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美食】小城的老字号和黄鸡肉‖陈新

作者:陈 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05 14:36:56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城的老字号和黄鸡肉

陈 新

细数乐山美食,不难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这些美食大多发源于三江汇流后,沿江而下的五通桥。

乡愁,就是一道已逝去的美食,一种味觉上的思念。

让我最心心念的,是这里的美食。不少老字号,虽未亲历,但看五通桥几位老师的回忆,依然是看得口水滴哒。

从明朝开始,延续到清朝和民国,五通桥盐业一直兴盛,井灶遍布小城,黄葛树畔,小桥流水,盐商云集。

繁华颇似小扬州,景色则称小西湖。

四望关有家饭店,厨师是个大胖子,叫邓善武,当年很有名气,那时私人馆子少,有手艺的五通桥厨师都和乐山的明和饭店、玉东餐厅、乐山餐厅厨师一样,进了当地饮食服务公司,邓师傅烧的豆腐非常地道,好看又好吃,邻居们常常是端一盅回去,让穷日子沾点油气。邓师傅做的烩面也让人难忘,骨头汤做底,用海带、金钩挑出海味,再用姜葱、胡椒提鲜。所谓烩面,就是猪杂碎切面,有肚条、心肺、猪肝、元子,不用浇料,料与面皮一起煮,料中的东西甚为丰富。

那时在四望关边上,有家芽菜作坊,露天里密密麻麻摆着几十个大坛子,不腌菜的时候,坛子是孩子们捉迷藏时藏身的绝佳地方,装得下两个孩子。小城有两家有名的调料作坊,一家叫鼎和园,一家叫德昌源。鼎和园的醋好,德昌源的酱油好,乡人皆知,但两家都做豆腐乳,规模名号不相上下。

从四望关过浮桥到盐码头后,富庶繁华,乡野之气与码头风格融合得十分巴适。浮桥上去是一家小酒店,一到夜间,特别闹热。顺街过去,就是有名的永昌和饭馆(后改为应时餐),民国八年(1919)在竹根滩开办,那是当年五通桥最有名的饭馆,永昌和改为应时餐的店招是沙孟海题写的,那还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沙孟海名气还不大。更名为应时餐后,曾光林还是小孩子,家里每年年底家卖了猪,卖上80、90元,就要全家去应时餐搓一顿,点上几个特色菜,不到10元。

那些年,李道熙家工农街的老宅才花了300元,一顿应时餐的大餐,就是一头大肥猪的十分之一,一座中等宅子的三十分之一,可以想见,是并不便宜的。

这里的厨师是新中国成立前盐商会请的高级厨师,都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或二级厨师,永昌和最有名的菜是海参鱿鱼、脆皮鱼和红烧清波,鱼都放在河水里的竹篮子里,客人取鱼时,依然活蹦乱跳,竹篮子没人守,也从未听谁去偷过。

永昌和饭馆最牛的厨师是朱德全,那时候,小城的商贾政要、袍哥兵匪、贩夫走卒都想停下来吃一盘他烧的鱼。据说美味的关键在烹制河鲜用的藿香上,有不为他人道的烹制秘笈。吃过这家海参鱿鱼的老人说,没有哪一家能做出那样的鲜味!

再往前走,有家人气很旺的小店,名字取得极好,叫试如何,店里的蒸饺、抄手、面条为三绝。这家店名,让我想起了老乐山城铜河扁的天一家饭店,一说叫添一家,取义乐山名店已众多,多我一家又何妨?五通桥这家名字更绝,试如何,让多少老五通桥人一试就试了大半辈子。

王爷庙码头则是小城船工和盐工们的天地,他们是桥滩菜肴风味的塑造者,油锅作底,同麻辣辛香煎熬成红汤,连同各种杂碎蔬菜弄成一锅。吃起既痛快,更能驱湿增暖。

龚静染回忆,小时候故乡常见的是一种火锅小炉子,在四望关一带摆了长长的一摊,各色人等汇聚岸头,吃得耳红筋胀、话匣大开。土炉子放在桌上,炉中的木炭红红一团,各种肉和蔬菜放在一旁,二郎腿翘起,花生几颗,小酒一杯,冲半天壳子,那是冬天最惬意的生活。

