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射洪铁水花火龙:铁与火的激情碰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9 14:31:02 浏览次数:618 【字体:

射洪铁水花火龙

铁与火的激情碰撞

在四川射洪市,有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铁水花火龙舞,顾名思义,是以铁水、焰花和火龙、音乐为主要元素的民间舞蹈艺术和传统年俗活动。射洪铁水花火龙以其高超的铁水制备技艺、精彩的龙舞表演艺术和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核,成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与历史

铁水花火龙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作为祭祀活动,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射洪铁水花火龙发源地青堤古镇,地处水陆要冲,运输、盐铁、商贸等行业兴旺发达,从业人员为祈福祷寿、娱神娱己,各行业组织多开展集会竞技等活动,龙舞尤其是耍铁水火龙更是发展到极致,成为这一地区独特的民俗现象,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在当代重放异彩、享誉全球。

制作与工艺

火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灯、云牌、火流星、焰火、油蚱蜢、草鞋板等火龙附件构成,制作过程极为考究,骨架通常由木条、竹杆、篾丝、白纸、影皮纸等精心扎制而成,外覆布料并多次阴干彩绘,形貌栩栩如生。铁水系以生铁为主,添加铜、钠、镁、铝等多种有色金属,于坩埚内用兰炭熔冶成温度上千的金属液体。有色金属配比的不同,导致铁水熔液与氧气接触反应后呈现精妙而丰富的色彩变化,加之铁水多少、温度高低、与空气接触时长的细微差异,使每一朵铁水花的颜色各不相同、不可复制。铁水原料配比历来为铁水花的核心机密,也是民间艺人的不传之秘。

表演与技巧

铁水花火龙的表演通常在夜晚进行,打铁水花者等候在炉边,待火龙经过时,一人用泥勺将坩埚融制好的铁水取出一勺望空抛出,另一人用木板或木棍用力击打抛出的铁水,激出万千飞花,在夜空中一阵阵、一团团、一簇簇、一点点奇幻绽放,仿佛火龙在繁星烂漫中夭矫飞舞。舞龙者不管多少、无论老少,皆赤裸上身、着短裤、穿草鞋,穿行于铁水火花阵中,再配以粗犷豪放、激情震撼的民族打击器乐,其场面既壮观又充满神秘感,唯技艺精湛者和经验老到者,方能避免铁水沾身炙肉,以确保表演的观赏性和活动的安全性,彰显了青堤铁水花火龙惊、险、奇、美的气魄与魅力。

精神与价值

铁水花火龙源自群众战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生动实践,源自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岁时吉祥的美好愿望,其核心要义是一身是火、内外皆火、吞火驭火、吐火浴火。火龙舞具有套路丰富、动律谐趣,音乐独特、道具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以及群众参与性极强等特点,具有团结奋发、人天和谐的精神内核。火龙舞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

保护与传承

历史上,铁水花火龙主要是民间自发传承。改革开放后,在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通过对传统铁水花火龙表演的挖掘、整理、创新,恢复每年的铁水花火龙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射洪铁水花火龙这一艺术奇葩又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铁水花火龙入列遂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央视《远方的家》栏目对铁水花火龙作了专题报道;2014年,央视1套《元宵春晚》栏目,现场直播铁水花火龙表演;2017年,央视10套《地理中国》栏目专题报道铁水花火龙;2023年,铁水花火龙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链接

民国时期青堤古镇耍火龙习俗

一 风

正月初五前后开始耍狮子(玩儿狮舞)。到小镇来耍狮子的,多是天福那边乡下的民间艺人,其中以甘大华等最有名气。这些艺人都有一定的“功夫”和“绝活”在身,因为他们在“狮子抢绣球”之类的常规翻滚、跳跃的舞蹈之外,还来许许多多的“卖彩”,如登高在重叠三五张桌子高台上的翻腾、含碗;在倾斜支撑的多重凳子上倒挂、倒立、亮相;摆一个凳子、一把扇子,玩儿弄“偷扇”;盛一盆水、摆一把刀,玩儿“骟狮子卵子”(阉割狮子)等等。通常,在哪家门前玩儿狮舞向你庆贺,玩儿后,一般主人都给“挂红”(赠送红绫)、“放炮”(点放鞭炮),送红封封(红包);乡下的大户人家,对玩儿狮的熟人,还有留饭招待的。

