来源:方志成华(资料来源:《桃蹊路》,方志成华微信公众号,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成华发布微信公众号,成都政协微信公众号,成都市成华区群团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龚珂仪

来源: 方志成华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