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名家眼中的四川风光】赵丽宏 ‖ 望江楼畔觅诗魂

发布时间:2019-04-29 14:49:1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古往今来,文学家、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讲述自己心中的天府之国,为大好山川造像;而文化,也让这方沃土充盈着灵魂,吸引八方来客。文化名家眼中的天府美景有着怎样的风情?《四川日报》天府周末特别策划了“名家眼中的四川风光”,精选了文学名篇、著名画作及摄影作品中的四川风光,以名家视角聚焦四川风光,以人文方式呈现文旅魅力,敬请垂注。

 三十多年前来成都,到过望江楼。那时来望江楼,就是为了寻访女诗人薛涛的足迹,来凭吊一个一千多年前的美丽诗魂。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成就最高,存诗最多,生活经历也最丰富的一位。因为她特殊的身世和经历,古今文人中,有人尊称她为“女校书”“女才子”,也有人称她为“文妖”。她的诗却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伴随着她的凄美动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和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她是成都的精灵,是成都的魂魄,是成都兴衰荣辱的见证,她游荡在历史的梦魂里,也长生在现实的喧嚷中。薛涛作为诗人的成就和影响,也许无法和草堂中的诗圣杜甫相提并论,然而一个社会下层的女子,以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勇气,以自己独创一格的气派,让后来者衷心钦敬。在中国古代的女诗人中,除了李清照,没有人能和薛涛比肩。

望江楼公园

 如今,望江楼畔,锦江清流依然,崇丽阁,薛涛井,薛涛墓,景象如昔。望江楼公园里多了薛涛纪念馆,多了几尊用汉白玉雕的薛涛像,现代雕塑家想象中的薛涛,表情沉静,姿态优雅,伫立在修竹丛中,凝望着络绎不绝的访客,想着她永远也无法被人破解的心事。在望江楼畔徜徉遐想,我试图再一次寻找她留在这里的足迹。

望江楼

 望江楼公园中,薛涛井是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

薛涛井

 薛涛井名气很大,因为相传这是薛涛用来取水制笺的所在。不过年代久远,薛涛当年是否用过此井,无法考证,来这里的人,相信这就是薛涛用过的井。

成都望江公园内薛涛像

 薛涛井地处望江楼古建筑群的中心。宽阔的井台前,古木蓊郁,宽阔的井台为莲花台座,地面石板呈圆形辐射状排列,正中为井眼,八角形石井栏高出地面尺余,井口覆一块圆形莲花状石井盖,使人看不见井底波澜。井边有两棵大树,树干挺拔,绿荫婆娑,似为女贞,看起来树龄不长,并非古树,是近人所栽,午后的斜阳正透过两棵大树的浓荫,将斑驳迷离的光点洒落在井台上。井台背后,是一堵画梁斗拱的朱墙牌坊,牌坊中嵌三块石碑,中间为一块红砂石大碑,碑刻“薛涛井”三个楷书大字,字体端庄丰润,很有风骨,落款是:“康熙甲辰三月立”,那是公元1664年,距今三百多年了。这三个大字的书写者,是当时的成都知府冀应熊。牌坊两边嵌着两块诗碑,左边碑上刻着清人周厚辕书写的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右边碑刻周厚辕的一首七绝:“万玉珊珊凤尾书,枳花篱近野人居。井阑月坠飘梧影,素发飘飘雪色如。”

薛涛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府志》有记载:“薛涛井,旧名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石栏周环。为蜀蕃制笺处,有堂室数楹,令卒守之。每年定期命匠制纸,因为上进表疏。本朝知府冀应熊书薛涛井三字刻石。”冀应熊是一位重史尊文的官吏,他到成都当知府后,曾修缮杜甫草堂,重修汉昭烈皇帝惠陵,并题写“汉昭烈之陵”。他为薛涛墓题字并刻石立碑,使这里成为人们寻访诗魂故迹的重要景点。题写薛涛井诗碑的周厚辕,是清乾隆时期的文人,距冀应熊题写“薛涛井”,已经一百多年。

