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吃栽秧酒、开秧门、薅秧子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栽秧习俗‖冯再光

作者:冯再光 来源:纵 目 发布时间:2024-06-01 11:24:01 浏览次数:855 【字体:

吃栽秧酒、开秧门、薅秧子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栽秧习俗

冯再光

清代嘉庆年间,绵竹诗人李德扬(字芳谷)写了一首反映古时绵竹栽秧习俗的诗:

招同人吃栽秧酒

清·李德扬

半年砚亩苦辛尝,分饷难豚例合当。

老圃老农容我学,课晴课雨替他忙。

愿祈禹甸禾千亩,乐醉豳风酒一觞。

耽听田歌斜照立,飘萧襟袂任疏狂。

栽秧酒,是旧时绵竹农耕中的一种习俗,当然,与栽秧酒相关的习俗还有很多。

每年栽秧时节,主人家为了抢时间,都要请人帮忙栽秧,这就必定要请人吃栽秧酒。届时,主人将准备好的菜肴端出来盛情招待栽秧者,其场面非常热闹,据老人讲,旧时农村喝栽秧酒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这便是诗中的“乐醉豳风酒一觞” 。

栽秧酒自晨至晚吃五餐,早、中、晚三次为正餐,之外的称为“幺台”。俗话说:“打谷子的饭,栽秧子的酒”,众人栽秧劳作中途用来“打尖”的食物,一般由主人家给干活的人送到田间,叫“送幺台”或“打幺台”。

四川话比较有趣,所谓“幺台”,原称“腰台”, 腰者,人体中部也。“腰台”指劳作中间那一台酒肉餐。据说,如果大家对主人送来的“腰台”不满意,帮工们就会让年龄最小的女性(即“幺姑”),以歌暗示主人,提醒主人把饭菜弄好一些,否则,帮工们就会怠工,甚至留下田角不栽秧子,或把秧子栽得很浅,第二天就会浮上水面,不得不叫人重栽,此举表示惩罚吝啬鬼。如果主人大方,“幺姑”就会代表帮工们唱感谢的歌儿,活也干得又快又好。因腰台的 “腰”与幺姑的“幺”同音,久而久之,“腰台”就称之“幺台”了。

吃栽秧酒无疑也是德阳一带农人共同遵守的习俗。农历四月,川西的栽秧季节到了,农户人手不够,这就须办“栽秧酒”请人帮忙栽秧,所请之人大凡都是邻居及附近亲友。一些大户人家田多地广,则要请很多的帮工栽秧。如果哪家定下栽秧时间,哪家主人就要为栽秧酒作好充分准备,家里主妇就会提前赶场,把白酒、香烟、鲜肉等物品买回家,然后马不停蹄地用菜油炸酥肉、酥果、酥豆腐等,以便到时给栽秧人食用。

栽秧第一天,被请来栽秧的男男女女一大早就来到主人家来吃早饭,其中也有带着小孩来的。这些小孩肯定没有劳力下田栽秧,他们就是冲着主人家好吃的食物而来,在乡坝里,小孩跟着大人屁股后面去主人家吃饭被称为“砍犁头”。农忙时节,主人一般不会小气,不怕被“砍”。因为栽秧的大人看见自己的小孩吃好了会更加卖力气。帮工们栽秧直至天黑,收工后又手牵小孩一起到主人家吃饭,晚上这一台“栽秧酒”,才是最丰盛的。大家酒醉饭饱,尽兴而归……

旧时,贫苦农人常常会采用另一种办法解决抢时间栽秧的问题。即:请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帮忙,相互之间不付工钱,这叫换工。但不管换工轮到谁请人栽秧,作为主人家的栽秧酒肯定不会少,也不会差。俗话 “打谷子的饭,栽秧子的酒。” 说的就是打谷子时,饭要吃饱才有劲;栽秧子时,酒喝巴适才干得好、干得快。

栽秧前,德阳一带还有“开秧门”的习俗。农民在黎明时分,就要下秧母田扯秧子,将一把一把的秧苗挑到水田边,并在自家田里插上三窝,俗称“开秧门”。然后,还要找一位栽得又快又好的人“拜秧口”,其余的人要跟在他后面栽秧,以便栽得整整齐齐,不仅有美感,也让年轻人学会栽秧技巧,以保证秧苗成活率高、长势良好。

“开秧门”一般要举行仪式。有的大户人家为图吉利,还把鼓手请到秧田边热闹一番,所请鼓手数量有多有少,少则一二人,多则四五人,当击鼓声响,帮工们便开始在鼓点节奏中下田栽秧,老农会在田坎上带头吼起“栽秧歌”,插秧人也跟着大声和唱。栽秧歌大凡都是现编现唱,属本乡本土民歌调式,所以让人触景生情,显得乡味浓郁。诗中“耽听田歌斜照立”,描写的就是这个场景。

秧子栽好,其长势一天一个样。因水田易生杂草,秧根未固,这就必须薅秧,德阳一带习惯叫“薅秧子”,其目的是除掉杂草,提高肥效。农谚云:“秧子薅得好,犹如上粪草”。

薅秧子一般要薅三道,其中头道薅秧,马虎不得。有经验的老农对薅秧从来都十分重视,为了促进水稻生长,他们常在田边监督,提醒年轻农人注重三点,即:草薅死,田薅平,泥薅软。

薅秧子不仅有仪式感,人们还要在田间地头唱薅秧歌。歌声随着薅秧动作,把劳动演绎为快乐。田间,薅秧人站成一排,每人拄一根薅秧棒,大家有序前行,脚踩泥、手拔草,薅秧时一边拉家常,一边编些笑话,你一句我一句,驱赶疲劳,倒也自在。薅秧产生的口语交流,逐渐被人归纳整理,继而演变成一首首有趣的“薅秧歌”。

“薅秧歌”一般是告诫人们不可偷懒耍滑,有监督及鼓励作用,并富有幽默感,增添了劳作乐趣,如:

田里薅秧行对行,只有狗儿爱歇凉。

如果有人图好耍,薅秧棒儿不认黄。

随着科技和社会变革,流传于德阳一带农村的栽秧酒及相关习俗逐步转型,然而,它似一幅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仍然唤起人们的记忆,那是一种扎根于心的乡愁。

来源:纵 目

文/图:冯再光

来源: 纵 目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