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岁岁春苔会 今朝味不同——都江堰灌区农村春苔会的演进历程‖李崎

作者:李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15 12:53:44 浏览次数:1238 【字体:

岁岁春苔会 今朝味不同

都江堰灌区农村春苔会的演进历程

李 崎

庄稼无二时。记得有句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点豆”。其实,川西坝子大多数乡村的农民,早在谷雨前就开始春播,玉米、大豆、谷子、菜瓜等夏季作物的种子,已在苏醒过来的土壤里酝酿着饱满的情绪,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只等一两场春雨,它们就可以探出身子,在春风的抚慰中自由地成长自由地呼吸。

谷雨一过,春播结束,还没到给庄稼破苗、培土、施肥,庄稼人又有了一些农闲的日子。这样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草木蓬发、春意盎然的日子,一个念想便在庄稼人的心里萌动和升腾——该是朝会(赶春苔会)的时候了!

一、巴蜀地区庙会的兴起

交换种子、期盼丰收的农民,踏青赏花的游人漫山遍野;太空飞椅、海盗船、碰碰车、马戏团、歌舞队,让几天前还是菜地的地方变成了游乐场;卖小吃的、卖小百货的,甚至卖冰箱、彩电、手机、轿车、摩托车的商家,见缝插针街道上摆下了摊位……进出场镇的各条道路上,密密麻麻的行人和车辆排成几公里的长龙,朝会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向庙会核心区汇聚……

以上的画面、场景,正是今天川西农村各地庙会的真实写照。

春苔会,也叫“春台会”,它是庙会的另一种叫法,巴蜀各地都存在,各地赋予不同的含义,届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同时进行商贸。翻开巴蜀文化史,庙会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巴蜀各地人民的思想情感、道德风俗、审美趣味和民族特色。秦代是祭祀初始时期,宋元时期是庙会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庙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内容丰富,规模空前。巴蜀地区庙会是中国传统庙会较为典型区之一,民族、移民、地缘等因素,造就了其典型性。

庙会作为空间实体,具有其时空特性。明朝中期后,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浪潮,巴蜀各地庙会逐渐兴起,清代、民国庙会达到鼎盛时期。巴蜀地区的庙会呈现出佛教类、道教类、民间信仰类三个类型的庙会。同时,从庙会的娱乐和商贸功能来透视,各地之间的庙会又存在着区域差异。

从娱乐方式上说,四川庙会以演戏为主,巡神为辅。从地域分布上讲,地处盆地西部、川西平原的都江堰灌区的庙会,娱乐性盛于其他区;川东丘陵区的庙会,多演戏而少游神;川南丘陵区重游神,轻演戏。

从庙会市场上看,都江堰灌区的庙会市场最为兴盛,其他各区商贸功能均不太强。二月和六月举办庙会次数最多,十一、十二月办会最少。四川庙会数量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带状和散状分布的特征。北起江油,南到乐山这一条带状,是都江堰灌溉的重点区域,也是四川庙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川东、川南、川西高原等地区,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迅速改变城乡隔阻与物资交流困难,各地农村先后恢复举办以传统庙会为基础的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庙会的恢复不仅推动了城乡间的物资交流与经济发展,而且改善了物资匮乏的局面,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互动。经过改造之后的庙会也成为传递和贯彻国家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平台,推动城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引导农村的新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建设,使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较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国家构建新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群众朝会源于看露天“愿戏”

千百年来,民间传统的主要活动就是唱大戏、敬神。在川西坝子,人们习惯性地称春台会为庙会(也叫“春苔会”)。过去,农村很多地方是靠天吃饭,庄稼人都把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希冀,寄托在“龙王”“菩萨”“圣母”等神灵身上,祈求他们适时降雨滋润万物、驱邪消灾庇佑一方。要让神灵有感或哄神灵高兴,庄稼人除焚香叩首外,还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唱一台大戏,也就是明末清初民间兴起的看露天“愿戏”,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不过,神灵是看不懂人间的戏的。看“愿戏”的还是十里八乡的庄稼人,他们就想让农闲的日子春意荡漾欢笑流淌,让平淡的生活升腾起丰收的希望。朝会当天,往往人山人海,好些人就摆个地摊、做点买卖等商贸活动。

清朝到民国年间,川西坝子农村朝会地点不像三十年前设在中小学操场上,也不像现在集镇街道上、十字路口广场上,而是设在当地某个庙宇附近一块空旷的田野里。因为每年举办春台会要搭建演戏的台子,观众也很多,所以庙会的主办者就要提前租用当地农民的庄稼地,一般是栽麻或烤烟,面积少者三五亩,多者十亩左右。待二三天的庙会完后,举办者再如数退还庄稼地给所有者继续种植水稻。

川西牛王会,古老的牛灯舞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荥经县(左)、成都新津区(中)、井研县(右上、下)等四川各地都有这一风俗(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官网)

虽然不同地方赶春台会的具体时间不一样,但大多选在农闲时间多的农历正月、二月之间,一般不超过清明。川西坝子每年最早的庙会,是彭州龙门山镇关口庙会(正月初五)。都江堰的民间庙会,几乎各个老乡场都有,有的乡镇(场)每年还要朝二至三次庙会。比如,胥家场一年就要朝三次,一次是正月十五(朝大郎庙),第二次是朝石龙津,第三次是朝歇马店(三月三)。此外,崇义铺、金马场、驾虹场也要朝两次。

三、新时期悄然变味的庙会

春苔会作为天府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是春节年味的延续,也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开始,是一年农业生产的起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川西坝子的春苔会活动一度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物资交流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兴旺起来,各地春苔会才又重新走向台前。影响最深远、参与商家最多的,要数“灌县清明物资交流会”“灌县离堆公园清明灯会”“金堂县金山清明灯会”“崇庆县元通清明交易会”“郫县花园清明交易会”。

老农们都说,赶庙会(春苔会)即使不买卖种子、农具、家具,也可预测当年的农副土特产品的买卖行情。难怪老农们都明白“庙会是农村经济晴雨表”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朝庙会人山人海的原因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苔会,几乎每个乡镇会期都有农具、机具、五金、种子、家具、花草、苗木、药材、服装、服饰等交易展销区,有的还有农具一条街、花木一条街、兰花交易区。

2000年后,随着种田农民急剧减少,庙会期间,拌桶、黄桶、柜子、犁铧、犁耙、风车(风谷机)、簸箕、蒸笼、箩篼、晒垫、斗笠、草帽、棕鞋、蓑衣等已不见踪影。受时代潮流影响,传统的木质柜子、凳子、梯子、刨子、椅子、盆子、洗脸架也被合成塑料、铝合金材质的东西取代。在聚源、蒲阳、玉堂、石羊、柳街、天马等乡镇的庙会上,还可看到现代木匠师傅将鸡公车、水磨、根雕作为挂件、摆件,卖给外地游客和民俗收藏爱好者。

纵观最近十年的地方庙会,几十年前农村随处可见的鸡公车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庙会上展销的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则是小汽车、面包车、小货车。街上人气最旺的摊点一般是通讯、服饰、箱包、表演、美食、花卉等,最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是带输赢性质的游戏、把戏、射击、钓鱼。

21世纪的今天,春苔会逐渐充实并衍生出富有鲜明时代文化气息的内容,成为人们游玩赏景、商贾贸易,文化宣传、法制教育、科技推广、招工招聘、致富信息交流,齐歌共舞的平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创始院长,都江堰报社资深记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