春节期间要耍各种龙灯、火龙、彩龙、桃子龙、板凳龙,还有类似“旱船”那样的“车车灯”,以及“高桩”(高跷)等表演。一般的龙灯,就由当地的“纸火”艺人扎制:而特别讲究的袍哥码头“三义公”和“积义公”的“火龙”,则专门派人去太镇这样“大地方”的“纸火铺”订制。龙头、龙尾和“宝”(大龙嬉戏的有灵气的活动精灵)都用竹篾编制成形,外面蒙以上等薄纱(利于点灯通光),再绘以鲜艳的五彩颜色:龙头真的“马面”“鹿角”,上嵌两个碗大的活动眼球,龙口大张,两鳃图案的线条、纹饰鲜明真切,口里那条鲜红的“龙舌”还不时地左右摆动;“龙尾”上的“龙鳞”片片清晰,后面的尾鳍青绿透明:那个“活宝”朱色大红,外围遍布神秘的风火装饰,在轴上不断滚动,使里面的烛光变幻莫测,更加强它的魔光幻影;给“龙身”配上的竹编“龙背篼”(竹笼)的“龙节”,披上遍绘鳞甲图案的“龙皮”,确乎是一条上天可以叱咤风云、下海可以兴风作浪的五彩金龙。无怪乎人们舍近求远地特去太镇请它来赏光小镇。

正月初九,龙灯中的“火龙”开光出行。走在“火龙”前面的,还有一拨“玩友儿”锣鼓,鼓师的板鼓(小鼓)支在腰间,场面匠(司大锣的乐手)背揹的竹板支撑大锣,堂鼓(二鼓)则由两人平抬,其余人等,各执大钹、小锣、马锣、小镲、唢呐、笛子等等,他们打(演奏)着“亮子”“霸王鞭”“水波浪”等川剧锣鼓的传统曲牌;一对牌灯,它的一面书写着“风调雨顺”,另一面上面写着“国泰民安”;后面是一组“纸火”灯艺,成对的鲤鱼灯,青波(青鱼)灯,白鹤灯,蚌壳灯,蛤蟆灯;后面才是十二节长龙,“龙身”各节的“灯笼”里点着“草鞋板儿”或“油蚱蜢儿”等灯火,整个“龙体”照得透亮:举着“龙头”“龙尾”和中间龙节的玩儿龙者,个个都是勇士,他们光膊赤身,奋力舞动抢宝的火龙,直累得大汗如洗,那遍身的“油光”(汗水)在灯火下晶莹闪烁。“火龙”的两侧由“纤藤杆儿”(充做火炬的船工拉纤用坏后的竹编“纤绳”)火炬手们夹道,以保证游行道路的通明;再外侧的围观者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据说,从“龙灯”里替换出的未燃点尽的“草鞋板儿”或“油蚱蜢儿”的根蒂,留下给小娃儿出痘子时点用,可以轻易渡过病痛的难关;还说,若抱小娃儿从“龙肚皮”(龙腹)下穿过,还可以为他免除病痛灾难。

“火龙”出行的第二天,就可以“烧花儿”(用类似烟火的“花儿”喷烧赤身裸露的玩儿龙者)。在“耍龙”的夜晚,街道两旁的住户,有人点燃“纸花儿”(纸筒内装火药、硫黄等的烟火),直冲向这些舞动“火龙”翻腾的“耍龙人”,晶莹耀眼的星花、鲜红强劲的火舌,一齐扑向这些赤身露体;“耍龙人”有时还停下舞龙,毫无遮挡地接受“花儿”的“干烧”,不过多数被烧的人都在烟火中原地轻跳,说这样能让火星快速下掉,可以减轻对身体的烧灼;有的“耍龙人”堪称“勇士”中的“英雄”,他们不但一动不动地挨烧,毫无畏惧,而且还发出挑战性的“冲这里来”的示意,以吸引更多、更猛、更久的集中“攻击”,以便在众多的舞龙者中脱颖而出,更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另外有些人放(燃烧)“竹筒花儿”(用南竹筒加注铁粉、硫黄等制成),这种“花儿”吼声如雷,威力强大,它不仅烟火壮观、烧灼劲儿大,而且偶尔会有爆炸事故发生,所以,“烧花儿人”常通过竹“夹板”间接掌控,而且和“耍龙人”之间还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以防止发生爆炸伤人。有的大商号还特设小型的化铁炉,熔化铁水,小勺抛铁水于空中,以木板向上猛击,把铁水均匀打散开来,使释放出漫天的“铁树银花”,这谓之“铁水花儿”;这种“花儿”非常漂亮、壮观,而且“对皮肤的烧灼力不强”(耍龙者语),条件是铁水务必充分融化,而且要充分“打开”(散开)铁水,否则,未熔化的小铁沙子或未打散的铁水有烧灼致伤的危险——如遇“打击铁水”落空,会引起更大的危险,此时,必须及时疏散危险地带里的人群。

