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丰碑屹立 忠魂不朽——广安红岩英烈群像综述‖陈杰杰

作者:陈杰杰 来源:《广安日报》2022年3月13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22-05-07 21:21:26 浏览次数:1425 【字体:

丰碑屹立 忠魂不朽

广安红岩英烈群像综述

陈杰杰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讲话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的革命精神。

红岩(中国画) 钱松嵒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红岩英烈”是伟大光荣的历史称号,是红岩精神的代名词。1948年8月,川东临委组织发动了华蓥山起义,广安(含今六县市区)成为这次起义的主战场,在国民党反动派军警宪特的残酷围剿和镇压下,大批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被捕被害,其中一部分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被转移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最终被特务残忍杀害。1950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处的革命志士统称为红岩英烈,后经政府和民政部门公布认定具有革命烈士身份的为285人。

位于华蓥市阳和镇的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阵地(华蓥融媒 周松林 摄,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据现有资料统计,牺牲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等处的广安籍(含今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华蓥市、邻水县)红岩英烈有40人,占红岩英烈总数的14%,占川籍红岩英烈总数的22.7%。此外,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脱险的广安籍革命志士还有10人,占总脱险人数35人的28.6%。这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是红岩英烈群体、红岩精神谱系和党的伟大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快速挺进,国民党在重庆、四川的统治到了垂死挣扎的边缘,开始有组织对地下党和革命进步人士疯狂迫害、杀戮。自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广安籍40位革命志士先后被杀害。

1948年7月21日,重庆浮图关刑场,许建业(邻水县)被公开枪杀,成为广安牺牲最早的红岩英烈。

1949年11月14日,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押出江竹筠、李青林、陈以文等32人,在歌乐山电台岚垭秘密枪杀,其中广安籍8人,分别为邓致久(前锋区)、吴奉贵(前锋区)、尹慎福(岳池县)、张远志(岳池县)、张泽浩(岳池县)、左国政(华蓥市)、蒋可然(武胜县)、朱麟(邻水县)。

1949年11月23日,杨汉秀(广安区)在歌乐山金刚坡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重庆歌乐山烈士群像雕塑《浩气长存》(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供图,图片来源:《巴蜀华章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巡礼》,1996年9月出版)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溃败撤离前夕,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实施大屠杀,殉难者达312人。此次“11·27大屠杀”中遇难的广安籍革命志士有30人:广安区4人,马正衡、丰炜光、杨华友、艾文宣;前锋区3人,郑继先、唐文渊、黎功顺;华蓥市3人,夏惠禄、丁鹏武、唐建余;岳池县14人,邓惠中、邓诚、周致钦、周殖藩、李建民、唐征久、屈茂修、唐玉琨、蒋启平、沈君实、杨子龙、黄宁康、曹文翰、邓华朗;武胜县6人,邵全安、李仲弦、王锡敏、潘仲轩、张鹏程、杨光沛。

1949年春国共谈判期,武胜人杨益言和岳池人杨浚生从渣滓洞监狱被营救出狱;在4个月后的“11·27大屠杀”中,成功突围幸免于难的广安革命志士有8人,分别为杜文博(广安区)、杨其昌(邻水县)、周绍轩(广安区)、毛晓初(武胜县)、尹子勤(武胜县)、张泽厚(岳池县)、杨培基(岳池县)、周仁极(武胜县),他们被称为“活着的红岩英烈”,见证了革命志士狱中英勇斗争事迹。

狱中八条(蓬州闲士摄于武胜县杨益言故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对40位广安红岩英烈出生地、主要革命斗争活动、狱中表现、党派群团关系、家庭出身、牺牲年龄等进行调查梳理和统计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他们与华蓥山起义事件紧密关联,或为起义筹集枪弹粮款,或组织动员民众参战,或直接参加起义战斗,因受伤、叛徒告密、特务跟踪、胁迫等各种原因被捕关押,最后牺牲在重庆。他们在狱中绝大多数遭受过多种酷刑折磨和利诱招降,然始终坚贞不屈、至死不渝,无一人叛变、出卖组织和同志,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革命者“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铮铮誓言,表现出了真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仰和不屈的革命斗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穷苦农民或小手工业者家庭出身,少部分人出生于富农或小地主家庭。他们牺牲时年龄都在45岁以下,其中40岁以下36人。他们正当青年时期,一些人还在读书求学,一些人正是年富力强,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一些人有着较好的社会职业和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些青年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用崇高的思想境界践行了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革命宗旨。他们中有共产党员33人,同时具有民盟盟员和中共党员身份的4人,民革成员1人,地下党外围组织“六一社”成员1人,农会会员3人,革命群众2人。为了推翻反动黑暗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在危险艰难的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百折不挠地英勇奋斗,直至献出生命。

矗立在华蓥山起义女战士陈列馆广场正中的“双枪老太婆”雕像(周松林 摄,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当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就是因为有许建业、马正衡、蒋可然、艾文宣、唐文渊等这样一群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背负着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希望,集科学理论、崇高理想、坚强党性和传统气节道德于一身,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革命家。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解人民疾苦,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地斗争,才带来今天的新中国。当面对死亡时,每一位广安革命志士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过对生的追求,他们都渴望活下来,他们都想亲自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但身在渣滓洞这一人间“魔窟”“地狱”,他们也深深地知道,胜利来临之际也许就是自己走向死亡的时候。当死亡降临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的懊悔和埋怨,他们一个个潇洒大度、气贯长虹地去迎接死亡,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做了最后的铺垫。

广安红岩英烈与其他红岩英烈一起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就的伟大红岩精神,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共有红色基因,也必将成为460万广安儿女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不竭力量源泉。

来源:《广安日报》2022年3月13日第1版

作者:陈杰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广安日报》2022年3月13日第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