成都望江公园内薛涛井

再往前推千百年,这里是什么模样,是否有这样的井,无人能知。明人王珙有七绝《薛涛井》:“锦笺新样出名娃,绕郭芙蓉漾粉沙。犹有一澄香积水,漂红深浅似桃花。”王珙写这首诗时,冀应熊还没有为薛涛井题字立碑,既以薛涛井为诗题,当时人们一定已称此井为薛涛井了。清代的诗人曾经留下过一些吟咏薛涛井的诗,那是井边有了碑石之后了。胡延,有七律《薛涛井》:“惆怅枇杷白板门,当年桃李不成村。美人黄土今千载,古渡青莎径一痕。江水有情仍潋滟,井泉不语自清漫。名笺染就春无痕,何必重招倩女魂。”葛峻起有七绝《薛涛井》:“十样锦笺别样新,风流遗迹几经春。只今石,埋荒草,漫向江头吊美人。”张问陶有五律《游薛涛井》:“风竹缘江冷,残碑卧晚晴。秋花才女泪,春梦锦官城。古井澄千尺,名笺艳一生。烹茶谈佚事,宛转辘轳声。”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数百年间薛涛井边发生的变化,人间荣辱兴衰的交替,也在井边发生。晚清时,这里已是一派荒凉景象,石栏颓废,残碑倒卧,荒草丛生。在凋敝的废墟中,人们只能在诗文和传说中想象薛涛如何取水制笺,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绝代风华。

薛涛吟诗图,赵蕴玉作

 薛涛井畔凋敝荒凉的景象,只能在古诗中寻觅了。现在,这里成了望江楼公园的一个中心。站在薛涛井边,可以环望周围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浣笺亭、清婉室、五云仙馆……这些建筑,高高低低,形态各异,竞相显示自己的曼妙美色,组合成一幅彩色长卷,在视野中起伏叠合。眼前的这幅彩色长卷,很自然地使我联想起薛涛笺。在这里,如果有什么思古之幽情,那一定和薛涛笺有关。薛涛井,是和薛涛笺连在一起的,“古井澄千尺,名笺艳一生”,有井中清泉,才有精美笺纸诞生。唐代的成都,造纸业很发达,城西浣花溪流畔有很多造纸作坊,益州黄白麻纸,是当时质地优良的上好纸张。这里也盛产精美的蜀笺,色彩缤纷,样式繁多。诗人韦庄有《乞彩笺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制笺的盛况:“浣花溪上如花落,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霓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供,卓文醉后开无力。孔雀衔来向日飞,翩翩压折黄金翼。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砻山岳罗星斗。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班班布在时人口,满袖松花都未有。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

薛涛纪念馆

韦庄的诗,结尾梦见薛涛,引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薛涛笺。薛涛不仅是诗人,也是艺术的独创者,她制作笺纸,起初也许只是自己使用,但这种融诗、书、画于一纸的彩笺,让很多人爱不释手。用薛涛笺写信录诗,渐渐成为当时文人的时尚。薛涛笺的名声,不仅在成都如日中天,还传到了首都长安,长安的文人,也能以得到薛涛笺,使用薛涛笺为风雅之事。薛涛笺曾经是文人雅士争相追寻的风雅之物,在薛涛笺上题诗作画,曾经是当时文人的时尚。

关于薛涛笺的文字,自唐以来,流传甚多。

李商隐的七律《送崔珏往西川》,写到了薛涛笺:“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崔道融有七绝《谢朱常侍寄题剡纸》:“百幅轻明雪未融,薛家凡纸漫深红。不应点染闲言语,留记将军盖世功。”元代诗人袁桷曾以《薛涛笺》为题写诗:“蜀王宫殿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可是青山留不住,子规声断促归朝。十样鸾笺起薛涛,黄荃禽鸟赵昌桃。浣花旧事何人记,万劫春风磷火高。”元代女诗人张玉娘的《锦花笺》,写的也是薛涛笺:“薛涛诗思饶春色,十样鸾笺五彩夸。香染桃英清入观,影翩藤角眩生花。涓涓锦水涵秋叶,冉冉剡波漾晚霞。却笑回文苏氏子,工夫空自度韶华。”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曾写过一首和薛涛笺有关的七绝:“谁信千年百乱离,锦城丝管古今宜。薛涛笺纸桃花色,乞取明灯照写诗。”沈尹默写这首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他居留成都,国土沦丧和家人离散的惨痛现实,让他心思不宁。然而战乱时期的成都,人们仍然保存着传统的雅兴,沈尹默是看到了精美的薛涛笺,才引发了诗兴。这首诗,也许曾被他抄写在薛涛笺上,不知是否还在世间流传。

 真正的“薛涛笺”究竟何等模样,今人已难知晓。当年,用“薛涛笺”书写诗文,是文人的时尚。以现代的说法,薛涛是当年“引领时尚”的女明星。薛涛的诗,广为传诵的不多,但“薛涛笺”却一直流传至今。有人在一副对联中列数古人绝艺:“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笔、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薛涛的名字,赫然与屈原、杜甫、王维、司马迁、王羲之等人并列,这也是这位女诗人的荣耀了。

(本文节选自《望江楼畔觅诗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