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巴塘建成非遗传习体验所

作者:巴塘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23 16:20:57 浏览次数:1074 【字体:

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他陌生又熟悉,他们藏在街头巷尾,鲜活又精彩。

近日,承载着巴塘非遗文化前世今生的巴塘非遗传习体验所在茶马古道巴塘老街正式开馆,让群众和游客能在方寸之间一览巴塘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

巴塘非遗传习体验所是了解巴塘历史、展示民俗风情、传承本土文化的综合性体验馆,展馆采用实物展陈、图文介绍、雕塑模拟等形式,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巴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群众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既能让群众目睹先民们梦想起航的足迹,又能领略他们智慧和技艺的风采。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集传习、表演、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也可以看到巴塘本地出产的民间工艺品、土特产、扶贫农特产品韵动的非遗文化,悠扬的旋律、热情的舞步、古老的红色藏房里随着深沉而浑厚的弦胡声响起,来自巴塘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和弦子爱好者们集结在这里用细腻的舞姿镌写着自己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成为文化传习馆里一个靓丽的文化符号。

传习所是集传习、表演、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区,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的巴塘弦子、藏戏,还可以在休息区畅饮美酒和品尝美食。

民间手工艺——黑土陶,早在2000多年前,藏族民间艺人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巴塘黑土陶的制作技艺流传于拉哇乡一带,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制作技艺。这些陶制品都是出自于拉哇乡艺人之手,他们选用当地的纯净细腻的红黏土和黏土石,经过捣碎,筛选、绘纹、烧制等环节制作而成,如今这项技艺已成为该乡脱贫奔康的又一产业。

农耕文化——波密乡波勉村藏氆氇纺织是用家织的牛羊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这是藏区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位于海拔3700米的波密乡波勉村是巴塘县最偏远的村寨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巴塘县在波勉村发展起了藏氆氇纺织项目,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致富增收的巧媳妇,走出了一条文化加扶贫的新路子。在2018年度,该村妇女群众以纺织藏氆氇带动了全村54户的致富增收,该村被甘孜州妇女联合会评为甘孜州巾帼妇字号基地。

巴塘的弦子文化源远流长。2000年5月,巴塘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6年6月,巴塘弦子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巴塘弦子数据库正式启动,共搜集整理弦子词2000余首、弦子曲300余首。

巴塘茶马文化历史除各类非遗文化展示区外,传习所里的老照片也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照片墙,充分展示了巴塘的茶马文化历史。凤都护殉节处、孔道大通等是巴塘县鹦哥嘴石刻群的精华所在。2013年5月,巴塘鹦哥嘴茶马古道被正式列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舌尖上的饕餮盛宴,巴塘冒面、团结包子、醋海椒,你能想象到的巴塘传统美食,都可以在这里尝个痛快。碗里清亮的汤汁上浮着淡黄色的面条,旁边点缀着红褐色肉臊,一碗正宗的巴塘冒面再配上酸、辣、香、甜、麻的醋海椒,让人口舌生津食欲大开。除了冒面、团结包子等传统巴塘美食,大厅还陈列了各种巴塘土特产、扶贫农特产品。

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财富,正是这些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巴塘人,非遗文化所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魅力的生活美学,赋予了城市的灵魂。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巴塘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