在街上,如果两条“火龙”逆向相遇,要相互礼让,“龙头”不要举得太高,并口呼“两让”;有不遵循此规矩的,就会斗气打架,此种情况,多是互相有某种宿怨者所为。小镇 上“三义宫”和“积义宫”,一个是地主绅士、政界“贵族”的袍哥团体,另一个是江湖义士和新兴资产者的哥老会码头,虽然他们的结社宗旨和行动作风大不相同,然而他们都保持各自的清高和“正气”,所以向来“河水不犯井水”,从来不为低级庸俗的琐事所纠缠,更无莫可名的恶意争斗。

“火龙”后面常有一出《渔翁撒网打(捕)蚌壳》的小戏,再由它引导一台“车车灯儿”(类似“旱船”,但它的形式为“车”)的有唱有舞的表演——坐“车车灯儿”的是个“小旦儿”(戏曲旦角)的扮相,俗称“车幺妹儿”一般都由“告花子”(叫花子)等“下贱人”扮演,正常人家的人是不可以去扮演这个角色的,正因为如此,小镇上曾闹出过牛幺妹儿因“坐车车灯儿玷辱了宗族声誉”险些被人“沉河”(身上捆上重物扔进河里)的闹剧。后面还有“踩高桩”(踩高跷)表演,这里多扮的是《西天取经》的唐僧等戏曲人物。再后是许多人玩儿的“蛤蟆灯”,他们敲着竹板,如同梆子样呱呱有声,用以模仿蛤蟆的叫声。再后是“打连芯儿”的队伍,他们一面在身上打着“金钱棒”,一面唱着叫做“柳连柳”的小曲儿,其中有“正月里来嘛是新春呀,柳啊柳连柳呀,大姐进城嘛来观灯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二月里来嘛龙抬头呀,柳啊柳连柳呀,大姐望郎嘛上高楼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三月里来嘛是清明呀,柳啊柳连柳呀,大姐上山嘛来踏青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还有“正月就把龙灯儿耍呀,柳啊柳连柳呀,二月就把‘风灯’(风筝)扎(捆扎)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三月清明把坟挂(上坟)呀,柳啊柳连柳呀,四月田中把秧插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五月龙船下河坝(下江)呀,柳啊柳连柳呀,六月扇儿手中拿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七月就把早谷打呀,柳啊柳连柳呀,八月十五看月华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九月硕果枝头挂呀,柳啊柳连柳呀,十月红苕像冬瓜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冬月蒸笼涨了价呀,柳啊柳连柳呀,腊月就把年猪杀呀,荷花溜逗儿郎逗儿海棠花”等等。最后,再是一拨“长捶”锣鼓(不像“玩友儿锣鼓”那么复杂的简易打击乐队),作为“殿后”。

在两个大“码头”(哥老会)的龙灯队伍之后,还有小镇“财神庙”和天福“人和公”“郑兴宫”等小庙会、小“码头”的“火龙”队,他们跟在后面游行,是“癞子(秃子)跟着月亮走”,为的是沾前面两大“码头”的光,跟着别人展现自身的存在,否则,他们那样有气无力的敲打、那样黑黢黢的行列,绝然是缺乏观众的。

(本文节录自《小镇记忆》,一风著,作家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题目系编者所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 射洪市地方志编研中心

图源:射洪市人民政府网 射洪文明网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