不知,这是否就是后来风靡乐山城的麻辣烫的前身。

王爷庙码头周围的小巷和酒馆、茶楼里坐满了劳作了一天的船工,酒馆里划拳赌酒不亦乐乎,茶楼里的惊堂木不间断响起,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深夜,船工们才回到各自的船睡觉。

从四望关过浮桥到盐码头,上岸就是江声酒楼。

丰俭自便好去处,不是帝王胜公侯。江声酒楼1994年征联,一时轰动川内,评委会成员有李道熙、杨天开,征联启事发出后,收稿达两万多幅。

江声酒楼四个字,是书法家刘云泉写的,刘云泉当时名气比何应辉大。李道熙书写的“四望湖山留墨客,五桥紫韵入诗心”抱月匾,则挂在酒店进门处。

酒楼自此在五通桥闻名遐迩,人气爆棚,尤其是商贾大亨、文人骚客,但凡有重要饭局,莫不首选此处。

到后来,这里各色人等,上演出出闹剧,酒楼生意一落千丈,主人余某某则亡命他乡。

在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味的乡愁,则是那一片片黄鸡肉。

20世纪50年代,菩提山下白鹤林,雪白的鹭鸶成群结队围绕在这里,旁边的黄葛井茶楼酒肆众多,靠河的一边都是漂亮的吊脚楼。再往工农街走几百米,就是大石包。为何黄世海当年情愿从两河口岗棚儿坐船到工农街,都不顺路走花盐街,原来是因为当年工农街人气旺,远超花盐街。

小时候,我在向阳小学读书,住在工农街大石包外公家,我常在大石包河畔耐心等待,因为一个挑担子卖白斩鸡的老年人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外公向来宠我,看到我想吃了,就会大方地给我一毛钱,去吃上两片。那味道,绝对是记忆中最好吃的白斩鸡。

乐山有白斩鸡,五通桥有黄鸡肉,两个都名声在外,但又各具特色。

“黄鸡肉……一点两点,一分二分……”

我这一代,以及年纪更长小城人的集体记忆中,黄鸡肉这吆喝声实在撩人,叫卖声声若洪钟。一点两点是指分量,一分两分是以前的价格。

黄鸡肉的创始人黄世(泗)海他家上辈,尤其是他母亲烹调鸡肉的手艺很厉害。民国时,黄世海在重庆当兵,被留在重庆孔二小姐家中当警卫,因他厨艺了得,兼职了孔府炊事员,每有贵客到孔府,就会专门让这个警卫做一道拿手的白斩鸡,成为战时重庆一道家宴中的招牌菜。

新中国成立前夕,黄世海在重庆卖鸡,眼看重庆快乱了,估计家乡还算平稳,于是在兵荒马乱中跑回了五通桥。这下警卫是再没得做了,无奈下黄世海只能专心卖白斩鸡。

从此,街坊四邻都管他叫黄鸡肉。

一位老乡如此回忆:老桥旁边的黄葛树下,有个学校,每当放学铃声响起,人未到吆喝声先到,黄世海肩膀上搭着一块白毛巾,腰间系着一条齐膝盖的大围裙,一只手挎着黄灿灿油浸浸的竹篮子,另一只手拧着撑竹篮的三叉木架,木架上的竹篮旁边挂着一只挑选鸡肉用的油渍渍的,装满了一大摞亮锃锃竹筷的筷笼子,篮子里,一边一盆红红的红油海椒白宰鸡,两个盆子分别是三分钱的净肉片,两分钱带骨头叻。

那时候的学生娃,和现在的学生娃一样,盼下学,最重要的要因,就是盼着校门外的小吃摊。那些年,我们最盼的就是黄鸡肉,踮着双小脚丫儿,眼睛落下,晃动着小脑袋瓜儿,握着筷子,东掀掀西翻翻,瞅准了一块心仪的,平时积攒下来都不舍得花的,爹妈给的零花钱,心甘情愿都供奉给了黄鸡肉。

