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余泽鸿:临危担重任 浴血川滇黔 ‖ 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18 14:56:07 浏览次数:1604 【字体:

编者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精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和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化“四史”教育,铭记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川省地方志办开展“巴蜀英烈”征文,在方志四川“巴蜀英烈”专栏陆续发布 ,以教育和激励巴蜀儿女缅怀英烈、不忘历史、鼓舞斗志、奋发图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余泽鸿:临危担重任 浴血川滇黔

蒋德均

蜀南宜宾,英雄辈出,红色故里。据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等党史记载,宜宾是四川省内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地方之一,1926年便成立了中共宜宾特支,指导农民轰轰烈烈的运动。1928年4月爆发了南溪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四川武装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第一枪。1935年2月8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云南扎西(今威信),对部队进行整编,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2月10日,徐策、余泽鸿、戴元淮、夏采曦、邹凤平五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余泽鸿任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戴元淮(怀)任组织部长,直属中央领导。这支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20多个县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英勇地完成了牵制敌人,保证了中央红军顺利长征北上的任务。这支游击纵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便是出生于川南宜宾长宁县梅硐镇曾接替邓小平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余泽鸿。

余泽鸿

临危受命转战川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受王明等人错误路线的指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1935年2月8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云南扎西(今威信),为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保护红军伤病员,中央决定:

一、成立以徐策(红三军团五师政委)、余泽鸿(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淮(红八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夏才曦等五人组成的中共川南特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徐策任书记,戴元淮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

二、抽调国家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连(200人)为骨干,一个警卫通讯排、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和几个修枪工人,会合王逸涛(叙永游击队负责人)领导的当地游击队,共400多名干部战士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王逸涛(后叛变)任司令员,徐策任政委,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并号召行军中掉队的红军伤员留下来加入川南游击纵队。

193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扎西(今威信)总部驻地,召开留下组建游击纵队的100多名干部的会议。为做好留下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周恩来亲自到会作动员讲话,给干部们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战斗任务。

周恩来指出:“中央决定抽调你们在这里成立一支游击队,一要打击和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要服从中央的决定,高兴地在这里战斗,坚持斗争,直到革命的胜利。”周恩来要求:“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开创苏区新的局面。我们在这里暂时分开,将来是会见面的,我们川北有了根据地,你们在川南搞起来,革命力量就大了。”

周恩来的一席讲话,对干部们教育很深很大,大家都纷纷表示,服从中央分配,安下心来,坚持斗争,完成使命。会后,红军纵队与主力红军分开行动,开始了在云贵川三省边界地区的艰苦征战。

坚持武装斗争浴血川滇黔

1935年2月12日,川南游击纵队随中央红军行至石坎子河坝头,川南特委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决定,余泽鸿在会上作了讲话。

2月13日,纵队跟随中央红军后卫转移,经马家坳、河口、桐子林、陈家寨到达叙永县坛厂(底塔)四合头,与中央主力红军告别。2月14日,纵队向叙永树坪进发。四天后,纵队与中共叙永地区游击队汇合。特委在五龙山寺庙前召开纵队成立大会。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仍由徐策兼任政委,王逸涛任司令员,曾春鉴任副司令员,刘干臣任参谋长,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龙厚生任特派员,杨德胜任供给处处长,李桂洪任司令部指导员,阚世英任司令部秘书。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成立后,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牵制敌军的既定方案,有计划地逐步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打开川南重要城镇。作为红军后卫部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川南游击纵队与黔北游击队汇合组建)转战川滇黔边区,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曾攻克筠连县城等重镇,将川南、滇东北、黔西北20多个县逐步开辟成红军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

转战川南威震敌军

游击纵队的活动令使国民党十分震惊。1935年3月,国民党开始调集重兵进行“围剿”。

1935年2月下旬,川南游击纵队开始了牵制敌人的战略行动,纵队在叙永木厂击溃追击主力红军的川军一个团,缴获了一批武器。

1935年3月24日,纵队进至石碑乡大石盘山上,在观音岭下的湾头、大田坝一带,估计已甩掉追敌,准备休整后进攻兴文建武城。不料此行被敌侦悉,敌急令江安、长宁、兴文、古宋四县团防队及川军二十一军黄锦章团进驻兴文,敌黄团吴营纠集李品三所率领的四县团防队跟踪追来,连夜赶到大石盘山下,形成数道包围。26日拂晓向纵队发起进攻,由于警戒疏忽,纵队遭到突然袭击,伤亡较大,在五大队的掩护下,向观音岭山上撤退。敌分兵抄捷径抢先占据观音井小丫口要隘,堵住去滇通道,纵队腹脊受敌,形势危急。这时,特委组织部长戴元淮,为了部队安全转移,不顾个人安危险,挺身而出,亲率司令部通讯班阻击包围上来的敌人,吸引敌人火力,掩护纵队乘大雾向云南境内撤退,戴元淮和通讯班十余名战士在掩护纵队突围后仍继续战斗,不幸全部壮烈牺牲。

兴文大石盘突围战,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等作战行动。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金沙江北上后,特委指挥纵队在叙永分水岭击溃川军教导师一部,打下朱家山,缴获敌炮5门,不久又在来龙火石坡袭击川军顾小凡部,缴获敌人一个连的武装。

为便于组织广泛的群众性武装斗争,扩大游击区域,粉碎敌人的“围剿”,特委决定由张宏光等领导的黔北游击队和川南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7月9日,红军黔北游击队突破敌人重围,来到叙永朱家山与川南游击纵队会师。川南特委改组为川滇黔边特委,游击纵队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刘干臣任司令员,徐策任政委,张宏光任副政委,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

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依托三省交界的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其主要负责人王逸涛叛变投敌,政委徐策壮烈牺牲,组织部长戴元淮英勇战死。尽管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但在反动统治基本稳定、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游击纵队减员严重,牺牲很大。战斗到1935年12月,初突围后的纵队只剩30多人。12日疲惫不堪的战士们紧跟余泽鸿又回到家乡宜宾木厂梁子,敌人蜂涌而来,他又率队撤离。14日到达江安县板桥乡碗厂坡,15日凌晨,余泽鸿在率队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32岁。

余泽鸿故居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李庄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书剑创意写作坊主人。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建设。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