等到黄世海的围裙兜儿差不多鼓鼓胀胀的,盆子里鸡肉也没多少了,就一边吆喝着一边收起支架,两盆鸡肉卖完,就收工回两河口的家了。

黄鸡肉很多年,都是提篮上街吆喝,它的吃法最早是一片一片地卖,那时候平常人家平时自然是吃不起一只鸡的,所以黄鸡肉算是做了件大好事,把整只鸡分零了,只需一两分钱,三五分钱,童叟争而食之。

乐山明和的周鸡肉,在大餐厅,彼时算是奢侈品,可五通桥的黄鸡肉,真真正正是大众消费,从小孩到穷人,都能来上两片。

那些年,虽然都贫穷,可一家生下近10个孩子,都是平常事,能打听到的,黄世海都是有黄七妹、黄八妹了,由于生了许多小孩,妹妹又多,生活自然困难,一个人养一大群人,黄七妹11岁、黄八妹10岁时,就帮助爸爸一起走街串巷卖鸡肉。那些年,黄七妹提装鸡肉的兜兜,黄八妹扛着卖鸡肉的架子,穿过花盐街、工农街、竹根滩、金山、桥沟,附近乡镇有赶场的,也步行前往,偶尔还要坐船去西坝卖鸡肉。有一次在金山碰到市管会的检查市场,黄七妹和黄八妹拼了命地向河边跑,金山街上的人都认识这乖巧的两个小闺女,还为她们打掩护,又据说是市管会的执法人员就喜欢吃黄鸡肉,故意放了两个小妹妹一马。

黄世海在五通桥蔬菜饮食服务公司退休后,便是黄七妹接的班。

渐渐地,黄鸡肉远近驰名。

黄世海年老后,便没再打理生意,把这门手艺传给了4个儿女:黄六孃、黄七孃、黄八孃以及幺儿黄九。多年前,黄老先生以99岁高龄仙逝。“黄鸡肉”最让人称道的是秘制佐料,调制很复杂和精细,大概这也使得黄世海4个嫡传子女,以及他们的孙辈所做出的黄鸡肉味道,总觉得各不相同。

如今,他的名字早被人淡忘。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店招变着花样在“五通黄鸡肉”这几个字中进行增减的,基本可以断定与五通黄世海家族没有关系。黄世海先生家嫡传的店,有的还把老爷子95岁时拍的人生最后一张照片放大装框,悬于店内,以示“正宗”。

在黄鸡肉作坊所在地——两河口,每天杀几百只鸡的血,被其后人搞成血旺,加上煮鸡的鸡汤一煮,再加上青叶菜,一份鲜美的鸡血旺汤就端上桌了。如今,我逢年过节回五通桥看老爸,老爸都要去茫溪大桥那家给我买上半只黄鸡肉,可总觉得味道再没童年那般美味。

黄世海老先生在快90岁时,悄悄给一位老朋友说过,现在的黄鸡肉,就算他自己做,也做不出当年的味道。因为三个原因:一是盐巴,当年用的是巴盐,味道更独特,现在制盐技术更发达,盐的味道却不行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二,海椒现在用的是外地海椒,以前用的都是本地海椒;其三,以前他用的都是凉山花椒,对外则说用的是汉源花椒,其实汉源花椒贵是贵点,做鸡肉却不如以前正宗的凉山花椒,而后来他的后辈都用汉源花椒了。

更遗憾的是,黄世海的一个儿子,在用酒和人换花椒时,因为起了纠纷被打死了。

前不久,我去了大理和丽江,走在这两个古镇上,不由得想起了五通桥,当年的小城,是何等的热闹、繁华而有韵味,可如今却冷清得让人心酸,让家乡人心疼。

许久不写家乡了,每次不管回忆是多么完美,可写到最后,都是莫名的伤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 新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